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4-3)

 书虫小记 2023-02-11 发布于北京

如何把之前松散联邦型的帝国,变成一架高效运行的国家机器,纳粹德国给出了最好的示范——把国家全面警察化,无所不在的监控,无所不在的揭发和举报

国家警察化之后的一个杰出后果即是,任何荒谬的想法和命令,都可以得到没有质疑的执行——种族灭绝这种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30年代其它民族国家都或多或少有着一样的种族歧视和冲突,因为体质的差异而体现出不同的程度。

不仅有美国对黑人的打压歧视,几乎所有东欧国家都在打击和驱逐犹太人。放眼当时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对犹太难民敞开大门——唯一无须签证的城市,上海。

30年代的强国中,英国、美国、法国、苏联、西班牙都采取了尽可能缓和外部关系,强化国内秩序的措施,只有三个国家是反过来——借助紧张化国际局势和对外扩张,来消除内部矛盾——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弗格森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治国理念分歧,核心原因只有一个——生存空间和资源限制。如果是在经济承平时期,空间与资源的限制还不会成为突出矛盾,而恰恰20世纪30年代是大萧条年代,整个国际贸易环境都非常保守,空间与资源受限的国家(尤其是这三个人口稠密,粮食和资源都有限的国家),通过缓和国际关系来获取资源的可行性不足

空间和资源的逼仄,很容易导致这类国家社会动荡,最终就是政权不稳。因此,对外军事扩张去获取新的空间与资源,就容易成为领导人及其团队为稳固其统治地位的战略选择

另一个辅助性的原因,则是技术进步——进入20世纪后,人类社会已完全走出了冷兵器和马匹时代,甚至都已经不再是煤铁时代,石油、橡胶、金属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军事的关键能源与原材料。

看看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当时的油田、橡胶园和金属矿,都基本掌握在它们手中,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反观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是德国,也只有煤炭资源丰富,缺乏石油、橡胶,日本则是啥都缺。

所以,这也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扩张方向——意大利向南,向北非和西非扩张;德国向东,去获取油田和矿山;日本则向西,找中国东北的麻烦。

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对资源紧张国家的影响特别大,典型地体现在日本身上。实际上,进入20世纪后,随着日本逐渐跻身列强,在列强瓜分中国权益方面也获得了稳定的份额,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次和平发展理念占优的时期——1925年,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的军事支出,较1920年下降了42%,常备军削减到只剩下25万人

连续两任首相原隆和高桥都提出了“以经济征服和金融影响取代军事入侵”的理念,同时,日本国内政治也在继续民主化——1925年实现了男性公民普选。

一切都被大萧条改变了——出口跳崖般猛跌,进口几乎中断,企业倒闭,金融危机——扩张成了首要任务

一个值得注意的弗格森的观点,关于何以在1931年中日在东北发生冲突之后,双方都没有能够把冲突稳定下来,而是任其发展到后来的全面战争

从冲突一开始,中国政府就奉行不直接冲突对抗的策略,也就是蒋介石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中国一再让步,却始终没有能够达成全面和解的结果。

蒋介石由于采用绥靖政策而失却民心,暂时下台之后,他的竞争者汪精卫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可也同样没有成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日本高层是一片混乱。中国想谈判,找不到谈判的对象!

日本方面,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此前主张和平发展的平民首相和财阀们因为经济失败而开始失势,军方权力增长,尤其体现为关东军开始不听从参谋本部的命令,各类擅自行动。而这些擅自行动,又因为最高层意见不统一,没有得到及时遏制

找关东军谈判?关东军根本没有外交谈判的授权,也不会谈;找内阁谈?内阁有意但却无力控制军方;找参谋本部谈?参谋本部自己也乱;找天皇谈?裕仁成天都在实验室里研究海洋生物

事实上,1934年蒋介石做出了一个正确判断——目前直接跟日本开战还准备不足,真正的全面战争应该是在1936-1937年,这将是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中国将在这场战争中出现转机

