慢性多发性抽动症医案一例 罗某某,男,8岁,汉族,四川绵阳沈家坝人。3年前,以眨眼、肢体抽动为首发症状,在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予以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服药期间药物控制效果佳,然药毕后症状即恢复,不能根治,如此反复多次后诸症渐重。遂至四川华西医院就诊,华西给予内服药(具体不详)及外用贴片(可能为可乐定贴片)治疗,治疗期间症状一度控制,然家属自行停药,而后症状再次反复,其后续再次间断治疗,效果不佳。家属由其他病友推荐,求治于本诊所。首次就诊时间2020年10月19日。 患儿因眨眼、耸鼻、掣手反复发作三年来我处就诊。 察其四诊所见:患儿面白体壮微胖,性行略好动。可见频频耸鼻,向左扯嘴,偶有连续眨眼,双手静止时可见明显的颤动,脉诊期间握住患儿双手,能感受到不自主的回掣,频率为一分钟数次,无掣头、清嗓及其他部位的异常表现;问时思维正常,能自行描述病情,自述平素能食,一餐可食三碗饭,大便量大,小便正常,舌淡胖,脉濡。 诊断: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然辩证时有所疑虑,患儿眨眼、耸鼻、掣手,饭量大,如若仅辨其症状,眨眼、耸鼻、掣手等症属肝,多为肝郁风动,且饭量大,也可以肝热内扰他脏解释。然患儿病程日久,且舌脉均未见火热之象。遂告知患儿家属,先投方问路,先按常规从风热治,然如果逐风则无风可逐,治惊则无惊可治,此为脾风,后续将调整治疗方案。 处方:自用验方-清心汤 桂枝15g、生白芍15g、赤芍12g、龙骨20g、牡蛎20g、熟地黄20g、丹参20g、石菖蒲15g、远志15g、桃仁12g、川红花12g、胆南星3g、龟板10g、炙甘草10g、大枣20g、浮小麦20g、黄连12g、竹茹12g、龙胆草9g、药菊花15g 三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 本方用意在于投石问路,考虑患者病程日久,迁延反复,除有风、有热之表现,势必心脾肾也有所伤,而方中有清肝清心、交通心肾,滋阴活血,诸一兼顾,期望从用药后患者的表现来理清头绪。 二诊:1周后 (10月 24日)复诊。询问病情,患儿用药后诸证无任何变化。查察症见,患儿仍眨眼、扯嘴、耸鼻、掣手,甚而摆手幅度有所加强,舌脉同前。 考虑患儿仍以抽掣为主要症状,常规药物无效,其原因多有三种可能,1为风盛,2为淤血,3为久虚;化瘀补虚常不易见速效,而当前需要迅速控制症状,以巩固家属信心,遂告知家属,本次仍从肝治,并加平肝息风之全蝎、蜈蚣,以求清肝息风,劫余制动。 方以泻青丸合升降散,加全蝎、蜈蚣。 龙胆草10g、栀子15g、生大黄5g、防风12g、羌活12g、当归片10g、川芎12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5g、钩藤18g、石决明20g、全蝎3g、蜈蚣1条、伸筋草30g、地龙12g 三诊:1周后 (11月 1日)复诊。家长述,本次服药后,患儿症状明显控制,诸症减轻。症见耸鼻、扯嘴、眨眼有所减轻,摆手幅度减小,脉诊期间双手回掣的频率有所下降,服药期间饭量也有所减少,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仍三剂,继续巩固治疗,同时告知家属,全蝎、蜈蚣在止痉时效果虽好,但不可久用。 四诊:1周后 (11月 7日)复诊。患儿症状发作频率继续减轻,脉诊期间患儿仍有掣手,舌脉变化不大。患儿慢性病程,当前风证渐消,不可再频频清肝泻火,过用凉药,恐伤脾气,变生他证,遂改治疗从脾入手治疗,考虑患儿平素能食易饥,有脾胃积热之象,改方加味乌梅汤,同时保留全蝎、蜈蚣,以稳定前之治疗。 乌梅10g、川楝子10g、当归片18g、潞党参30g、黄连12g、黄柏15g、干姜6g桂枝18g、槟榔30g、山药30g、炒白术18g、砂仁6g、天麻10g、僵蚕12g、全蝎3g、蜈蚣1条、厚朴20g、使君子20g、枳实20g、花椒3g、焦米20g 三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 五诊:1周后 (11月 14日)家属描述,患儿本周在家诸症进一步减弱,多在做作业、安静时明显,近日睡眠减少。查其表现,面部症状已不明显,双手轻微的摆动,脉诊期间已无掣手的症状,患儿在诊所等待过程中做作业,仔细观察仍偶能见扯嘴,咋眼的表现。考虑前次治疗效果明显,从脾治方向应该正确,然虫类药不可久用,故换方以更温和的温胆汤合心痒汤治疗,以求化痰行气。痰者,久病怪病之常因,心虚胆怯者,气郁生涎,涎与气博,而生怪症。 拟方:陈皮15g、法半夏15g、茯苓15g、甘草10g、枳实20g、竹茹6g、石菖蒲30g、远志12g、胆南星10g、草果仁10g、郁金15g、僵蚕15g、蝉蜕10g、桃仁18g、川红花12g、丹参30g、茯神木18g、益智仁12g、夜交藤18g 三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 六诊:1周后 (11月 21日)复诊。