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祚民老中医的小儿两步治喘法

 华佗追随者乡医 2017-01-31

  

宋祚民老中医继承京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老师的经验,从事儿科临床40余载,对喘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反复验证,总结出两步治喘法,并拟出相应的方剂用于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第一步:喘证发作时的治疗

主症:咳喘气急,呼吸急促,痰鸣漉漉,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遇感而发。舌质红、舌苔白厚,脉弦数。

中医辨证:痰热闭肺。

治法:清热,化痰,定喘。

方药:宋氏止喘1号方:芦根30克,茅根30克,麻黄1.5~3克,生石膏20克,细辛1.5克~3克,五味子6克,桑白皮10克,黛蛤散(包)10克,百部10克,白果6~8克,葶苈子6克,石菖蒲10克,川郁金6~10克。方中,芦根甘寒质轻,善清肺胃气分之热,兼有宣透之性;茅根与芦根同入肺胃经,用治肺胃热证,两药常同用,以加强清泻肺胃热邪之力;麻黄宣肺止咳定喘,与上两药为方中主药,又麻黄配生石膏可加强清肺之力;细辛辛温散寒,温肺化饮,与麻黄相配可解太阳之表;五味子、白果收敛肺气,与麻黄、细辛配伍,一敛一散可加强定喘之功效,但五味子与白果在新感时不宜应用;黛蛤散可清阴分之热,并软坚化痰;石菖蒲与川郁金配伍可加强开痰化浊之功效;葶苈子泻肺止咳;百部、桑白皮润肺平嗽。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定喘之功效。

第二步:喘证缓解期的治疗

主症:时有微喘,动则喘甚,不烧,纳呆,乏力,自汗,盗汗,大便溏薄,面色微黄或苍白,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脾虚肺热,湿痰壅塞。

治法:健脾润肺,化痰消喘。

方药:宋氏止喘2号方:云茯苓6~10克,冬瓜仁15克,生苡米15克,仙灵脾10克,百部10克,麻黄1.5克,丝瓜络10克,生牡蛎10克,法半夏6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芦根15克,茅根15克。方中茯苓、冬瓜仁、生苡米健脾祛湿化痰;仙灵脾止咳平喘,兼补肾壮阳,标本同治;百部润肺止咳;麻黄宣肺定喘;丝瓜络通络散痰;生牡蛎软坚化痰;半夏燥湿化痰;桃仁、杏仁相配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力;芦根、茅根表里双清。诸药合用,既健脾补肾润肺,又止咳化痰哮喘。

体会:

喘证在临床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但就小儿而言,发作时多为热、为实;缓解期时则虚证多见。因为小儿多为阳盛体质,故寒证十分少见,即使初起为寒证,亦迅即化热化火。因此古人立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宋祚民老中医遵从古训,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两步治喘法”,并拟有针对性的方剂。我们在临床应用中体会到,小儿喘证发作时,以实热证为主,故治以清肺降气、止嗽定喘,应用1号方;小儿平日似喘非喘或暴喘过后,以虚多见,故以健脾补肾润肺之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应用2号方。

在用药方面,宋老善用芦根、茅根。宋老认为:两药同为甘寒之品,共入肺胃两经,有相同的清泻肺胃的功效。并且两药一入气分,一入血分;一有宣透之性,一具清热凉血之功。两药同用,既可解表,又可清里,相得益彰,对于肺热咳喘之证,疗效颇佳。

宋老治疗咳喘用石菖蒲、川郁金也是一大特点。菖蒲温而平和,其气清爽,入中焦醒脾化湿,入胸膈可疏达凝聚之痰浊;郁金辛散入心肝血分,既清心火,又利气开痰。两药相配,可利窍化浊除痰,对于痰热闭肺之喘证,可谓釜底抽薪,痰去则喘自止。宋老取《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之意,用治喘证,确有独到之处。且宋老擅用鲜品,如芦根、茅根、菖蒲等,多以鲜品入药,疗效更佳。


本文内容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年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