1931-1939年间,德国在中东欧的一系列行动,日本在中国的一系列行动,何以英美大国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个问题。

我们今天简单用一句“绥靖”政策来概括,当然简单。可是“绥靖”并不是总是意味着软弱和失败——北宋当年的绥靖,换来了长达60年的和平发展就是一例绥靖本身是一种战略——如果是有远见的政治家来决策的话

20世纪30年代,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占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地,海军遍及各个海域,掌控了全球贸易网络,伦敦金融市场依然是全球经济风向标。

同时,它也早已疲惫而虚弱不堪,大英帝国的财政金融+海军模式已经达到了它能掌控的最大限度,它遍布在全世界每个地方,在每个地方它都不具备优势。

作为管理范围如此广阔的帝国,它要关照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对于后起的工业国家对自己在世界某个边角上的挑战,它当然是要放在帝国整体实力和利益的天平上去衡量。

对于大英帝国而言,安全重要性的排序是——大不列颠岛、中东、印度、东南亚,然后才是欧洲大陆

对于英国而言,战争早已开始——不是后来的德国入侵波兰,而是早在1937年的日本入侵中国。

因此,在力量不足、范围过大而利益方众多之时,绥靖是必然之举。凭什么说1939年没有制止德国就叫绥靖,1937年同样没有制止日本,就不叫绥靖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温斯顿·丘吉尔的对抗和张伯伦的绥靖,很难说谁者完全正确。

再看美国,此时的美国,实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早已超越英国,但却始终执行门罗主义。美国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之后,仍然保持了长达60年的韬光养晦状态——从这一点反观我们,我们真的理解了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战略了吗?

美国的韬光养晦,不仅在于不出头,不称霸,不挑衅,还在于一切以实利为基准。

它之不急于站出来遏制德国和日本,在于这两个国家的扩张,以及欧洲和亚洲的紧张态势,对它而言最有利——贸易上有利,国际关系上有利,削弱欧洲有利。

即便是英国国内,同情和赞同希特勒德国,主张采用绥靖政策的人也大有人在——英国广播公司、泰晤士报这些主流知名媒体都表明了自己不反对纳粹的观点

著名的政治人物则如哈利法克斯子爵、洛西德伯爵乃至温斯顿丘吉尔的弟弟国防空军秘书伦敦德里勋爵,都支持德国。

你不能站在被直接侵略和受打击的一方的角度,直接就说英美的绥靖政策是错误的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强国弱国,只要是个民族国家,它就会从最大化国家实利和政权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外交政策

绥靖政策对英国最大的不利,即是到19396月开战时,英国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是温斯顿·丘吉尔在《第二次大战回忆录》中最痛苦的一段,称之为风云紧急加上晦暗不明。

正如丘吉尔所说,如果战争早一点在1938年开始,就会很快结束——那个时候德国还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

一旦德国拿下了奥地利,就获得了钢铁,拿下了捷克的苏台德,就获得了一座巨大的军火库——这也是为什么丘吉尔事后认为,1939年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题外话——敝号去年随笔了温斯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接下来还会随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那是个超级大部头。

第三部分 杀戮

所谓闪电战,也是英国人的发明1918年英军在西线对德军发动闪电战,由此揭开了德军全线崩溃的序幕。英军上尉巴西尔·里德尔·哈特对闪电战做了一个异常准确的定义:

使用坦克和飞机的战术组合,在时间上和方向上出其不意地进行打击,最重要的是齐头并进,即利用纵深战略推进,形成一个突破口,装甲部队冲锋,陆军跟进,各部分独立作战

德军的古德里安由此自称是英国里德尔·哈特少尉的学生

如果说英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还只是武装力量方面的意思,那么法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则完全是意识上的。

180万法军基本上是没有做什么抵抗就投降了——隆美尔吃惊地发现,有一个一百二十名法国军官的队伍,从一个战俘营步行35公里到另一个战俘营,在沿途没有德军士兵的看守下,居然没有一个人试图逃跑

