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博览之我见

 贺承德 2023-02-12 发布于山东


博览群书时,教师是读者。群书博览时,教师是作者。《教师博览》心系教育,“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原创”二字,在你看来,也许是一枚邮戳,但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香吻。她让师魂体会到了被文字疼爱的感觉。

2022年11月28日,收到教师博览第七批签约作者证书的同时,我还收到了该月的原创版的杂志。一时之间,荣誉感涌上了心头。手中捧着新鲜面世的杂志,我顿时觉得它比千斤还要沉重。即使谁用千两黄金前来收买,我也断然不会与他交换。虽然这本杂志只有80页,但在我的心里却达到了800页的浓缩效应。或者说,它拥有着“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诗情画意。它值得我的香枕前来拜读,也值得我的美梦进去珍藏。

杂志的封面颇具特色,“教师博览”这四个红光满面的大字,就赫然地印刷在封面的左上角,俯视封面上的人文景观,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我是《教师博览》的化身,我一定会把肺腑之言一吐为快:“作为教师手中的 《读者》,我骄傲!”封面最具有深意的那一笔,放在了“览”字的压箱底上,本应是描红版的竖弯钩,却被一支毛笔艺术性地演绎成了“捺”。这一“捺”,支撑起了前面的那一道“撇”的脊梁,让“人”字昂起了头,也挺起了胸。以人为本,这体现了《教师博览》的办刊理念。在杂志的眼帘上,精彩绽放着的,永远是教师的名号。如此设计,正好与卷首的“博览人语”互相照应。请问,谁是博览人呢?答案肯定是教师。教师《带着孩子直面美好世界》,只有把智慧点燃,我们才能够以一束光的形式出现,照亮孩子的脚下那条向诗和远方延伸的道路。那些被天使热爱着的人,难道不是可以温暖世界的爱神吗?

除了“博览人语”,《教师博览》(原创版)常设的栏目还有“叙事”“课堂”“人物志”“人文课”“视点”“书话”和“文苑”等。在“叙事篇”,教师不仅可以用春风化雨之势感召学生,还可以用赤子之心感念师恩。譬如张恒校长的《水果刀》,就用一个香甜可口的苹果来育人,从而化解了一场干与戈之间的情感较量。如果说这篇文章是一件玉帛,丝毫也不为过。“您温暖的话语,是我一辈子的力量……”否则,就极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景:“你冰冷的话语,是我的眼泪一生的伤痕……”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青葱岁月,都有过学生时代,都是受过教师恩泽的人,只不过后来呀,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用业绩唱响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旋律。季科平老师的《感念杨再隋先生的师恩》就是最美最学生的见证。在题目上,我提炼出了感恩戴德的情愫。杨先生对季老师有点化之恩,让其教育更有方向感和幸福感。杨先生评头过季老师的好课,也论足过他的旧书,还作序过他的新书。每一次评论,都是用心在师生的情份上走路。这是前辈在以丰满的温暖为后生遮风挡雨,这是先生在以鼓励的元素为后生保驾护航。这才是真正的师者风范,对爱徒有提携之情。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一句话:“恩师是让人难以忘记的,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晨,至今还在熠熠生辉。”

拜读着陈忠老师的《你信吗?我遇到了贵人》,我确信,你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文章让时光倒流,把自己从一个小屁孩开始写起,着力表现了自己在贵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资助下走向成才的心路历程。这一路走来,让人如沐春风,如饮芳醇。读罢此文,我不禁开始思考:“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呢?”拿捏再三,除了慷慨解囊的他人,还有向光生长的自己。

“课堂篇”具有《不可预约的精彩》,前提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帅,要学会排兵布阵,譬如把发言权充分地放到学生的手心上,不流露于形式主义的摆布,不为刻意完成教师布置的某些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任务而“走秀”。我们相信,只有把“趣”字写在学生们快乐的心田上,他们才能不负教学,我们才能不负教育。周元斌老师希望学生们都能在“小石潭记”的“记”字前面再加上一个字。这项任务,堪称语文课上的巧妙的小手术。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充当了眼科医生,他们不但言其然,而且言其所以然。这样的语文课堂,不让学生当哑巴摆设,而是当作会摇旌呐喊、能冲锋陷阵的勇士。敢问,这样的教学艺术,他们能不喜闻乐见吗?

在“征文篇”,我看到了周萍老师的《做个有趣的教师》。这完全符合《教师博览》提倡并践行的“做有趣的教育”的办刊理念。在文中,一个喜欢摄影的教师跃然纸上。他善于观察,为学生拍摄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生活的照片,把它们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大饱眼福,从而让语文可以看得见。这份难能可贵的情怀,终将暖化学生热爱生活的芳心。诚然如是,美需要发现,也需要传递,更需要创造。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拥有永不言败的春天。

“书话篇”是个话书的好地方。教师读书不能局限在支离破碎的一两段上,也不能满足于独身主义的三五篇上,还应该提高到一本本、一卷卷和一部部的高层次上。有道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之时,我们总要留下一抹点评吧!在阅读之后,我们定当留下些许总评吧!教师读书,不能像《孙权劝学》那般:“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一定要像优秀的学生写读后感那般,在书香弥漫的空间里留下自己的忠实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没有虚度时间长河的快手。”闪亮的文笔,已经被我们打扮成了一座文化的桥梁,它就横跨在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之间。试问,《遇见<新教育之梦>》,谁会轻易地走开,不留下一篇思想的狂欢呢?任长安老师的这篇文章,为《教师博览》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这样的赶考,不似进士,胜似进士。

《教师博览》为天下名师开辟了“专栏”,为天下良师聚焦着“视点”。“征文”,早已张开博爱的手臂,时刻准备着笑拥五湖四海的笔墨;“文苑”早就打开畅快淋漓的心扉,随时恭候着师者文舞的喝彩。

……

不经意间,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前来问候。与其说我在热情洋溢地关注着《教师博览》,不如说《教师博览》也在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没有半斤八两的我,当然知道,我不是《教师博览》的特别关注,但它肯定是我的高端访问。

来吧,朋友!《教师博览》不但是教师的精神家园,而且是园丁的文化乐园。我们的目光喜欢在这里徜徉,我们的灵魂热衷于这里涤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