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123xyz123 2017-10-13

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慢性精神行为异常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多考虑可能为神经递质失调免疫环境遗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致病的结果关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目前中医没有确切的病名,历代医家依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慢惊风”、“肝风证”范畴。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增加,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相关的阐述。纵观其临床表现,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痰、风与多发性抽动症病情密切相关。

1.痰聚风动,病机演变

1.1聚是多发性抽动症的启动病因

小儿脾常不足,若喜嗜食肥甘厚腻、小食品等或为疾病、情志所伤,导致脾失健运。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湿,湿不循行为水,水不循行饮,饮成痰。韩雪[2]认为本病患儿同时有脾虚症状如: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饮食偏嗜等;而脾虚则不能正常健运痰湿内生经络阻滞,引动肝风而出现抽动症状,因痰气聚散无时,故抽动时轻时重时作时止病情迁延不愈。病多为痰作祟” 痰为有形之阴邪,其性粘滞凝聚内,随气机升降出入,上犯清窍则眨眼弄眉、鼻子抽搐、撅嘴;上犯咽喉则清嗓子、喉间异常、口出秽语;流窜经络则肢体刻板抽动;痰阻心窍,心神被蒙则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由此看见,痰流窜脏腑四肢经络,导致抽动症各种临床表现,同时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因素汪受传[3]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肾三脏亏虚其标为风痰,主要病机为风阳妄动、痰浊内蕴

1.2动是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病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肝常有余,若痰阻经络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阴血暗耗,血少不能濡养肝经,虚风动“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内风是抽动症发作的病理基础,外风又可引动内风,出现眨眼频繁、面肌抽动、撅嘴、挺胸鼓肚、肢体抽动等一系列症状。刘弼臣[4]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若肝亢有余,阴津不足,肝风内动或感受外邪,外风引动内风,内外之风相互作用而出现抽动症状。

《古今医统大全》:“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肝亢日久,肝木旺则横克脾土,脾虚不能有效制约肝木,致肝木更亢而无制,肝风渐起,肝风挟痰,故见头面部、肢体等部位的抽动。故王肯堂在《证治准··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渐生。其瘛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为慢惊。张雯[5] 认为小儿抽动症发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其根本病机为土虚木亢,风痰扰动

2.辩证施治,注重化痰

2.1化痰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法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喜食肥甘厚腻食物、小食品等,从而出现各种痰证。临床治疗多发性抽动症,需根据虚实辩证治疗如脾虚痰聚常见伴随症状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干结,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治则为健脾化痰,其为治痰之本,《临证指南医案》:“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6]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党参、陈皮、茯苓等马融[7]认为小儿抽动症病因为脾不健运,痰湿内生,肝风内动而出现抽动,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痰饮郁久化热者,常见伴随症状喉间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为清热化痰,常用药物有黄连、枳实、黄芩、栀子等痰化则水湿循行顺畅,抽动自止。何绍奇[8]观察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之痰皆因火灼津液凝聚而成,临床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2.2风是小儿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自始至终的法则

风动贯穿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始终,临床辨证治疗时应外风、内风的不同

小儿肝常有余,若家长溺爱、冲动任性或学习压力、情绪问题,肝气不疏,气郁化火引起风动,若因外感等因素,又可常常可引动内风。症因脉治·外感痰症》曰:“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入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于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肝郁化火,灼伤肝阴,日久则阴虚风动。外风抽动者,常有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常见伴随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发热,咽红等,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治则为解表息风,常用药物有辛夷、苍耳子,板蓝根、桑叶、菊花、僵蚕等。肝亢风动者,常见伴随症状有多动难静,脾气急躁易怒,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数,治则为平肝息风,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甘草等。阴虚风动者,病情久者,可酌情使用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曾祥运[9]本病分为四型肝亢风动证痰火扰神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在四证的治疗过程中,风治则始终贯彻其始终。宣桂琪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采用辩证治疗,若外风引起抽动者以疏风治疗为主,因内风而抽动者则息风为则,血瘀者则采用活血化瘀治疗[10]

3.典型病例

段某,男,9,2011年3月5日初诊。患儿2年多前感冒后出现清嗓子症状,未予重视,后逐渐出现眨眼、口角抽动等症状,有时伴有鼻子抽动,在外院诊断为抽动症,曾服用氟哌啶醇等药治疗,患儿症状减轻,但由于担心西药副作用等,家属自行停药。3月前症状再次加重,伴随有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平素纳食差,面色偏黄。刻诊:眨眼频繁,口角抽动,清嗓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纳食不佳,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病属慢惊风范畴,辩证为脾虚肝亢,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滞气机则清嗓子、口角抽动,痰浊上清窍则注意力不集中,土虚木乘则肝风内动则频繁眨眼、多动不安。治则健脾化痰、平肝息风方药以四君子汤和四逆散加减,10,一日一付,水煎服。二诊,患儿抽动等症状减轻,加远志10g,继服30剂,抽动症状减轻大半,注意力较前好转,多动减轻考虑久病入络,加用丹参10g,去全蝎,继续服用约3个月,患儿诸症全无。

