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菖蒲郁金汤合牵正散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摘录)

 鉴益堂 2018-09-30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yndrome,T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病程中既有运动障碍,又有行为障碍,常与强迫和多动等行为以及情绪障碍共存?。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吸鼻、歪嘴、摇头、耸肩、甩手、鼓肚、踢腿、喉中发声、秽语、模仿语言等症状。男孩发病高于女孩,一般认为男女比例为(3~5):1,起病在2~15岁之间,约90%患儿在1O岁前起病。近年来,MT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可能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认为本病的患病率在0.05%~0.10%之间。目前西医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但西药多有较明显的副反应,且疾病易复发,家长顾虑较多,往往不能坚持治疗。
1.病及心肝脾肾,风湿痰瘀互为因
祖国医学并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归属于“慢惊风”、“瘛疯”、“肝风”、“抽搐”等疾病范畴,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肝,涉及脾肾。《灵枢·邪客》日:“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神通过驾奴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心具有接受外来事物的作用。《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表明了心主血而藏神,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等心与神的密切关系。《小儿药证直诀》中:“目连利不搐,得心热则搐”。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当今社会小儿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家长重视,故在调护上重衣厚被、肥甘厚味,学习压力大,户外活动少,导致长期情志不舒,郁而化火。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失守的病理改变,可见多动不安,注意力涣散,多梦易惊,严重者会伴发精神失常,如强迫、狂躁、抑郁、焦虑、癔病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肝常有余,易寒易热,体属“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入里化热,导致肝经实热,肝风内动。又因小儿素体阴虚及性格任性,欲求不满时,往往肝气郁滞,肝阴亏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故出现搐动诸症。临床上肝火常夹心火,表现为性情古怪、冲动任性、烦躁不安、多言秽语等心肝火旺之症。
另外,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脾虚失运,土虚木亢,痰浊内生,气机郁滞,化火动风,则反复出现抽动。肾藏精,主骨生髓充脑,为先天之本,小儿禀赋不
足,肾常虚,或热病伤阴,导致后天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则可导致抽搐。该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结为心肝有余,其次为脾肾亏虚,治疗上主要以清心肝火为主,临床辨证,体虚或久病加以健脾益肾等治疗方法。
本病除因小儿心、肝有余,脾肾亏虚外,还与风、湿、痰、瘀有关。小儿肌肤疏薄,腠理不密,易感风邪,邪犯肺卫,外风引动内风,肝风内动,而引发抽动临床表现。脾虚生湿,脾
为生痰之源,水液失布,聚湿蕴痰,湿性粘滞,痰阻心窍,心神被蒙,则出现脾气乖戾,病情缠绵反复。久病入络,痰瘀互结,风湿痰瘀互因。本病主要为心肝有余,其次为脾肾亏虚,皆兼有风湿痰瘀。治疗时宜根据病情辨证论治,清心安神疏肝,健脾益气补肾,兼疏风化痰活血。
2.辨证施治
菖蒲郁金汤出自《温病全书》,由石菖蒲,郁金,炒栀子,竹叶,牡丹皮,连翘,灯芯草,木通,竹沥,玉枢丹(冲)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原方主治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所致湿热类温病,症见灼热白汗、烦躁不寐、神昏、谵语、肢厥脉陷等。
菖蒲郁金汤取其君药合牵正散,加入天竺黄、川牛膝、钩藤、蝉衣、磁石、珍珠母,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开窍醒脑,息风止痉之效。方中石菖蒲归心胃经,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化湿豁痰,宁心安神开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石菖蒲对中枢神经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镇静安神、抗惊厥,又兼有醒脑开窍,兴奋、抗抑郁之功,与临床中既治疗昏迷,又镇惊疗痫的作用相符合。石菖蒲对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郁金辛散苦降,寒可清热,入心肝胆经,能行气破瘀,清心解郁。《本草纲目》中记载,郁金“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郁金与菖蒲配伍,一清一开,一寒一温,相辅相成,用治痰火或湿痰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等症。天竺黄甘寒,入心肝,清心化痰。蝉衣疏散风热,主小儿惊痫。川牛膝活血通络。钩藤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药性平和,微寒,适于小儿稚阳之体。磁石养肾藏精,强骨气,治惊痫。《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滋肝阴,清肝火。治癫狂惊痫,??小儿惊搐发痉。”僵蚕、全蝎、白附子组成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程氏应用牵正汤治疗儿童抽动症43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获得较好的疗效。
根据病情需要随证加减,肝经实热型,加夏枯草、龙胆草、栀子、泽泻等以清肝降火;脾虚痰湿型,加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枳壳、陈皮、浙贝母等健脾化痰。阴虚动风型,加玄参、麦冬、白芍等滋阴息风。眨眼频繁者加菊花、木贼清热疏风;咽部发声不适者常加蝉蜕、射干疏风利咽;搐鼻明显加辛夷、白芷;肢体抽动加葛根、木瓜、伸筋草以舒筋通络;情绪急躁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心神不宁者加炙五味子、夜交藤等养心安神。史教授重视辨证求因,治病求本,清心疏肝,健脾益肾,平息内外之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心静神宁,筋脉通润,则病自缓解。
患者甲,男,lO岁,2011年8月初诊。1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曾口服秦必利疗效不佳。刻诊:挤眼,歪嘴,扭颈,紧张时加重,学习困难,烦躁,纳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脑电图检查正常。中医辨证为肝风证(心肝火旺)。治以清心安神,疏肝活血,化痰熄风。
处方:郁金、石菖蒲、龙胆草、夏枯草、伸筋草各10g,天麻、天竺黄、远志、川牛膝、钩藤、僵蚕、制白附子、淡竹叶、葛根、焦山楂各8g,全蝎5g,磁石、珍珠母(先煎)各15g。6剂,1剂/d,水煎2次,3次/d。二诊:药后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偶有挤眼,歪嘴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上方去龙胆草、远志、葛根、伸筋草、珍珠母,加夜交藤10g,泽泻8g,石决明(先煎)15g,继服6剂。三诊:药后症状均减轻,舌红苔薄白。上药去石决明、磁石、竹叶、夏枯草、天竺黄,加黄芪12g,太子参、茯苓、白术各10g,枳壳8g,l2剂,症状消失。遂巩固继服1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学尚无相对应的病名,据其症状当属肝风证范畴。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加之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遂则易急易怒,情志不畅,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出现不自主抽动和烦躁等。史教授认为,本病发病多与心肝相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也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脾肾亏虚,兼有风火湿痰瘀。本例主要为心肝火旺、肝热动风所致,治宜清心疏肝,熄风止痉。方中选石菖蒲、郁金、远志、淡竹叶、天竺黄清心豁痰,开窍解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远志在抗痴呆、脑保护、镇静、抗惊厥、抗抑郁、祛痰镇咳、保护心脑血管等方面具有良好活性。龙胆草、夏枯草、钩藤、天麻、磁石、珍珠母清肝泻火、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僵蚕、白附子、全蝎祛风痰止痉;葛根、伸筋草祛风通络,川牛膝活血化瘀。
诸药合用,共奏清心肝火,化痰活血,熄风止痉之功。由于患儿病久,加之重镇之品损伤脾胃,故三诊时,健脾益气,药用黄芪、太子参、茯苓等,顾护脾胃。小儿脏腑娇嫩,重镇之品不易久服,中病即止,后期以调护为主,以防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