患儿临床表现从本周开始进入平稳期,主要症状表现为偶有耸鼻,眨眼,已无扯嘴和双手摆动的症状,上肢偶有回掣,然发作频率在10分钟以上,舌淡,脉沉。 从本周开始,又继续连用温胆汤合心痒汤1月治疗,期间共计复诊5次,药物只做随症加减。治疗过程中病情略有反复,在第九诊时,患儿眨眼的症状再次出现,且频率增多,十诊时患儿眨眼频频,他症均不再明显。考虑为余邪未尽,肝风上扰,仍以泻青丸合升降散治疗,三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 龙胆草10g、栀子15g、生大黄5g、防风12g、羌活12g、当归片10g、川芎12g、蝉蜕10g 、僵蚕10g、姜黄15g、钩藤18g、石决明20g、胆南星10g、天竹黄12g、连翘12g、薄荷10g、淡竹叶12g 十一诊,1月5日复诊,服药后,患儿眨眼频率再次明显降低,考虑长期服药,脾胃受累,当周仅给予参苓白术散1剂,并嘱咐:患儿当前症状稳定,仅有眨眼和偶有掣手两证,后续针对抽动症治疗改为两周复诊一次,间断给药,逐渐减量停药,并期望尽量消除剩余症状。 十三诊(1月9月)始,仍以温胆汤合心痒汤,方中针对余留症状针对性加减药物。服用方法仍为三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但给药方式改为服药一周,停药一周。其中针对掣手一症,在1月22日、1月30日方中加全蝎、蜈蚣、木瓜、白芍。 第十六诊时(2月5月),至此患儿掣手症状完全消失,仅余留偶有眨眼,频率约为5,6分钟一次,如不仔细观察已和正常孩童相同。拟方仍以温胆汤合心痒汤为主,去全蝎、蜈蚣、加,天麻、钩藤,藿香,药三剂,水煎服,两日一剂。给药方式改为服药一周,停药两周。 后续,2月20日、3月6日、3月27日(第十九诊)分别再复诊三次,未再对药物做特别加减,患儿病情稳定,无新的症状出现,胃肠功能正常,眨眼症状间隔越发延长,考虑可以停药,遂嘱咐家属注意观察,如若再无明显症状,可停药,后续可针对心肾做适当补益,以防复发。 间隔1月(4月24日)复诊:家属面带笑容,描述病情,患儿已无任何症状,前来询问后续治疗,查察患儿已无任何抽动表现,胃口好,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平。给予平补肝肾,疏经络中药三剂,作为善后,并建议家属可自行购买胎盘间断炖汤,通过饮食调补心肾,后续忌食冷饮,少食甜食,如有病情反复及时复诊。 方选:自用经验方 腰六号加减:肉苁蓉20g、党参30g、黄芪30g、木瓜18g、生白芍15g、当归15g、菟丝子15g、枸杞子30g、熟地黄30g、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益智仁10g、覆盆子10g、山茱萸15g、巴戟天15g、伸筋草30g、怀牛膝20g、 按语:中医理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最易感之,故而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有余,则现风,气有余,则化火。风盛则动,火动则炙,病发抽动,如风盛火炙,清肝泻火即可,余临证期间感触,患儿越发抽动诸症越是明显,火热之象越是明显,病程越短者,治疗越易,针对病程较短的肝火抽动之症,治疗多在1月之内即可控制。 而此例患儿,病程三年之久,舌脉已无火热之象,此考虑当从“脾常不足”入手,可属中医“脾风”的范畴,《普济方》中对慢脾风的记载较为详细:“慢惊之后,病已传极,总归虚处,推脾所受,故曰脾风。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治惊则无惊可治,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尔。” 故本例患儿治疗之初,按照常规思路,以风火为基本病机,息风降火,当常规药物无效时,加止痉之力更强的全蝎、蜈蚣,以求劫肝风之余,迅速缓解症状,以增加患儿及家属之信心(全蝎、蜈蚣有毒,其毒性多为酸性毒和蛋白毒,虽经炮制后毒性减少,几乎无存,但长期服用,尤其在针对小儿时仍应小心,前日成都一家医馆给小儿服用全蝎、蜈蚣的散剂治疗抽动症,效果虽佳,但出现多名小儿血铅增高的情况,虽最后考虑是偶发情况,但终究是一个顾虑,余以为用汤剂,少量间隔使用,其安全性较散剂更高);治疗中后期针对心脾两脏治之,其理有二:1、火之源,并非仅为肝有余者,心本火脏,遇热即发,水少则盛,故而抽动症患儿,多伴心神之症;2、久病,怪病之因常因“痰”起,痰气上逆,即可眩晕僵扑、口眼相引,手足搐搦,甚可雍闭经络,格塞心窍,徒增他症;故而中期以温胆汤合心痒汤治之。此例患儿经从脾治疗,症状渐消,病情控制后如若不再反复即可适当补益脾肾而停药。假如从脾治疗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势必心肾为之虚,气血为之损,精髓为之竭,变为因虚生风,因虚动火,因虚伤精,治疗当阴阳、气血并补,则需河车八位一类的峻补之剂,切不可因抽搐之象为实,而概禁补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