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 琐事上出现一点点小小失误和不完美,就会被无休无止地唠叨、指责—— 哪怕你已经承认,是自己疏忽了失误了,但还是被揪住不放,一遍又一遍地说,好像生怕你下一秒又会犯错一样。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你也生怕下一秒不知道又在哪里犯错。都说人在职场官场,常常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又何尝不是呢! 像这样的责怪、唠叨,本身未必带有多大的主观恶意,唠叨的人可能早就已经习惯成自然。被唠叨的人,如果忍不住恼了,他们可能还会感觉讶异:还没怎么地啊,怎么这么不禁说? 确实,如果只看单独一句唠叨,可能确实没什么,事情很小,话也不重。但问题是,谁也架不住整天被重复唠叨啊!水滴尚且能够穿石,更何况反复的唠叨责怪?于是这就形成了如今东方家庭里一种非常常见的糟糕行为模式——“责怪型家庭”。 ![]() 1. 为什么他们那么爱责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生活中那些经常为一点琐碎小事责怪家人的人,往往已经没有什么“正经事业”,或者是长期居家操持家务,或者就是对事业发展相当佛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当人生中的主业被抽离,鸡毛蒜皮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大事。家庭成员不慎买回家的一个发霉的橘子,或者是因路线规划失误而导致的一次绕路堵车,像这些细节的不完美都可能被他们敏锐捕捉。 在他们眼中,对这些细节纠错,就是对家庭利益的最有力的维护,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更大的利害关节所在了,只有对这些细节死磕,才是他们为家庭利益作贡献、并体现自己实力和价值的用武之地。 问题正是出在这里。 因为长期缺乏对正经事业的投入,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已经出现了偏差,尤其是跟那些有事业、在外打拼的家人相比,就更加突出。 当今社会,判断一个人价值,最直观的参照物,是看你每个月每年能挣多少钱。事业处于放弃或者停滞状态的人,在这样的参照系下面,是非常吃亏的。 他们可能起早贪黑带孩子做家务孝敬老人,可能比上班还忙比创业还累,但这些事情不能被金钱价值所评估。按照社会通行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些行为缺乏价值,甚至这些人,也都缺乏价值。 ![]() 但人生在世,必须找到自己的价值,也必须让自己感到自己有价值,这样整个人才能自洽,才有活下去的动力。那么,相对于在外打拼的家人,他们就只有从琐碎的家务细节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对这些事情他们无疑更擅长、更熟练、更专注…… 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能够对他们的责备行为有了新的洞察:表面上他们是在责备唠叨,其实是在展露自己的相对优势,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价值,与阿德勒心理学常讲到的“优越情结”不谋而合。 优越情结,常常是跟自卑情结相伴相生。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无力无价值时,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自卑情结;在自卑情结的初期阶段,为了抵抗这种消极的体验,他们会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地方格外在意,时时希望凸显自己的优势,追求优越的感觉,也就是优越情结。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视角看来,责怪的习惯,背后正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的拧巴组合——因为缺乏主业而造成的自我价值认同危机,导致了自卑,所以才越发需要在自己还有优势的领域刷出存在感,以证明自己的优越。 2. 责怪型家庭的危害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没有人会刻意去做连自己都觉得是“恶”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眼中的“善”。责怪型家庭里的责怪者,也不是为了把家庭关系搞坏而故意这么干,他们也是误以为自己这么做对家庭有利,但没想到自己算错了帐。 他们对生活中的细节失误求全责备,表面上是为了家庭的利益着想。心疼你买的菜坏了,心疼绕路多费的油钱,他们希望通过责怪和唠叨,来杜绝这些损失,但没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失,非常不合算。 ![]() 责怪型家庭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不仅危害被责怪者,也危害了他们自己。 对被责怪者来说,内耗EMO是非常常见的。 没有人喜欢被指责,老被指责的人一定很难开心起来。这些不幸的家庭成员,长期处在高压力水平,提防无处不在的责怪。 本来人在外面打拼,有很多勾心斗角和曲意逢迎,心已经比较疲累。结果回到家中,还要时时刻刻保持紧绷以防不测,这样的心理状态远远谈不上幸福,没有多少人可以长期忍耐。 而且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被指责的这一方,会更容易感受到家庭成员的攻击性,有时候甚至会把原本不是指责的话也当做指责。长期的高压,也会让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对家庭成员的攻击性,在理智宕机的时候做出会后悔的言行。 对责怪者来说,唠叨遭人烦,无形中就抵消掉了他们吃苦耐劳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本来舍事业而顾家,就已经是一种不小的牺牲;结果因为唠叨的毛病,还没落着好,就更加可悲。 而且,长期的重复唠叨,也会显著消耗他们在家中的影响力。