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寻踪】方塔与方塔园

 黄之中 2023-02-13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  

图片

方塔与方塔园

方塔位于松江府城内中山东路南侧的方塔园内。古塔砖木结构,9层,高42.5米,呈四方形,俗称方塔。塔内各层有木梯。据元人任叔实《兴圣教寺记》载:塔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建于兴圣教寺内,故名。寺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初名兴国长寿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名觉元院,再改为兴圣教寺。后因兵灾,寺庙被毁。至元末,只剩下塔和钟楼。南宋和元、明时对塔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行大修,更换了塔刹,当时曾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又毁于战火。清代《松江竹枝词》有一首专记方塔:“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知方塔最玲珑。”但近百年来,损坏严重,下面走廊和塔内各层木结构大部毁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54厘米,地坪一片残砖碎瓦,荒草枯藤。到解放前夕,塔的砖身出现了裂缝。1955年7月,松江县文教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1958年,江苏省文管会拨款为此塔安装避雷针。7月,又抢修顶层、塔身及屋面,并更换顶层西南角支柱一根。1975~1977年,在市文管会指导下,松江县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方塔进行复原大修,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凡宋代原构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补件,未损坏的全部保留;损坏的予以修补、加固;残缺的照原样修复;找不到原样的则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塔型,结合此塔的风格特点,予以重制。重制时,换取腐蚀的塔心木,重装塔刹,补换相轮。塔刹由塔心木、铜葫芦、相轮铸件、浪风索等组成,高7.85米。相轮铸件共29件,重约5吨。塔心木长15米余,重约900公斤,因年久渗水,腐朽严重。此次修缮,重铸更换八角龙头露盘1个,相轮5个,铁箍筒7个,抑莲覆盆1个,并新换了塔心木。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对历代遗存的木构件,都采用间苯二酚缩水甘油醚调制的高分子封护加固剂涂抹,其余木构件都用桐油涂刷多遍。经过加固涂刷后的木构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强度和承力,而木纹清晰,保持“古旧”的风貌。

图片

方塔园内的方塔

经过修复后的方塔,造型美观,做工精巧。尤其是斗拱、壶门上的月梁及砖身上的撩檐枋等,十分古朴秀美,其中斗拱至今保存宋代原物60%以上。底有“地宫”,为一离地面1.5米以下地下室,内有石盒、铜佛等遗物。修复后的方塔,根据专家考察鉴定,国家文物局将方塔的修葺工程列为解放后全国古建筑修缮质量最好的实例之一。

1978年,以兴圣教寺塔为主体景观,利用附近一大片竹园,集中了一批古建筑,建成方塔园,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1981年初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72亩,北大门为主要进口,入园是一条花岗石块铺成的大道,两旁种植树木花卉,由此进入石铺广场,为园中景观的中心。广场四周集中了一批古建筑,有宋代方塔、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楠木厅,清代天后宫大殿(从上海市区河南路桥堍迁来)等。方塔西侧,有建筑上别具特色的仿古长廊,长廊依地形高低,随景物的布局而蜿蜒于明楠木厅和宋方塔两大景观之间,连接着楠木厅、方塔、广场、水榭、接待厅、小卖部、五老峰、美女峰、小竹园等景观和活动场所。为使长廊既具有明代楠木厅素雅浑厚的特点,又能和北宋方塔的挺拔秀丽相吻合,建筑时采用了一种具有明代风格的带斗斗拱的船棚顶建筑形式,廊宽约2米,长约50米,低栏无窗,游人漫步长廊中,可尽情观赏花丛塔影和水榭湖光。

图片

天妃宫

紧靠长廊有著名的五老峰和美女峰。这些立峰为上乘的太湖石,其形状各异,玲珑剔透,秀润多孔,八面入画,具备了太湖石皴、漏、透、瘦的特点。从明代画家顾正谊私宅濯锦园中迁来的五老峰,由五座独立的峰石组成,外形以皴为主要特征,形状酷似老人,高度有4米左右,园主根据石峰的各自形态,给每一座石峰都起了名称,第一座似笑容满面的称迎客老头,最后一座似频频点头致意称送客老头,还有三座称为瘦老头、高老头、矮老头。从明代画家孙克弘私宅和梅花庵中迁来的大、小美女峰,以瘦为主要特征,高约七米,体态苗条,形象逼真,宛如亭亭玉立的女子。

紧靠广场东侧有一条用花岗石筑成的堑道,这是由东大门进园的主通道,其高3米,宽约5~6米,石砌两壁,时高时低,时直时曲,时而突出,时而收进,富有变化,使游客步入其中产生进入一建筑总体的感觉,由此积聚期待在走出堑道时产生方塔突然呈现的惊喜感。在堑道石壁下侧,每一转弯处都置有贴脚灯,园林晚上开放时,贴脚灯闪耀着五彩的光芒,使石壁生辉,更增加游人的情趣。

在方塔东南湖边有一座石舫,建筑精巧,外形美观,游人置身舫中,四面临湖,如荡漾于湖上,遥对方塔,有驶向仙境的感觉。园之东南偶建有一特色建筑,名为何陋轩,是一座别具特色的草亭。轩名借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的意趣,风格简洁明快,高爽舒展,因一丘独处,四面临水,犹似野岛小肆,别有风致。

为使方塔园自然、多趣,1980年在园中凿池叠山。一条S形的湖泊横卧在塔的南面,湖水涟涟,倒映塔影。在湖面上散植着一组组花坛式的荷花,有方形、圆形、棱形,夏秋之际荷花盛开,湖面被点缀得格外秀丽。湖南岸是开阔而平坦的草坪,缓坡入水,岸边散植丹 枫,由此南眺,乌桕衬着映日丹枫,相顾成趣。

湖东有一座宋代石板桥,名望仙桥,古朴素雅,为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桥之一。

图片

望仙桥

园东部有一大片竹林,占地25余亩,是在旧时私人住宅的小竹园基础上扩建起来的。从东大门入园,首先看到竹林和竹林上露出的塔尖,颇引人入胜。林中有石砌小道,四通八达,道旁有茅亭、小池,以及古色古香的长方形石板凳。竹子的品种繁多,形状各异,有凤尾竹、燕笋竹、紫竹、圆竹、蔑竹、淡竹等数十种。

方塔园的主要特色还在于方塔和照壁等主体景物之间留有空旷的岩石广场,不设娱乐点,做到“冗繁削尽留清瘦”,突出了文物古建筑的地位,在格调韵味上显示了宋代我国民族文化的典雅、朴实、宁静和明洁。

摘录自《松江老地名与地方历史文化》

编辑丨李晨虹 毕亦辰

审核丨叶

来源:“图溯上海”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