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枪的将军 在众多解构诗学的文章中,几乎都存在着,“假大空”的诗学教授理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教导怎样去构建意境,怎样利用修辞手法提升诗歌的艺术性,怎样突出诗歌的思想性;然而,这些所谓的诗学理论,即使被讲的高大上,甚至有的专业性还非常强(表面)(当然,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所谓著名的诗人以及学院派诗人的理解),但是,当我们真把他们所谓的经验,用在诗歌构建上的时候,却又发现,他们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经验之谈),根本就不切实际,完全就是一种泛泛而谈。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诗歌创作的“起意、转意、留意”三点(这'三意’也是我研究中得出的,可能在现今诗学中并不存在,因此,大多数诗人并不知道)。 一首诗,如果没有“起意”,就不会有诗歌的形成,没有“转意”,就没有“句式转移到诗化的过程”,没有“留意”,也就不会有主观情思与客观情思的关联存在。 下面,我们将详细的解读一下“三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一、架构思路(起意) 所谓的架构思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思,就是先找到一个贴合情思(应景)的主题,并给这个主题预设一个大概的框架,简单来说,就是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我的表达应该从哪里入手。 比如,我想写一首有关风景类的诗,首先,我就得找出风景中某一个与我情思相通的“点”,然后,把这个“点”用语言的形式先表述出来,这就是诗歌首句的产生了。 这里暂且先不管,首句是否存在多少诗意,多少美感(注:在诗歌全部雏形完成后,我们最好是把全诗多诵读几遍,这样便于修改某些不贴合的语句以及优化诗意);因为,首句的作用就相当于一首诗的“敲门砖”,只有“敲门砖”出现了,后面才会有“以点到面”的惯性思维产生。 二、承接变构(转意) 承接变构的意思就是让首句原本的单体句式产生出绵延的复合性句式。 这里我们将“承接和变构”分别解释一下,“承接”——简单说,就是原本首句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而,承接的作用就是让一句话衍生为多句,所以,承接首句既是诗体延展的关键,也是诗歌篇幅长短的因素之一。 “变构”——这里是指“不定性的建构”,简单说,也就是让句式呈现出多维(不同)的画面感,以打破常态认知下的惯性思维,来建立贴合作者心境的画面。[参考文章:《中国大多数诗人,都是这样在写诗》] 三、结尾留白(留意) 所谓的“结尾留白”就是诗歌的结尾句一定不能太直接表露出意图(简单说就是不能一下就让别人明白了全部意思),太直接的话,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就会缺失,也让读者感觉空洞平淡,浑然无味,因此,留白最好的处理就是要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之所以用“鸡肋”来表述,只是想说明结尾留白的重要性,即使,一首诗前面都是口语般索然无味,但是,只要结尾的留白处理得当,诗的境界依然会有所提升。),只有这样的感观出现了,才能给人带来置身于此的无穷尽臆想。 一首诗的“深度与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与结尾句有所关联,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中间部分不存在“深度和境界”,这里我只是想表达一下,结尾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而已。 综上所述,可见诗歌的创作,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是先要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形成,然后在此框架的前提下,去作优化和衍生。 因此,诗歌创作也应当是一个全面而系统性的融合,光注重于中间部分所谓技术性处理,而去忽略了首尾部分的必要性(通常情况下,我们读一首诗,会出现一种所谓跳跃式阅读,也就是我们先看首尾,再细读中间部分,如果首尾力度不够,则会潜意识的排除阅读兴趣。),显然,这是不可能创作出一首比较好的诗歌,也是很多诗人写了一辈子,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原因所在。 ——撰于重庆 2023.2.10日 ![]()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軍,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歌评论社【评诗论道】主笔,独立诗评人、批评人、诗歌理论研习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