 

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慢性精神行为异常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多考虑可能为神经递质失调免疫环境遗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致病的结果关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目前中医没有确切的病名,历代医家依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慢惊风”、“肝风证”范畴。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增加,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相关的阐述。纵观其临床表现,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痰、风与多发性抽动症病情密切相关。

1.痰聚风动,病机演变

1.1聚是多发性抽动症的启动病因

小儿脾常不足,若喜嗜食肥甘厚腻、小食品等或为疾病、情志所伤,导致脾失健运。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湿,湿不循行为水,水不循行饮,饮成痰。韩雪[2]认为本病患儿同时有脾虚症状如: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饮食偏嗜等;而脾虚则不能正常健运痰湿内生经络阻滞,引动肝风而出现抽动症状,因痰气聚散无时,故抽动时轻时重时作时止病情迁延不愈。病多为痰作祟” 痰为有形之阴邪,其性粘滞凝聚内,随气机升降出入,上犯清窍则眨眼弄眉、鼻子抽搐、撅嘴;上犯咽喉则清嗓子、喉间异常、口出秽语;流窜经络则肢体刻板抽动;痰阻心窍,心神被蒙则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由此看见,痰流窜脏腑四肢经络,导致抽动症各种临床表现,同时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因素汪受传[3]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肾三脏亏虚其标为风痰,主要病机为风阳妄动、痰浊内蕴

1.2动是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病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肝常有余,若痰阻经络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阴血暗耗,血少不能濡养肝经,虚风动“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内风是抽动症发作的病理基础,外风又可引动内风,出现眨眼频繁、面肌抽动、撅嘴、挺胸鼓肚、肢体抽动等一系列症状。刘弼臣[4]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若肝亢有余,阴津不足,肝风内动或感受外邪,外风引动内风,内外之风相互作用而出现抽动症状。

《古今医统大全》:“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肝亢日久,肝木旺则横克脾土,脾虚不能有效制约肝木,致肝木更亢而无制,肝风渐起,肝风挟痰,故见头面部、肢体等部位的抽动。故王肯堂在《证治准··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渐生。其瘛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为慢惊。张雯[5] 认为小儿抽动症发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其根本病机为土虚木亢,风痰扰动

2.辩证施治,注重化痰

2.1化痰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法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喜食肥甘厚腻食物、小食品等,从而出现各种痰证。临床治疗多发性抽动症,需根据虚实辩证治疗如脾虚痰聚常见伴随症状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干结,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治则为健脾化痰,其为治痰之本,《临证指南医案》:“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6]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党参、陈皮、茯苓等马融[7]认为小儿抽动症病因为脾不健运,痰湿内生,肝风内动而出现抽动,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痰饮郁久化热者,常见伴随症状喉间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为清热化痰,常用药物有黄连、枳实、黄芩、栀子等痰化则水湿循行顺畅,抽动自止。何绍奇[8]观察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之痰皆因火灼津液凝聚而成,临床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2.2风是小儿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自始至终的法则

风动贯穿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始终,临床辨证治疗时应外风、内风的不同

小儿肝常有余,若家长溺爱、冲动任性或学习压力、情绪问题,肝气不疏,气郁化火引起风动,若因外感等因素,又可常常可引动内风。症因脉治·外感痰症》曰:“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入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于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肝郁化火,灼伤肝阴,日久则阴虚风动。外风抽动者,常有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常见伴随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发热,咽红等,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治则为解表息风,常用药物有辛夷、苍耳子,板蓝根、桑叶、菊花、僵蚕等。肝亢风动者,常见伴随症状有多动难静,脾气急躁易怒,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数,治则为平肝息风,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甘草等。阴虚风动者,病情久者,可酌情使用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曾祥运[9]本病分为四型肝亢风动证痰火扰神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在四证的治疗过程中,风治则始终贯彻其始终。宣桂琪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采用辩证治疗,若外风引起抽动者以疏风治疗为主,因内风而抽动者则息风为则,血瘀者则采用活血化瘀治疗[10]

3.典型病例

段某,男,9,2011年3月5日初诊。患儿2年多前感冒后出现清嗓子症状,未予重视,后逐渐出现眨眼、口角抽动等症状,有时伴有鼻子抽动,在外院诊断为抽动症,曾服用氟哌啶醇等药治疗,患儿症状减轻,但由于担心西药副作用等,家属自行停药。3月前症状再次加重,伴随有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平素纳食差,面色偏黄。刻诊:眨眼频繁,口角抽动,清嗓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纳食不佳,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病属慢惊风范畴,辩证为脾虚肝亢,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滞气机则清嗓子、口角抽动,痰浊上清窍则注意力不集中,土虚木乘则肝风内动则频繁眨眼、多动不安。治则健脾化痰、平肝息风方药以四君子汤和四逆散加减,10,一日一付,水煎服。二诊,患儿抽动等症状减轻,加远志10g,继服30剂,抽动症状减轻大半,注意力较前好转,多动减轻考虑久病入络,加用丹参10g,去全蝎,继续服用约3个月,患儿诸症全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