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者的几层境界——《道德经》第17章

 如如如柏 2023-02-10 发布于山西

至好的领导者,人们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点的领导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点的,人们畏惧他,至次的,人们侮辱他。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读:

读这一章,首先要知道这一章说的是什么。从末尾“百姓”二字,可以猜测,这一章讲的是领导者、统治者。读完就知道,这一章讲的仍是作者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比大多一点;太上,最好的;之,代词,这一章中,指代领导者、统治者;下知有之,下面的人知道有他,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比前面次一点的;亲而誉之,亲近他,赞誉他;畏之,畏惧他;侮之,侮辱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前面的“信”是诚信;后面的“信”是相信。由于诚信不足,所以人们不相信。

悠兮,其贵言。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贵言,不轻易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然,本来就是这样。功成事遂,百姓都说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一章仍然讲老子的政治理想——无为而治。

首先讲了领导者的几层境界。

至好的领导者,人们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点的领导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点的,人们畏惧他,至次的,人们侮辱他。

接着,讲了一个道理。由于诚信不足,所以人们不相信。

之后,讲理想的领导者的状态——悠闲自在,不轻易发号施令。

这里的“贵言”,为什么不是“不言”?再次印证了“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少做,只做该做的。“贵言”就是少说,只说该说的。“无为”就是不乱作为。

功成事遂的时候,百姓都说本来就是这样,与前面“下知有之”——只知道他的存在,感觉不到他的领导,相呼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