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群和大脑,到底谁在控制我们?

 菌心说 2023-02-1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肠道菌群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表面上似乎只是与机体消化有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或会以一种非常显著的方式与大脑互动:

即“微生物-肠-脑轴”,各自互相影响,直接关系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否。那么问题来了,菌群和大脑,到底是谁在控制我们?

图片

大脑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掌控我们的生死与健康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中心,是我们智力和意识的源泉,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大脑之所以能够执行极其复杂的“指令”,拥有无与伦比的功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就在于它有数目惊人的神经元。

依靠这些神经元,大脑控制着我们的生理和行动能力,比如睡眠,实际上是由大脑精密控制的一个生理行为。当人的睡眠开始变得不好,可能是脑衰退的一种体现。


大脑不同的区域可以控制不同的功能。比方说你的前额叶皮层就是用来控制情感的,包括你的决策。

我们的呼吸心跳这些基本的功能是由脑干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神经核团来控制的。与身体里其他器官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之间的神经元是通过电信号相互传递信息。

大脑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太重要了,怎么关心都不为过。因为大脑功能一旦因为多种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年龄的增加等因素出现异常,就会带来一系列与衰老相关的重大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D)

图片

左边:一个正常人的大脑形态

右边: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后的


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老年痴呆症的大脑皮层厚度大大缩减了,丧失了50%-60%用来执行学习、记忆、情感以及运动的相关神经元。导致患者失去学习和记忆能力,你不知道你的家在哪了,你不认识你的家人了。

而帕金森综合征也是一种大脑神经疾病,严重影响了运动功能,患者会如下图这种不由自主的震颤抖动。

图片


在大脑里,有一些神经元叫多巴胺神经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多巴胺神经元会逐渐死亡,当它死亡超过85%的时候,就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简单概述,大脑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思考、生死健康、情感心绪、学习记忆、语言表达、运动行为以及其他生理活动等。

我们的大脑太复杂、太精妙,远胜过“电脑CPU”的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被它精密调控,哪怕它出现一点问题,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那么,我们该如何呵护保养大脑,才能让它维持在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不失控呢?下面讲的菌群微生物就是至关重要的方向之一。

图片

菌群搭载人类遗传信息

为大脑提供必要营养能量

微生物菌群共存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肠道、皮肤、肺和口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体内99%以上的基因,超过1000万来自微生物菌群,提供的遗传信息是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50多倍。人类身体的关系和影响如下:

图片

A、从菌群到大脑信号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维护我们健康最重要的微生物群。肠道细菌具有多种功能,如发酵、防止病原体、刺激免疫反应和维生素产生。

大脑并非单向控制肠道活动,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大脑之间存在双向沟通渠道。中枢神经系统、肠道和微生物群之间的通信通过所谓的“肠脑轴”进行。

微生物可以产生神经活性分子,如几种神经递质和代谢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调节等。

这类神经活性分子可穿过肠道屏障进入系统循环,甚至可能穿过血脑屏障,从而“自下而上”地影响行为、记忆、学习及运动,生化反应涉及神经传递、内分泌和炎症机制。

B、菌群控制疾病

良性微生物菌群(或正常菌群),可在治疗焦虑、抑郁、认知障碍、慢性疼痛和炎症性疾病方面发挥作用,良性微生物菌群作用机制包括:

抑制细菌粘附;增强粘膜屏障功能;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生物活性代谢物的分泌;以及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菌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在于,这些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酶,以降解肠道内致癌物,或可以将致癌物的物质转变成为无害物质。

C、菌群平衡才健康

肠道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酵母菌和噬菌体。原始微生物菌群源自母体环境,从婴儿出生后开始自我繁殖,直到三岁后可达到稳定的组成。

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在促进出生后头几年的健康和免疫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菌群种类的多样化和平衡是肠道微生物群健康的标志,拥有良好的肠道菌群往往可以直接抵御肠道病原体的感染。

综上所述,菌群和大脑,到底谁在控制我们?其实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多学科干预手段来改善、恢复甚至提升健康指标,让我们健康长寿的生活,菌群和大脑谁爱控制谁控制。



大脑健康和肠道菌群平衡相辅相成,需要一并进行调理干预,这样才能有效达到健康长寿和重返年轻态的目标。
981推出的升级版脑抗衰项目,覆盖肠道菌群和大脑抗衰两项健康管理内容,在原有五位一体疗法的基础上,增加FMT疗法,同时依托中心五大体系,根据每一位客户身体各项指标进行多学科会诊(MDT),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高效改善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等脑神经退行性疾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