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舍得付出 2023-02-1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作者:Bonnie Harris、Lisa Firestone
编辑:皮不露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很多家长吐苦水:

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到头来发现,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不好怎么办呢?

只能“无能狂怒”,朝孩子发火。

一方面,我很理解这些家长。

家长也是人。

但另一方面,这种“无能狂怒”,不仅教不好孩子,还会把孩子推远。

图片

来源:unsplash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

“暴风雨般的愤怒,

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

但它却能爆发式地摧毁一切。”

而这往往也是孩子远离父母的原因。

父母事后也很后悔:要是当时能控制好情绪就好了。

可为什么就控制不住呢?

01

父母受过的
伤,孩子在重演

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超市里,爸爸把哇哇大哭的孩子丢下不管,一个人走了。

饭桌上,妈妈把大吵大闹的孩子拽到一边,痛骂一顿。

对不服管的“熊孩子”,父母也很委屈。

和孩子讲道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劈头盖脸一顿骂,或者一顿打。

孩子被吓坏了,也就乖乖听话了。

但看见满脸委屈的孩子,父母又会后悔自责:

我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好?

我是不是伤害到孩子了?

很多时候,父母其实也很想保持冷静。

但却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冲孩子发火呢?

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一个人的过去。

图片

来源:unsplash

1、你的“情绪按钮”,和童年经历有关

童年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呈现在亲子关系中。

我们很容易将孩子视为自我的延伸。

把自己的价值观、言行举止和性格,投射在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的某个行为,触发了我们的童年感受,尤其是对过去创伤的感受。

我们就会和孩子一起回到过去,重演这些童年创伤。

就像朋友小静,她每次带孩子坐高铁,都很有压力。

孩子才4岁,正是好动的年龄。

所以,小静总要很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让她老实坐着,别吵到其他人。

但不是每次讲道理都管用。

有一次,孩子受不了,在车上大吵大闹。

周围的人都看向她们,小静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她劝孩子小声点,但孩子根本不听。

小静忍不住了。

图片

来源:unsplash

她朝孩子吼道:

“你再这样,我以后不会带你出门了!”

“你能不能像大人一样,小声点啊!”

这些话脱口而出的时候,她愣住了,一些童年往事浮现在记忆里。

小时候,每次出门探亲,一家五口人都要挤在一辆很小的车里。

她和姊妹们挤在后座,总会因为座位吵起来。

每次妈妈发火,骂的都是身为长女的她。

她意识到,自己发火的样子,和妈妈一模一样。

甚至,说的话都一样。

她发现,自己用了父母曾经对她的样子,对待了孩子。

也就是,她从父母那里受过的伤害,在孩子身上重演了。

图片

来源:unsplash

不过,想知道哪些过去的伤痛在影响当下的我们,其实没那么容易。

因为,很多童年记忆存在于内隐记忆中,以感觉的形式存在。

它们很难被识别。

什么是内隐记忆?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骑自行车。

你只需跳上它,就知道怎么骑,而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

内隐记忆可以让我们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失控的呢?

当我们的情绪被“引爆”,大脑的高级功能会“离线”。

大脑的情感中心会失去控制,一些重要功能被关闭。

从而,我们会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于是,我们丧失了同理心、调节情绪和决策的能力。

当我们处于这种失控的状态,很难和孩子好好说话。

图片

来源:unsplash

2、过去的信念,在对现在的你洗脑

那么这些内隐记忆,是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影响我们的呢?

幼儿时期的我们,很容易受环境影响。

我们会积极地和父母的情感状态相互作用,吸收他们的情感烙印。

直到将它们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情感烙印。

从而形成一个信念系统。

如果你有一个信念系统是:“我必须听父母的话。”

那么,当孩子不听话时,这个信念就会跳出来:

“她怎么敢这么不听父母的话?”

“我从来都不敢这么做!”

