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尚文苑】有一种经历是去远山支教(四十二)/文字·主播:金平

 博尚文苑 2023-02-10 发布于上海


四十二 听金姐讲支教故事----支教生活

2016年1月18日 (王兴艳发布朋友圈) 

乡村清贫,本地老师的经费都特别紧张,学校没有额外的经费补贴支教老师,支教老师都是凭一颗爱心,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花费。因为路远,运输不便,再加上这个小学所处的保安乡上镇村,在大山的最里面,水泥路就修到小学门口,再往上连像样的路都没有了。

金姐讲,她上次吃到黄瓜应该是差不多三个月前,想吃鱼的话要到县城去买,路费差不多四十元,要走一天。来支教这么久,只吃过一次饺子,从来没有吃过自己喜欢的土豆丝。金姐说,她回到家,最想吃火锅,北京烤鸭,烤羊腿等等。

这里的风俗是喜欢吃猪油,让支教老师不习惯,提过建议,后来,校长给解决了一部分。

我来上镇,金姐特意到县城来接我,说是我老远来的,怎么也要到县城接一下,也是想着买点好吃的,怕远道来的我吃不习惯,她也是好久没有吃到水果了,顺便给一起支教的伙伴们打一下牙祭。

孩子们放学后,天暗下来,大山里的夜晚降临了。听说有远道来的客人,教三年级的方老师来帮忙做饭。昏黄灯光下,方老师做鱼,金姐切菜,两位老师有一搭无一搭说着支教的事,地上的一盆碳火,给厨房添了些温馨又温暖的气氛。

要开饭了,饭桌子也挺让我觉得惊艳:是两个泡沫箱子拼在一起组成的。在前几天,大家吃饭的桌子是学生坐的椅子面,再往前是几个支教老师每人端着碗,围着菜锅吃,菜当然只有一个,多数时候是白菜炒肉。

我想想我们当时吃的菜,一共六个:红烧罗飞鱼,花生米,麻婆豆腐,辣椒炒肉,拍黄瓜,切开的橙子瓣,喝的是当地人酿的玉米酒,二十多度,味道很特别,当时不喜欢,现在挺怀念。这顿饭让我们都很感慨。金姐和方老师除了感慨即将别离,还感慨是好久没有吃这么丰盛的菜了,我感慨他们的感慨。

听金姐讲支教故事----山里娃

2016年1月22日              

金姐支教的这个山村,壮族瑶族杂居,壮族人口多一些,瑶族居住的更偏僻一些,也更贫困一些。几乎没有汉族人,校长就是壮族。国家对壮族有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不能超过两个,对瑶族没做硬性规定。所以一般状族家庭最多两个小孩,而瑶族就不一样了。

听金姐讲,她听过有一家有10个孩子,但是没有去拜访过,因为那家的孩子不在上镇小学了。五六个、六七个孩子的家庭在瑶族很常见,金姐班里有一家五个孩儿在上镇小学上学,其中三个在金姐班里。

因为偏僻闭塞,语言不通,还有人家没有电视,加上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孩子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一辈没有读过书,这里的孩子启蒙晚,知识和见识跟城里孩子差很多。金姐说,她班级的孩子们有一次被外校的支教老师提问:我们国家的首都在哪里?因为金姐来自黑龙江,从那里有好多好东西邮寄过来,孩子们就认为我国首都在黑龙江。金姐下一跳,赶紧纠正过来,以后经常让孩子们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老乡家孩子虽然很多,但是养活孩子的成本很低,这里家庭最常吃的主食是玉米糊糊,就是我们所说的苞米面粥,但是做的很厚实,筷子插在里面能站住。走过瑶壮人家门口,经常看见孩子们端一碗这样的糊糊,瞪着眼睛看着你。

这里孩子对读书的向往是:读些书就可以走出大山去打工。很多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出去打工,有的甚至小学毕业就出去闯世界,因为年龄小,没文化,只能做低薪资,高强度的纯体力劳动者。

女孩子们境地还更糟糕一些,能打工已经算是幸运的,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出不去的,十五六家里就给定了亲,甚至嫁了人,既减轻了家里负担,又换回一些钱财,可以给家里盖房子。

我来小学的时候,正是一个教会组织给这个山里贫困孩子家庭,发每个月五十元的补助。有一个家长大着肚子来替孩子领钱,我看她无论如何不会超过二十岁,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为了能让孩子多读点书,多在学校呆几年,老师和学校想尽办法,临近的一个中学宣传标语这样写着:初中没读完,打工不合格。方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内心有点悲哀:广西就是为广东输送打工仔的。

离开学校那一天,因为交通不便利,金姐把我俩的行李,委托黄校长用摩托车带到另一个村庄,在那里可以坐车出大山。我和金姐徒步走一个多小时,到达等候车的路口,行李就在一户人家门口放着。那家的年青人刚从广东打工回来,我们攀谈过后,了解他是高中毕业打工的,在工厂里是技术工,工资能开到三、四千。他说,文化不高没有技术,能挣一千两吧。还是希望小孩子多学点文化,在到外面闯一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