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素梅教授从病因病机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

 色即是空0000 2019-06-2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 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 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1] 。本病以肢体抽掣 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 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 3 倍,起病在2 ~ 12 岁之间,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2] 。 抽动症患儿除了抽动症状外,常伴有强迫症、注意力 不集中、焦虑、抑郁、行为冲动等问题,甚至出现自伤 行为,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认知功能与行为发育,影响 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使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 量严重下降,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已被众多 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王素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主任 医师,她多年来致力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教授以中医 辨证论治为指导,遣方用药,不断摸索治疗小儿多发 性抽动症的方法,她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认为本 病以脏腑失调、脾虚肝亢为本,风痰鼓动、流窜经络 为标,认为本病应从肝脾论治,提出了扶土抑木的治 疗方法,运用健脾化痰法治疗本病,收到了较满意的 临床疗效,现具体介绍如下。

1 病因

多发性抽搐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 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1] 。通过多年积累 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最主要的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因素及饮食因素。

1.1 感受外邪

《温病条辨·解儿难》[3]中记载小儿“脏腑薄, 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小 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表薄弱, 腠理疏松,加之冷热不知自调,易感受外邪。《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风气通于肝”,若因外感 风邪,耗伤肝之阴血,使肝之阴阳偏颇,阴不制阳,阳 气偏亢,致使风阳鼓动,可导致抽搐的发作。《小儿 药证直诀·伤风后发搐》[4]26 云:“伤风后得之,口中 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指出感受外风可导 致抽动症状的发生。风性轻扬,易袭阳位,故小儿多 发性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多见,由此可见,感受外 邪、引发内风是导致本病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情志因素

正常的情志因素并不会致病,只有超出了人体 本身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的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 志刺激,才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万 全在《幼科发挥》[5]中曰“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若 “不能修养,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 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说明情志因素对小 儿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重要的影响。王教授认为, 小儿肝常有余,情绪易波动,且神气怯弱,不耐刺激, 易受外界干扰。若家长宠惯溺爱,或随意斥责打骂, 或来自社会、学习及生活的压力大,可导致小儿五志 过极、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风内动,使抽动发作。

1.3 饮食因素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王 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冷暖不能 自知,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让孩子恣食肥甘厚味, 或过食零食,可导致肠胃积滞,脾失健运,食积生湿 生痰,蕴而化热,痰热内扰,引动肝风,引发抽动。有 文献报道儿童饮食偏嗜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重要 相关因素之一[6] 。亦有文献报道不合理的摄入饮 食,能影响脑内 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临床 也发现有些多发性抽动症患者进食海鲜及含有食用 色素和添加剂的食物可使抽动症状加重[7] 。因此, 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必须注意饮食,王教授在平时 诊疗时亦叮嘱家长治疗期间让患儿少食油腻油炸食 品,少食过甜的食品。

2 病机

王素梅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脏腑失调、脾虚肝 亢,风痰鼓动、流窜经络。

2.1 脏腑失调、脾虚肝亢为本

王教授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机之本在于 脏腑失调、脾虚肝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审视瑶函·卷六》[8]云: “目札者,肝有风也。”在某些古代文献中将本病归 属于“肝风”范畴,可见本病病位与肝的关系较为密 切。王教授认为,肝主疏泄,具有疏通、条达、升发、 畅泄的作用,可调畅人体气机,影响情志的变化与脾 胃的运化,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 常,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若因外 感、情志及饮食等因素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致使肝 失条达,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可引动肝风。 《金匮翼·颤振》[9]记载颤振“乃肝之病,风之 象,而脾受之也”。《古今医统大全》[10]亦云:“脾土 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可见小儿多发性 抽动症与脾也相关。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 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人生命活动的维持与 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 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王教授认 为,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肝 主疏泄,条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促进脾的运化功 能。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 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 的发挥。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脾失健运,脾 失健运,也可影响肝之疏泄。 小儿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相对于成人而言,更 易因外邪引动肝脏发生病理变化,若外感风邪,或所 欲不遂,或暴受惊恐等精神刺激,木失调达,气机不 畅,肝风内动,阳亢无制,可造成抽动。另肝风内动, 肝之疏泄异常,影响小儿脾的运化功能,造成脾失健 运,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可进 一步加重抽动的发作。如 《证 治 准 绳 集 要 · 慢 惊》[11] 云:“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 之腑,故胃中有风,瘛渐生,其瘛症状,两肩微 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小儿脾常不足,饮食 不知自节,或恣食肥甘厚味,造成脾失健运,脾为生 痰之源,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则痰湿内生,蕴而化 热,痰热内扰,加之木亢无制,引动肝风,造成头面及 四肢肌肉的抽动,风挟痰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上扰 心神则秽语不休。

