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月份金融数据公布,社会经济继续面临着流动性陷阱

 红蓝白郁金香 2023-02-13 发布于广东

2月10日,央行公布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社会经济继续面临着流动性陷阱,钱贷不出去!

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6%,达到273万亿,创造了自2016年年中以来的最高增速。

去年年底,M2就已经达到了266万亿,一月份环比增加了7万亿。

按照目前的增速,明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就要超过300万亿。

M2增速远高于GDP,说明资金利用效率很低。

每年1月份M2增速都很高,主要是春节假期因素,企事业单位发放的年终奖转化为存款。

今年还有特殊原因!

由于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渠道,一些资金从M3的理财产品转化为M2的存款;加上未来预期不佳,居民普遍增加了预防性存款。

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同比增幅14.6%,甚至比M2的增幅还要大。

与此同时,新增住户贷款仅2572亿元,同比减少近7成。

居民部门都在积极降杠杆,主动还房贷。

仅有的贷款需求恐怕就是利率较低的经营贷,用来置换利率较高的房贷。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同比减少了3.1%。

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0.93万亿元,扣除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10.73万亿元,总负债约340万亿,相当于去年121万亿GDP的2.81倍。

一方面,广义货币供应量创7年来的最大增速;另一方面,社融规模却同比下降。

这不就是流动性陷阱吗?



流动性陷阱的一大特征就是资金空转!

资金空转指资金在金融体系多个机构间流转,流入理财、证券或者信托市场。部分资金再通过这些市场间接流到“实体部门”,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除了房地产,利润微薄的制造业承受不了这么高的融资成本。

当房子也卖不出去了,资金空转就换成了另一种形式:在信贷市场空转。
企业部门的负债主体主要是城投公司和房企,底层逻辑都是以土地作为抵押品。

这类企业负债率高企,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拆东墙补西墙:从a银行借来的钱,马上就还给了b银行;或者从银行借来的钱,马上就偿还了到期债券。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定义:当一个成立10年以上的公司,至少连续3年利息覆盖率(ICR)小于1,就表明该企业没有产生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这类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

利息覆盖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该年应付利息的比值,如果低于1,说明赚的钱还不够还利息。

它们虽然早已不具备竞争力,却能通过获得廉价融资像僵尸一样继续存活。

但是,借钱是要支付利息的!

钱越借越多,还本付息后,可用资金却越来越少。

为了维持生存,只有借越来越多的钱“补仓”。

不让这些僵尸企业及时破产出清,将会消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挤压了其他还算健康的企业的生存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