一件事说得太多,对方一定会产生免疫,导致充耳不闻。责怪者原本在生活经验上的优势,也就因此大打折扣。 习惯唠叨责怪的人,也很容易被家庭成员敬而远之。与那些在外有事业的家庭成员不同,他们的社交圈相对更窄。一旦被亲人讨厌、疏离,孤独感也会倍增。 ![]() 就整体的家庭氛围来看,责怪型家庭的成员之间,亲密度普遍偏低,而且大家因为厌烦唠叨而不沟通,会让彼此之间越来越难以互相理解,家庭氛围越来越紧张,家庭冲突爆发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 3. 如果你是被责怪方…处在被责怪一方,沮丧烦躁是难免的,此时当务之急是尽快脱战——转移注意力,让坏心情平复下来,再说其他。只要自己还在烦躁,就不要正面应对这些矛盾,那样只会让问题升级。 情绪平复后,要学会用“非罪思维”看待不严重的家庭问题。 所谓非罪思维,不仅是指你犯的小错非罪,因为人人都会疏忽;而且也要明白,对方的唠叨非罪,因为那是对方的自卑-优越情结在作祟。 非罪思维,有助于我们卸掉矛盾冲突中被坏情绪放大的那部分,看清问题的本质真相,从“可恶的他人”VS“可怜的自己”的叙事模式中走出,缓解愤懑感,减少攻击性,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 解决家庭生活中的人际问题,甚至是解决绝大多数场合的人际问题,都有一个通行的秘诀,那就是销售思维。 看过韩国黑帮电影《卑劣的街头》的朋友,可能会对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印象很深:“所谓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是谁,以及他需要的是什么。”这句台词精准道出了销售思维的真相。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能满足对方的需要,那么对方也就能大概率满足你的需要。这条规律不仅是商界中王牌销售的法宝,在家庭生活里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在“责怪型家庭”场景下,你需要的人是谁?是责怪方,需要他们改变行为模式,不再重复唠叨责怪你。 他们需要的又是什么?基于对自卑-优越情结的洞察,我们能认识到,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都是自我价值被认可,被他人认可也被自己认可。 理清楚这两点,也就理清楚了行动的思路:你需要先满足对方的需要——充分尊重、认可、赞赏对方在那些生活小事上面的长处,当然表达时需要自然且真诚,不可敷衍。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同理共情——自己先不把这些琐事看做琐事,而是代入对方的世界,把你对这些事情的估值校正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平。 当你能成功满足对方的需要后,就可以用同样真诚的态度表达出你的需要:你需要更放松的家庭氛围,也需要被信任的感觉。一次次地被唠叨被提醒,会让你感觉到你好像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事情。 在这样的非暴力沟通之后,很多时候对方也会受到触动,开始注意到一些从前从没有想过的方面,会有所收敛改进,家庭人际关系就开始好转。 ![]() 还有些时候,家人的行为模式已经积重难返,而且没办法做到平等真诚的沟通。无论你怎么努力沟通,对方就是改不了。 这个时候就只能课题分离,改变不了对方那就只有改变自己——或者是改变自己的钝感力,把家人的唠叨视为对方控制不了自己而发出的一种噪音;或者就是改变自己的物理环境,不再勉强在一起生活。 4. 如果你是责怪方…每次唠叨责怪之后,大家不欢而散,你也会有些沮丧吧? 如果这样的行为模式已成习惯,那就需要洞悉自己的行为根源:唠叨、责怪的习惯,是自我价值感缺失后,为了补偿自卑情结而反向滋生优越情结,这是优越情结支配言行的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之道在于重新找到自己的自我价值,找到自己愿意从事的真正主业,找到相比那些鸡毛蒜皮琐事更值得关注的事情。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你眼中有了大事,琐事自然也就不再那么重要。 喜欢重复唠叨、重复提醒的朋友,不妨尝试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他者信赖” 。尤其是对于家庭成员,就更需要他者信赖。 不仅是信赖对方的人品,更是信赖对方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只要事关责怪规劝,同样的话就只说一次。因为多次重复在你看来是好心,而在对方看来,就是不信任TA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当你意识到问题所在,也意识到自己的习惯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也确实想改的时候,你需要把这些信号勇敢地传递给被责怪方。 ![]() 在心理学里,“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你看见了对方受到的心理伤害,这种讯息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一些宽慰。 当然,改变之路不会那么容易。即便你想通了以上所有这些道理,实际生活中可能还是会受到惯性的驱使,没管住自己,继续唠叨责怪对方。 所以,你们需要对这一点达成共识,对改变之路的崎岖形成合理的预期:改变任何一个习惯都不容易,没人会预期一个志在戒烟戒酒的人能够“立志即戒除”,同样,也请对方对你的改变多一点耐心,并在你没能管住自己的时候及时给你提醒。 后记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俗话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美好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双向做功。 如果你不幸中招,身处“责怪型”家庭,就请你不吝分享这篇文章,让家庭成员相互理解,一起尝试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