要说希特勒有理想,就体现在,战争刚刚发动,他就开始着手实施他的种族净化论——对占领区的民族进行划分,不仅是驱逐和关押劣等种族,而且还要把占领区里被认为是优等的雅利安种族人,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也赶出来,迁移到德国本土。

而由于中东欧长达数百年的种族混居,出现了大量难以区分的通婚混血情况,由此还产生了第三帝国的一门学问,如何从生理上尽可能地区分混血种族归属

这种区分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就靠“科学”地区分,确定你在血缘上的“罪恶”,不仅被认为劣等的族群,还有被认为受到劣等族群血缘污染的优等族群,也同样会被肉体消灭来实现人的净化,最好的结果就是“安乐死”。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1940年苏联对波兰的入侵和对波兰精英人群的残害,这里也不赘述了。

总的来说,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约瑟夫·朱加什维利,与奥地利海关职员的儿子阿道夫·西克尔格鲁贝,他们一个是失败的艺术家,一个是失败的牧师,两个人都是革命者,也都被送进过监狱

两个本来相互反对对方意识形态的人,在1939-1941年间走得如此之近,以至于治理手法都一样。他们也都在自己国度内被奉为永不犯错和不可违背的超级领袖。

索尔仁尼琴后来指出,斯大林这个钢铁般的人,只信任过一个人,而恰好,这个人却是有史以来最肆无忌惮的独裁者和骗子

巴巴罗萨计划实行了8天之后,莫洛托夫才带着中央委员们到了斯大林的别墅。自德国入侵苏联以来,斯大林在别墅中秘不见人达3天之久——他也感到了自己的战略性错误莫洛托夫们战战兢兢地把他请回了克里姆林宫,来领导这场卫国战争。

弗格森提到,希特勒在指挥入侵苏联的战争时,因为意识形态,或者说理想的蒙蔽,使他不能够完全以战争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德国的实利来制定决策,这是让对苏战争未能如愿早期结束的重要原因

比如,德军开进东部后,车臣、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乃至乌克兰当地大部民众,都对德军持欢迎态度,几乎是立刻与德军合作,开展了针对苏联的民族独立运动,当然,还伴随着对犹太人的清除和灭绝行动。

有多少民族加入到德军,就说明苏联此前对这些民族的压迫有多深重——亚美尼亚、波斯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突厥斯坦、北高加索人,都被党卫军视为最忠诚的合作者。

然而希特勒没有最大程度利用这种民族主义。他在部队开进苏联之后,居然继续实施他的灭绝政策——对苏军战俘一律格杀勿论,入侵后半年内,多达200万战俘被处决!

这种决策就完全不是实利基础上的考量,而毋宁是一种理想主义了——所谓净化人类的目标

19419月到1942年上半年,德军对侵占区实行了骇人听闻的屠杀,这些屠杀几乎都有当时执行屠杀命令的党卫军或后备军官兵的照片为证——这些行为再现了我们从前只在史书上读过的“尸山骨海”——8001000具妇女儿童赤裸的尸体堆起来是个什么样子。

从这样的行为中,可以看到,人类10000年来的文明进程,相比过去200万年的兽性进程,可以被忽略,甚至在今后的岁月中,也可以一再地展现这种与文明相悖的兽性。

很多屠杀不仅仅是德军,本地多数民族也都有主动参与——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无情,他们在扫落叶时都自己拿主意去干,但偏偏对于判断什么是“敌人”,就都不去多想,而是交给了上级

与历史上的帝国不一样,大帝国最终都要实现稳定统治,实现多民族融合,第三帝国不是这样,由于它拥有以种族秩序来重塑世界秩序的理想,所以它到哪里都是一种瓦解的力量,到哪里都实行种族隔离和清除措施

德国占领的范围越大,融合进来的民族就越多,它就要执行越来越多的内部清理任务,这演变成了纳粹德国最大的矛盾。

在中国,同样的事情也在日军侵略下上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