这个声音会放大你的愤怒。

图片

来源:unsplash

朋友凯丽有一个13岁的儿子,非常叛逆。

凯丽说什么从来不听,还总和她吵架,骂脏话。

面对这样的儿子,凯丽总会情绪失控。

于是母子俩进入了一个负反馈循环中:

儿子叛逆 → 凯丽生气,骂儿子 → 儿子反抗,更叛逆

后来,儿子还闹着要离家出走。

凯丽又生气又难过。

其实凯丽也有一个痛苦的童年。

她是被父母打大的。

无论事实是什么,只要父母觉得是凯丽的错,就会打她。

爸爸会用皮带抽她,妈妈会扇她耳光。

所以,她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坏”的信念:

一切都是她的错。

只要她没有做好某件事,

她就是一个坏孩子。

只要做错了,就应该被打。

图片

来源:unsplash

成年后,那个根深蒂固的“坏”信念,转化为一种对孩子的控制欲——

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正确地教育孩子。

然而,一切适得其反,凯丽和儿子的关系因此变得紧张。

02

如何升级
旧的信念系统?

其实,很多情绪问题,孩子只是一个导火索。

它暴露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自身问题。

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们可以升级旧的信念系统,调整我们的认知,来帮助孩子成长。

以下5个小技巧有助于升级我们的内在信念系统。

图片

来源:unsplash

1、不要随意给孩子的行为下定论

认知疗法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曾提出“ABC模型”,帮助人们应对负面情景。

A是逆境(消极事件);

B是我们对逆境的信念和想法;

C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连锁反应”。

例如,当孩子骂“你真蠢”,会发生以下情况:

我们听到“你真蠢”这句话。

于是,我们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感到沮丧、无能为力等。

接着,我们会做出一系列行为,比如愤怒地威胁和惩罚。

图片

来源:unsplash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易被忽略的关键点:

在我们听到这些话和产生情绪之间,内部其实做出了一个假设。

这些假设包括想法、看法或判断。

它们往往是消极的,并且会放大消极情绪,扭曲行为反应。

比如在凯丽的案例中,她的消极假设放大了怨恨情绪和不受尊重的感觉。

凯丽对儿子做出的消极假设:

他真是一个坏孩子。

他迟早有一天会闯大祸。

如果我不好好教育他,他这辈子就毁了。

凯丽对自己做出的消极假设:

他现在这样,都是我的错。

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没有教育好他。

图片

来源:unsplash

这些消极假设必然会激起消极的情绪和反应,阻碍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最初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反应。

如果我们不做出消极假设,就不会把孩子的话放在心上。

我们会明白,孩子的话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消极情绪,而不是为了针对我们。

从而,可以平静地做出回应。

2、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我们的假设源自我们的期望。

我们必须搞清楚:

这是对现实孩子的期望,

还是对理想孩子的期望?

恰当的期望,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和气质。

图片

来源:Pexels

例如,孩子还小,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充分考虑他人情绪或观点的认知能力。

如果我们期望ta能理解妈妈忙碌一天,需要安静,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孩子闷闷不乐躲在房间,这时我们期望ta说出发生的一切,是不合适的。

如果我们的期望过高,孩子可能会认为ta永远都不够好。

3、什么都不要说,试着做3-4次深呼吸

当我们的情绪被触发,最好的反应其实是,什么都不要说。

当我们气上头,大脑可能会不断回响一个声音:教训ta。

但我们可以拒绝这个声音

图片

来源:unsplash

因为,这时我们说的任何话都可能是无效的,而且会损害与孩子的关系。

当消极情绪被触发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

比如,胃会收缩,拳头会握紧,手心会冒汗,喉咙会发紧。

当我们注意并识别这些反应时,我们会接收到这样的信号:

“我应该平静下来。”

这时,我们可以对自己说:

“除了呼吸,什么都别说,什么都别做。”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做深呼吸,至少三到四次。

感受氧气慢慢进入腹部,然后慢慢地从鼻腔呼出。

这个过程有助于头脑恢复理智。

图片

来源:unsplash

4、列出你的“触发器”,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好好想想,孩子的什么行为会激怒自己。

是孩子不理我?

还是孩子喜欢顶嘴?

然后,列出这些触发因素。

接着,回想一下,发生相关事件时,自己的反应是什么,并写下来。

例如:“我朝ta大喊大叫,并威胁要拿走ta的手机。”

然后问自己:“当我产生这样的反应,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尽量明确写下所能想到的所有感受。

不仅仅是“愤怒”。

可能还会感觉到“被欺负”、“无能为力”、“被忽视”、“内疚”和“怨恨”。

图片

来源:unsplas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