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教育家、“伪君子”?

 九州好人 2023-02-13 发布于辽宁

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尊崇者称其为“圣人”;抨击、批判者也数不胜数。尤其是“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唤醒国人,追求德赛二先生(民主、科学),进而实现民族觉醒,国家富强。

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伴随着与其声名相称的争议。

<一> 贵族阶级代言人

“克己复礼”“君君臣臣”毫无疑问是孔子思想的糟粕。这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时代,就已经是不合时宜了。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恢复“周礼”。

这在当时,尤其是统治者,没人听他的。他的几个“死忠粉”学生例外。

孔子倡导的这一套,对吗?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再没落也是贵族。他要恢复的“礼法”,是维护贵族权益,属于贵族专享的“礼法”。

他的“仁者,爱人”只包括贵族阶级,不包括广大劳动者、下层人民。

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社会的大多数,孔子是不爱的,甚至是看不起的。在他眼里,这些人都是“小人”,只顾着求生存。

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就是这个道理。

他以剥削者的身份,并且还站在“礼法”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这些供养他的人。

很多人说,儒家不是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么?

对不起,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孟子,支持、践行这个观点,提出“君舟民水”的是荀子,与孔子无关。

文章图片2

<二> 假清高

围绕着“克己复礼”的中心思想,孔子提出了一整套的“君子之道”,告诉人们,要怎么样才能成为“君子”。

那他自己做到了没呢?

很多时候,他是“说一套,做一套”。

孔子时常告诫弟子们,“民无信不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君子有“三畏”“九思”……

他时时刻刻要求弟子们践行君子之道。

周游列国时,孔子在陈国绝粮,和弟子们就快饿死。

弟子们想方设法搞来羊肉、鱼肉、野菜,一锅炖了。历来主张“食不厌精”的孔子看着弟子们的粗鲁搞法,十分不屑,本想起身训斥几句,奈何饿得已经爬不起来了。

等到一锅乱炖熟了,端到孔子面前,他再也顾不上君子仪态,张嘴就吃;吃得比谁都多。

一旁看不惯的子路发话了:“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骂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此时的孔子明白了“君子之道”的窘境,满世界跑了一圈,发现没人听他的,回家感叹一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的都知道,孔子跟学生们说,他的志向是和曾皙一样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子路、冉有等提出的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的志向,夫子哂之,还说什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之类的风凉话。

其实,孔子的一生都是在求官做,是个十足的“官迷”,美其名曰“宣讲以礼治国”。

即便一生一事无成,他明知“复礼”不行,从没有实践过去“乘桴浮于海”。

他的一生都在夸夸其谈。

为了做官,他甚至多次要参加叛乱。《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鲁国阳氏叛乱,邀请孔子入伙,孔子欲往。被子路劝阻,他不顾身份,和子路对喷,铁了心要去加入“叛国组织”。

孔子和弟子路过卫国的蒲地时,遇到了贵族公叔氏正在准备叛乱。公叔氏一开始要求孔子参加叛乱,但孔子认为卫灵公对自己有恩,先是拒绝。

公叔氏见状,要孔子不要去卫国报信。为苟全性命,孔子欣然盟誓,为公叔氏打掩护。此举完全背离“君子之道”。

后来,晋国佛肸叛乱,又召孔子参与,孔子又要去,还大言不惭地说:“吾岂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意思是说,我这一肚子学问不是摆设,我是要做事的,就算了助判,参加造反,我也要去,大不了就去掺沙子,用道德、礼教感化叛军。

想做官简直是想疯了。“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在他脑子里只是想装风雅、清高的狗屁之言。

孔子“助叛”是有实际行动的。《论语》没有记载,为了美化孔子,也不会记载(删了也未可知)。同时期的文献,几千年过去,也只剩下了只言片语。儒教的子子孙孙们,为了“造圣”运动,也缄口不言。

文章图片3

<三> 正人不正己

孔子极重周礼,少年时便在家反复鼓捣祭祀的一套礼仪。

有人长辈去世了,守孝期间身着华丽的衣服,他立马义正言辞地提出批评。

然而,到了真正践行“周礼”时,他非但自己没做到,而且还处处要求别人,打脸的情形时有发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母亲去世,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别人守孝,不准他穿华丽衣服;自己守孝,腰上还拴着麻绳,一听说有宴请,屁颠儿屁颠儿跑过去。

这也倒挺符合儒家常挂在嘴边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事情在别人那,是此一时;轮到了自己了,就是彼一时了。

儒家所谓的:“事在人为”。

人为,就是伪,就是去作假。

后世的儒生们,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人这样,那样,自己却从不约束自身的行为,假道学、伪君子,源头就在这里。

所谓“巧言、令色,鲜仁矣”,更多的是在骂自己。

这样虚伪、说一套做一套的“君子之道”,反正笔者是不愿意去学的。

文章图片4

<四> 学而时习

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君君臣臣”“说一套做一套”,也该谈谈他身上必须肯定的地方。

诚如毛主席所言,孔子毕生最值得大书特书,且能够流传至今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大家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除了时时温习,更要践行。

孔子是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学生“每事问”,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倦,诲人不倦”“朝闻道,夕死可矣”……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获取知识,不再是特权、贵族阶级的特权。虽然他也向统治阶级提过用“礼教”知识愚民以及控制民众思想的建议。

但是“有教无类”开启民智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愚民的消极意义。虽然后世的统治者,极大地放大了它的消极一面。

此外,孔子是主张素质教育的,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孔子本人是个山东大汉,身高力大,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时时刻刻配着长剑。

文章图片5

他要求学生精通音乐、射箭、驾车、算术、书法……

孔子周游列国,带着一众学生行走江湖,就像是一个社团组织四处考察。

后世统治者要求儒生皓首穷经,研究八股,沦为误国腐儒。这恰恰是与孔子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背道而驰。

宋明之后,统治者借儒教之名,控制读书人思想。儒教中亦出现了背叛孔子的“叛徒”。他们逢迎统治阶级“治世”之名,为统治阶级控制读书人思想,积极寻找理论依据,虚构理论基础,且奋力鼓吹造势。

由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思想日益僵化,沦为诵读圣人之言的机器,而对于孔子提倡的音乐、射箭、驾车、算术……全面发展,一概不闻不问。因为科举入仕,不需要考这些。

科学技术,变成了奇淫技巧,无用之学。养气修身、大义凛然,成了仕子们的毕生追求。

于是就出现了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弓弩、战马,西方的坚船利炮等“真理”,举国上下应以正气、大义御敌的愚昧荒诞言行。

“禁锢学生天性”这口锅,实在不能让孔子再背,孔子也背了太久,这点必须要为他平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