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第四

 天地之过客 2023-02-11 发布于江苏

神 机 妙 算

原文: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没有见着马融的面,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而已。一次马融推演浑天算法遇到了难题,众弟子也没人能解得出来。有人说郑玄或许能行,马融立即叫他来做,郑玄一下便解决了,众人都叹服不已。等到郑玄学成回家辞别时,马融发出了“礼仪乐教的中心都要移至东方了”的感慨,因害怕郑玄会独享盛名而心生妒忌。郑玄也怀疑到走后会被人追杀,便坐在桥下的水里并用木屐作为支撑。马融果然转动着星盘占卜郑玄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必死无疑。”于是不再追赶。郑玄竟因此免得一死。

评析:作为老师,马融的器量也太小了点儿。从另一角度看,郑玄确有过人之处,因此难免遭人嫉恨,但老师妒忌学生的,恐怕比较少见,显然底气不足啊!说到底还是人性自私一面作祟,先已在浑天算法中尽失颜面,后又怕学生抢占自己的地位,所以起了杀心,可怕、可悲!

虚怀若谷 高风亮节

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译文:郑玄要为《春秋传》做注释,尚未完成时,有一次外出遇见服子慎,俩人同住一个客栈,原先相互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外面的车子上跟人说起自己为《春秋传》做注释的一些思路,郑玄听了很久,发现服子慎的很多想法跟自己一样。走到车子跟前郑玄对服子慎说:“我想为《春秋传》做注释很久了,到现在还没完成。听了你刚才说的内容大都与我一致。现在我应该把做好的注释全部送给你才是!”这才有了后来服子慎所著的《春秋传》注释一书。

评析:难得,难得,实在难得。郑玄的这一举动彰显了极其高尚的品格,是真正做学问之人。相比之下,当今社会的一些人,顶着高智商、高学历的帽子,干着抄袭他人论文、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的无耻勾当,实在可恶!

梦 的 解 析

原文: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噉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译文:卫玠小时候问乐广(尚书令)梦是怎么回事?乐广说:“梦就是心中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却能梦见,难道是想出来的吗?”乐广说:“这是沿袭以前做过的事的原因。之所以未曾梦见坐着车子进到老鼠洞,或将铁杵像捣碎了的姜蒜一样吞食掉,就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也没有可沿袭的条件。”卫玠便又开始思索“沿袭”的问题,一连几天也没结果,就病倒了。乐广听说后,就特地坐车去给他分析梳理这个问题。卫玠的病稍好转一点以后,乐广不无感慨地说:“这孩子的心里肯定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评析:为什么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但宇宙间的事物是不可穷尽的,单就梦的解析就是如此。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与乐广一开始的解释相吻合。可当卫玠进一步问下去后,乐广的说法就有些牵强而不能令人信服了。他抛出了所谓的“因”,其实,“车进鼠洞,吞食铁杵”不正是白日里所想的吗?兴许之后会在梦中出现呢!唉,小卫玠苦苦地沿着“因”的思路去思索,病得实在不值呀。不过积极认真的态度还是应该得到赞赏滴!顺便说一句,乐广最后的感叹之词倒像是梦话。哈哈哈!

“狂 妄 之 徒”

原文: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译文: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卷读了一尺来长就搁在了一旁。说:“我就知道与常人的看法没什么不同。”

评析:要么口吐狂言,要么早已烂熟于心。据历史记载:庾子嵩打小好读“三玄”(《老子》、《庄子》、《易经》),成人之后更是信仰老庄哲学。从某种角度讲,庾子嵩的话说出了庄子学说“道法自然”的真谛。

孜 孜 以 求

原文: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译文:谢安年少时,请光禄大夫阮裕为他讲解《白马论》,阮裕特地写了专论文章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完全理解阮裕所写的内容,就一遍遍反复详尽地请教。阮裕就赞叹道:“不只是能讲解的人不可多得,像这样想把问题搞懂弄通的人也不好找呢!”

评析: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专心致志,敏而好学。只有拿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求得甚解。在学习上,要坚决杜绝浅尝辄止,“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甚至半途而废。

拾 人 牙 慧

原文:殷中军云:“廉伯未得我牙后慧。”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说:“韩康伯还没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智慧。”

评析:此乃成语“拾人牙慧”的出处。殷浩是韩康伯的舅舅,所以能也敢这么说。

不 搬 教 条

原文: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

译文:桓温召集了一些名人讲解《易经》,每天解说一个卦义。简文帝司马昱本想去听,当得知每天只讲一卦便半道上回来了,他说:“卦义本身就有难易的差别,怎么好限定每天只讲一卦呢?”

评析:简文帝自然高人一筹,灵活机动才能提高效率。校园里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向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效率。”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就是一个字——“死”!