2.2 风痰鼓动、流窜经络为标

王教授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为 各部分肢体的抽动,而任何形式的抽动均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是贯穿于小儿多发性抽 动症中重要的病理因素。“怪病多责之于痰”,《杂 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12]曰:“火动则生,气滞则 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 痰而成也。”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症状复杂多变,病情 缠绵难愈,可属于怪病,所以与痰亦有密切关系。小 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感受外邪,入里化热, 内风经受外风引动,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滞,乱动 妄行,阳气亢奋,同时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水液输化 无权,津凝为痰;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薄弱,若脾失健 运,湿聚成痰,痰浊内蕴,郁久化热,可酿热生风;因 此既可因风生痰,亦可因痰生风。风痰互结,上蒙清 窍,则出现眨眼、皱眉等头面部抽动,内扰心神,神失 所藏则见秽语不休、注意力涣散,痰邪流窜脏腑经络 四肢,则见甩手、跺脚、鼓肚等抽动。风为阳邪,其性 开泄,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 会,故一般抽动症的患儿会先出现眨眼、皱眉、吸鼻 等面部抽动,继而出现肢体的抽动;风性善行速变, 且痰为阴邪,黏滞不爽,易聚易散,胶着难解,因此本 病不同部位的抽动交替发生,且时隐时现,时轻时 重,病势缠绵,久治难愈。

3 辨证治疗

王教授根据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确 定扶土抑木、熄风止痉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她认为 抽动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常多种病因夹杂为患,其证 候表现多样,临证时应根据每个患儿具体的临床表 现,随证加减药物。 其中,扶土法在具体应用时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方法。①健脾化痰法:其代表方为二陈汤与六君子 汤,常用于纳差、面色不华、注意力不集中、舌苔白腻 的抽动症患儿。②益气健脾法:代表方为四君子汤, 常用于抽动不显著或抽动症缓解期有面色不华、纳 差、易感、大便偏稀的患儿。③运脾消滞法:常用于 抽动伴有腹胀、纳差、腹部拒按、时有口味酸腐、大便 偏干、舌苔厚的抽动症患儿,治疗时加用枳实、枳壳、 鸡内金、焦三仙等健脾化积的药物。

抑木法在应用时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①平 肝潜阳法:其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患儿主要表现为 抽动伴有头晕面赤、五心烦热,且形体偏瘦,伴有舌 红少苔,脉细数。②疏肝解郁法:其代表方为柴胡疏 肝散、四逆散,患儿多有情志不畅史,且性格内向,伴 有胸闷喜叹息等症状。③平肝清热法:其代表方为 泻青丸,患儿的各种抽动症状频繁有力,喉中怪声响 亮,且多脾气急躁。④重镇平肝法:患儿多抽动幅度 大,病史较长,可酌情考虑使用生龙齿、生龙牡、磁 石、珍珠母等重镇之品。 王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其气易虚,脾气虚, 水湿失运,化生痰浊,留伏体内;小儿肝常有余,其气 易亢,肝木亢而无制,易化肝风;风性动,痰黏滞,风 痰常互结为患,风挟痰流窜头面、四肢经络,引发抽 动;痰易滞气机,郁而化火,反助风动。故本病之本 实在脾,肝亢、风痰乃为标,实乃脾虚肝亢、风痰内扰 之证。故于诸法之中,选用健脾益气、健脾化痰法, 标本兼顾以扶脾土,选用疏肝解郁、平肝清热法,熄 风治标以抑肝木。王教授通过辨证治疗,创制健脾 止动汤。该方由泻青丸合六君子汤加减化裁而成, 其中泻青丸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4]34 ,用治肝 风搐搦,六君子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13] ,治疗脾胃气虚兼有痰湿。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方中 党参易人参以清补,合炒白术、茯苓以健脾除湿,钩 藤平肝熄风,共奏健脾平肝之效,为君药。以半夏、 陈皮、防风为臣,其中,半夏、陈皮助党参、茯苓、白术 化痰行气,防风入肝经,助钩藤祛风解痉。佐以当 归,以养血柔肝、舒筋解痉,肝气郁结,易于化热动 风,故佐以龙胆草,苦寒以清泻肝火。使以川芎,行 气解郁之时,引领诸药上行,以止头面、颈部、上肢的 抽动。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益气化痰、平肝熄风止动 之效。同时,王教授认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病情复 杂,常常多病因夹杂为患,证候表现多样,健脾止动 汤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临证时需因 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加减施治。

