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了解你的语文课本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3-02-13 发布于浙江

目前班级里存在的问题,也是之前所经历语文课堂孩子存在的基本问题,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语文课本。

不要说孩子每个早自修都在读语文课本,也不要提孩子每节语文课里都在用语文课本学习,孩子在使用语文课本为工具的语文学习中,语文书并没有起其应有的、更大的学习价值。

从家长角度看,大多数只是帮助孩子在开学初包了书皮,当然,也有极其负责的家长,每天盯着孩子读(或者背诵)课本上的课文,虽然家长承担了更多监管孩子的责任,但是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表现上,依旧信心不足,造成的亲子关系也好,学习引导也好的一些负面学习效果。

从孩子角度看,刚发下来的时候,由于对内容比较新鲜,回去阅读课本里的内容,但是到了后面的语文课中,似乎并没有再去关注课文,甚至是在作业里(或者测评卷)里填写课文的基本内容,也忘记了,所造成的低效学习来自于忽略了对于文字所展现内容的深度思考。

从语文教师角度看,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课件替代了纸质阅读,虽然内容与课本里的文章一样,是什么、有什么的课堂教学成为展示课本上已有的,这一部分已有的,是家长陪伴、孩子自读都能够读懂的,因此而造成了低效的课堂学习。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手里的语文课本。

家长了解语文课本,会发现孩子手中的课本规律。统编教材是呈现出年龄特征的思维发展规律的,从美的熏陶到思维逻辑的建立,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活动来建立,陪伴孩子阅读语文书,反复读,问一问,一些简单的思考能够促进家长的思维对孩子的渗透,间接影响孩子思维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自然是会花时间深度解读文本的。文本的内容展现与语言的思维逻辑,文学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统一,通过课文中的文字来展现,对于这些文字的展示方式与特点的体悟,要高于通过电子手段展现内容是什么。

因此,了解语文课本才有利于建立了解语文课本的学习设计,减少课件的可视依赖,多展现阅读思维、比对思维、总结思维,建立孩子在课堂上的生长点。

语文教师,就需要反复解读文本,比对他人的文本解读,建立自我文本解读视野。

对于孩子,了解手中的课本,意味着把书当朋友,学会反复阅读。

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最为缺乏的学习习惯,少有几个孩子是真正地反复地在阅读文本,是因为老师会做好PPT展现文本里的内容,还是因为家长会购置好辅导书已经梳理好了内容?其实在这一点的思考上,我认为当前急需的是建立语文学习的设计改变,改变呈现为探索,改变是什么、有什么为如何、为什么。

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单一某一个方面的努力,都不能彻底地达成语文书在课堂价值,课本里的课文所承载的文学思维也会被最终弱化。

语文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而是内容所承载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是一种中华传统的思维习惯。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