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裂的顾炎武

 如海 2023-02-13 发布于四川

文丨如海

反清复明,一直像幽灵一样终极存在,成为历史上无法抹去的痕迹。明亡清强,原本只是一个朝代的更迭而言,又好似没有那样简单。汉族人执掌天下,似乎才符合历史潮流,少数民族当权,总会令国人幽怨和不甘。总以为那是沉沦和倒退。

所以,满清的胜利,平添给世人愁绪、无奈和痛苦,以为那是人类文明的黑暗深渊。许多人以泪洗面,如自己的人生遭遇世界末日一般。

这其实可能是一种错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样,天下,谁又说一定是人数占比更大的汉族所得,才是正确呢?

但顾炎武还是如此决绝地反清,他始终憧憬着复明的美好未来到来。尽管他也知道,或许一切都覆水难收,还是执念深切,无怨无悔地为海市蜃楼梦想而努力着。

顾炎武甚至很不孝顺,他对明朝的忠心,称得上是愚忠,为了虚无的反清,他还搭上了自己父母的性命。顾炎武的坚持,一颗爱国的玻璃心,随时光而灰飞烟灭,无足轻重。

顾炎武铁骨铮铮,一生绝不仕清,即便清朝政府惜才爱才,极力拉拢他为朝廷效力,希望不计前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遗憾的是顾炎武不为所动。

清政府的如此宽容,实际上实属难得。人世间从来不缺的就是人,纵然是人才,在皇权那里也无法傲娇。生杀予夺,从来都是胜利者说了算。再说,前朝余孽,本就遭人嫉恨和蔑视,大才又如何呢?

历史无法假设,顾炎武的选择也不可能重来。顾炎武注定和清朝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那么,顾炎武的宿命,应该是活在明朝的末日黄昏中,他的学术才华和成果,也应该被雪藏或被轻视,随风而逝去了。

造物弄人,顾炎武所痛恨的清朝,却给予了他施展学术才华的最大舞台。顾炎武成为了清朝学术的开山之祖。

如果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大唐,那么顾炎武大笔一挥,就是半个清朝。清朝的文化光辉,顾炎武成了睥睨天下的代言人。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顾炎武著下的《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光耀千秋。

顾炎武将自己的家产变卖,然后一路周游北方,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和行走江湖结合起来,成了顾炎武偏爱的洒脱。他边走边写,最后在山西曲沃骑马时失足坠地而结束掉生命,他居然是一个毕生的旅行者,死都死在半路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令世人振聋发聩的爱情热忱。实际上,他说的原话并非这八个震撼环宇的字,而是后来的梁启超总结得出的。但人们都认可顾炎武是原创,是匡扶天下、一生忧国忧民的大家。

书和路,相互证明也相互眷念,顾炎武的书就是路。

反清复明终究无望,成为历史倒退的荒诞之举。顾炎武选择了剃发、归隐、著书立说。他和黄宗羲一样,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顾炎武总结出了明朝灭亡的两大原因:一是明朝亡于空谈;二是明朝亡于士大夫无耻。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眼见大量的明朝士大夫不顾礼义廉耻地投降清朝,弃民族大义于不顾,心中非常悲痛。

国和天下,在顾炎武眼里有了不同。顾炎武认为,国家不过是一家一姓的国家,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王朝。保卫国家,那是君臣的事情,和百姓无关。但是如果国君虐害人民,使得民不聊生,那就是亡天下了。

顾炎武豁然开朗。“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一生都不仕清,清朝却成全了顾炎武。顾炎武活在无奈的分裂之中,他对清朝的情感,很难说只有恨,而没有爱。

天下之大,当我们走到最荒漠的地方,才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一生都把名声看得极其重要。他的一生才学,很幸运地得到施展,是后人的幸运。一生都纠结,活在悖论之中的顾炎武,依然成为了不朽。

欢迎扫维码与作者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