4 验案

袁某,女,8 岁。主因眨眼、挤眼、摇头 1 年,于 2012 年 11 月20 日就诊。患儿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 现频繁眨眼、挤眼、摇头,喉中时有吭吭声,其症状时 轻时重,为求系统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眨眼, 挤眼,摇头,偶有咧嘴,喉中时有吭吭声,性情急躁易 怒,性格胆怯,纳差,大便偏干。舌红,苔薄白,脉弦 滑。西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断:多发性抽 搐症。辨证为脾虚肝亢。

治法:健脾平肝熄风。处 方如下:党参 10 g,茯苓 10 g,炒白术 10 g,山药 12 g,防风 9 g,荆芥 9 g,川芎 6 g,谷精草 10 g,白芥子 6 g,夏枯草 10 g,白芍 10 g,胆南星 6 g,葛根 15 g,柴 胡 6 g。21 剂,水煎服,1 剂/d。嘱患儿忌吃海味, 发物,兴奋性、刺激性等食品,同时避免长时间看电 视、玩电脑游戏,保证患儿睡眠时间,充分休息。 2012 年 12 月 15 日二诊。患儿服上方后抽动 症状较前有所缓解,进食量增加,仍时有眨眼、摇头偶有咧嘴及吭吭声。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治疗同 前,加强化痰药物的应用,处方如下:党参 10 g,茯苓 10 g,炒白术 10 g,山药 12 g,防风 9 g,荆芥 9 g,川 芎 6 g,谷精草 10 g,夏枯草 10 g,白芍 10 g,葛根 15 g,菊花 10 g,竹茹 10 g,青葙子 10 g,石菖蒲 10 g。 21 剂,水煎服,1 剂/d。 2013 年 1 月 6 日三诊。患儿服药后脾气较前 有明显好转,但仍时有急躁表现,咧嘴及喉中吭吭声 消失,食欲较好,仍眨眼、挤眼。舌红,苔薄白,脉弦 滑。处方如下:党参 10 g,茯苓 10 g,防风9 g,荆芥9 g,川芎 6 g,谷精草 10 g,夏枯草 10 g,白芍 10 g,葛 根 15 g,菊花 10 g,竹茹 10 g,青葙子 10 g ,石菖蒲 10 g,栀子 6 g,珍珠母 10 g,黄连 6 g。21 剂,水煎 服,1 剂/d。 三诊后停药,电话随访,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

王教授认为本例主要是脾虚肝亢,以致肝气 郁结、化生肝风,故以扶土抑木法论治本病,首先予 健脾助运,酌以平肝熄风之品,同时注意加强祛风药 荆芥、防风、谷精草的应用,以调达肝木。二诊时患 儿抽动症状较前有所减轻,但仍时有眨眼、摇头,因 此加菊花、青葙子等清肝明目之品,同时因考虑风痰 作祟,加强化痰药物的应用,如竹茹、石菖蒲。三诊 时患儿食欲较好,可减少健脾药物的应用,故去炒白 术、山药,患儿仍眨眼、挤眼,且脾气急躁,结合舌脉, 考虑为心肝火旺,加用栀子、珍珠母、黄连。同时在 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对饮食及起居的管理,既保证 了疗效,又减少了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