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  其实也算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跟自己的主旋律不同,属于集中资源进行假设,或者被某些意外激活的阶段体验而已,因此被定义:不属于自己的生活。阶段体验跟时间无关,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是程度和性质,可能贯穿好多年,只要绑定初衷就行,但代入感肯定是没那么充分的。任何个体都会有过不属于自己生活的情况在,这种生活有明显甚至严重的违和感,但方向是不一定的。即可能趋势良好,有利于当事人提升斗志,以便更好服务生活,但也可能非常敏感,容易摧残自信,伤害并不稳定的乐观。所以,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结果无法提前总结。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因此也可以视为主动和被迫。被迫就是因为自身犯错加上现实因素,导致处在恶性循环中,于是上演了个人版本在生活的《恐怖游轮》。这样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显然是特别痛苦的。于是发展出不同的心态,以及面对逆境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诞生出以主动和被迫为常规途径的各种经历。主动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设定往往带着浪漫主义,涉及上最早提到的集中资源进行假设。但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必须有意识地要争取永久保留使用权,哪怕失败也不至于葬送了积极性,更何况这是成功甚至唯一的决定。至于具体操作,将特别复杂,因人而异,取决于我们的天赋和能力。同时跟标准和需求有关,如果对及格线的定义太过宏观,超过自身绝对预期,那么这样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可能无法达标。另一方面,属于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同样无法量化,毕竟每个人对于相关标准的理解完全不同。只是有一点是接近的,那就是人均会有不属于自己的生活降临。这是对我们修改现实的狭义奖励,只是具有迷惑性,容易误导个体陷入满足的幻觉,忽略过程来享受结果,盲目乐观,于是就特别危险。好消息是,主动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总归是有好处的。就像下棋必须跟高手过招才能奏效,虐菜只会拉低自己的下限。当个体的目标设定在相对开放的级别时,自我要求就不会太差。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有拯救的价值。因为我们再怎么乐观也可能最终面临不得不接受悲剧的大结局,所以提前满足假装自己的预期,获得一些愉悦,无可厚非。此外,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整体而言确实范围庞大,可不妨碍具体到细节并不难实现。就像本质上的名牌未必都是普通人无法消费的奢侈品,比如可口可乐。“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精神的本质决定,有些高质量追求其实更消耗精力和时间,而不是金钱和资源。脱离低级趣味,努力去变得有境界,保持对信仰的依赖,同样可以说是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这样纯粹精神代入类型的生活在唯物质主义现实大背景下并不能独立存在而已,却可以当成辅佐和支柱,提供帮助。还有无论主动还是被迫,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总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