理 屈 辞“游”

原文: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译文:有一次中军将军殷浩在丹阳尹刘惔的住所清谈了很长时间,渐渐地显出有点理亏,于是就不停地用一些不相干的话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理他。等殷走后,刘惔才说:“这个乡巴佬,硬要学别人说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评析:刘惔在当时的“清谈界”算是高手了,显然瞧不起殷浩。这里主要想讲《世说新语》作者在此篇中一个字的用法相当绝妙——那就是“游”字。把殷浩在不占理的情况下,那种闪烁其词,略有慌乱的神态描写了出来。“游辞不已”可以说是在来来回回地找话说,也可以说是反反复复地说“车轱辘话”,甚至那飘忽游离的眼神、掩饰不住的窘态,一下子跃然纸上!

色 即 是 空

原文: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译文:支道林将写好的《即色论》拿给北中郎将王坦之看,王什么都没说。支道林说:“你是在默默地记住它吗?”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殊菩萨在这里,那还有谁能欣赏得了您的大作呢?”

评析:一个有脸没皮地把人家的默不作声硬说成是在背记他的作品;一个直接抬出菩萨来压人,放屁掺沙子——连讽刺带打击,一点儿面子都不给。

苦 苦 相 逼

原文: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支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忻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译文:许掾(掾yuan,即许珣)年轻时,人们常拿他和王荀子(王脩)相比,许珣忿忿不平。那时一些名士和支道林法师一起在会稽西寺座谈,王脩也在。许珣带着怒气去往西寺与王脩展开辩论,想以此一决高下。经过一番苦战,许珣挫败了王脩。紧接着双方又交换论点,再次开战,王脩又败了。许珣问支法师:“弟子刚才的论说怎么样?”支道林不紧不慢地说:“你所说的好倒是好,但何至于要这般地苦苦相逼呢?这还是探求真理的清谈(辩论)吗?”

评析:许珣的举动一方面是因年轻气盛、争强好胜;另一方面也显露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特性。不过话又说回来,能正反两方皆辩赢者,着实有点小牛逼,没有真才实学和高超的技巧是难以做到的。

登 峰 造 极

原文:佛经以为祛练神明,则圣人可致。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译文:佛经讲祛除烦恼,修炼智慧,便可达到佛的境界。简文帝说:“能否达到最高境界先不说,然而陶冶修炼的好处,还是不容抹杀滴。”

评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甚或还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重在修行的过程,要成佛自成佛,不成佛照样好好活。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善 寡 恶 众

原文: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着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译文:殷浩问:“宇宙并未特意赋予人类既定的禀性,那为什么好人少,坏人多呢?”大家都默默无语。刘惔答道:“这就好比把水倾泻在地上,水流随意四处流淌,大概形成不了正方正圆吧?”一时间,被交口称赞,视为至理名言。

评析:宇宙是无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世上究竟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说法各异。不过,殷浩的提问却充满了悲观,刘惔的比喻又给予这一悲观论点以有力的支撑。说白了,就是人的恣意妄为、自我放纵,才导致人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像人了。别说泼在地上的水成不了方圆,现代人的表现有时简直像山洪暴发,似巨浪滔天,杀伤力极大,害人害己!另一想:要是顺着老子所讲的“上善若水”的思路去解释的话,刘惔的比喻就站不住脚,更别提轰动一时,被奉为名言了。

金 钱 如 粪 土

原文: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译文:有人问殷浩:“为什么要升迁了会梦见棺材,要发财了会梦见粪便?”殷浩回答:“官爵原本就是腐臭的东西,所以得到它之前会梦见棺材和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所以得到它之前就会梦见脏东西。”当时人们认为这话很有道理。

评析:事实上,梦见了棺材或死人不一定就会升官;梦见了污秽之物不一定会发财。刘义庆不过借此一说巧妙地讽刺了官员的腐败和不义之财的肮脏。

舌 根 僵 硬

原文: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译文:殷仲堪说:三天不读《道德经》,便会觉着舌根僵硬。

评析:“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别说三天了。舌根僵硬的后果是啥——说话不利索。其实质是思维呆滞、僵化。这充分说明了坚持领教于经典的重要,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才能保持唱功、功夫的水准。孔子也说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自 知 无 知

原文: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馀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译文:南郡公桓玄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清谈,常常相互展开辩论难为对方。一年多后,仅交锋了一两次。桓玄感叹自己的才思逐渐衰退了。殷仲堪说:“这正说明你有了新的更深刻的领悟啊!”

评析:桓玄是谦虚的,是有自知之明的。这种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是良性的。当知识积累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懂得更少。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这样的人才是最智慧的。

相 煎 何 急

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译文:(略)

评析:译文就省了吧!这篇故事和诗都太有名了。今日一读还是有新的感受:首先,故事虽短,但十分精致。“应声便为诗曰”中的“应声”一词用得绝妙,可见曹植不敢有一丝的怠慢,他也怕死,不想死啊!“七步成诗”不争的事实,诗中饱含真情实感,尽是肺腑之言,所以才会那么打动人,使得曹丕也感到羞愧不已。其次,这则故事也向我们揭露了人性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天底下无所谓什么亲情,反而越亲近越无情、越残忍。“杀熟”也是这儿来的!

重 在 主 旨

原文: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译文:尚书令乐广善于清谈,而不擅长动笔写作。他想辞去河南尹的官职,请潘岳代写奏表。潘岳说:“没问题,但必须知道你的内心想法。”乐广便叙述了自己辞职的理由,并定在二百句(字)左右。潘岳直接按照乐广的意思,把他说的话整理编排一通,便成了名作。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乐广不借潘岳的文采,潘岳不遵乐广的意旨,就无法写成这篇文章了。”

评析: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文章不论好坏,一定是写出来的。文中提到的这篇文章,有点小特殊:为一人授意,一人捉刀,最后成一名作。名让谁得了?当然是乐广,所以捉刀者多少吃点亏,尽管人们当时都认为是强强联手的结果。从文章的本质上说,不在词藻,而在如何把主题思想阐述明白。否则,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肯定是烂大街的玩意儿。

望 文 生“议”

原文: 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译文:孙子荆(孙楚)为亡妻服丧期满后,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武子(王济)看。王说:“不知是文章流露出情感,还是情感产生了文章,看了你的诗我很悲伤,也更加看重夫妻之情了。”

评析:王济被孙楚的悼亡诗感染了,所以发表了一通议论。就跟很多人去到殡仪馆火葬场参加完葬礼后感慨良多一样:什么看淡啦!不争啦!珍惜啦……三天一过即打回原形。还是让来看看孙楚的原诗吧“时迈不停,日月电流。神爽登遐,忽已一周。礼制有叙,告除灵丘。临祠感痛,中心若抽。”(“抽”字用得好。)

扬 长 避 短

原文: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退着笔难广,广又不能答。

译文:太叔广能言善辩,挚仲治则擅长写作,二人都位至九卿。每每在公众场合,太叔广总是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弄得挚仲治难以招架,回去之后就写文章来反驳太叔广,太叔广也不知怎么回复是好!

评析:避开锋芒,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方可胜出。这是一般人都明白的道理。怕就怕缺少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护短”,那只有等着被人戳痛的份儿了。

屋 下 架 屋

原文: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译文:庾仲初写成《扬都赋》后拿给庾亮看。庾亮出于同宗之情,大力宣扬,抬高它的声价,说它可以与《二京赋》、《三都赋》相媲美。于是人们争相传抄,都城(建邺)的纸价都上涨了。谢安说:“要不得啊!这就像在屋子下面再建屋子,是多余的重复呢,如果做事处处模仿他人,不免有些俗套乏味了!”

评析:有左思的《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在前,庾仲初的《扬都赋》大有东施效颦之嫌。再由庾亮看在亲戚的情分上夹带私心加以夸大的宣传,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掉价。要说还是谢安硬气,仗义执言,并且击中要害。

妙 绝 时 人

原文: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译文:简文帝称赞许掾(字玄度)说:“玄度的五言诗好的当今无人能比。”

评析:许珣(许掾、许玄度)是“玄言诗”的代表作者之一,他的这一特长正好也契合了他的字号中的“玄”字。所谓“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不是很高,但司马昱对许珣的评价着实不低。 “青松凝素髓 秋菊落方英”(许珣句)

掷 地 有 声

原文: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译文:孙兴公(孙绰)写成《天台赋》,拿去给范荣期(范启)看,说:“你试着将它扔在地上,定会发出金石般的声响。”范荣期说:“您所指的金石之声,恐怕不是乐曲中的声音吧。”然而,每当看到佳句时,范荣期就说:“这才是你我这类人说的话。”

评析:看得出:孙绰在递给范启文稿时带着满满的自信和难以掩饰的得意,所以成语“掷地有声”就表达了一种坚定和豪迈而流传至今。而范启起先多少有点“打压”的意味,在所谓的声音上做了点文章,但文中最后范启还是表现出了对孙绰的高度认同,当然,在夸赞别人的同时也没忘了捎带上自己。

如 此 自 信

原文: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译文:有人问顾长康(顾恺之):“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哪一篇更好?”顾长康说:“不懂欣赏的人会因我的文章后出而忽略它,知识渊博的人则会以高深独特的眼光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评析:顾恺之,中国画、中国山水画之祖,同时文章、词赋也很棒,能有这份自信也是自然的事。他的回答还是蛮客观的,因为艺术欣赏这事儿,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多 学 有 益

原文: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固。”

译文: 殷仲文天资卓越,但读书不够广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他的才华就不次于班固。”

评析:殷仲文、袁豹同为东晋对称,与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之间没有更多的可比性,但此文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若要增长才干,获得成功,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书读得少了也是不行的。再者,读什么书,怎么读也非常关键——读经典准错不了,读书时要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善于判别,举一反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