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建华:教育的不确定性(下)

 sun918 2023-02-1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导读:

不确定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任何试图用制作代替教育行动的企图,都会扼杀学生的内在潜力,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将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久的印迹。

降低教育不确定性的办法只能存在于教育行动之中,依赖于教育行动的启新和创造属性。



图片

《林建华:教育的不确定性(上)》中,我们把教育置于人类根本性活动的范畴之内,探讨教育作为人类行动的主要特征:不确定性、不可逆和无限延续性以及启新性。

在本文中,将进一步带领大家探讨教育不确定性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图片

一、以制作代替行动的误区

行动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的“复多性”。尽管它是人类行动的一个本质属性,但人们并不喜欢它,因为安稳和可预期的未来才会带来心理的安慰。

摆脱不确定性的最简单办法是用制作代替行动,也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人的“复多性”。制作的对象是物,并没有言说和行动能力,因而制作者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的加工。以制作代替行动,意味着人要放弃自己的权利,像物体一样接受他人的统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期望能够得到他人或机构的保护,以减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可能就是历史上专制统治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以制作代替行动,还意味着消除了人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能够像军队那样服从统一的命令。这些做法虽然可以消除不确定性,但却有一个根本性弊端,也就是同时扼杀了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一旦失去人的“复多性”,社会或机构都会变得陈腐僵化,丧失进取精神。因而,摆脱不确定性的办法,不能在人类行动之外去寻找,只能存在于行动之中。

以制作代替行动,同样也常常发生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以制作代替教育行动,意味着教育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把学生塑造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就像是在生产线上加工零件,或组装机器那样。

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经常发生的。

父母希望孩子成才,除了督导完成学校作业,还把他们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认识的一些家长,不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让孩子参加数学、外语、音乐、舞蹈等各类辅导课程,把本应快乐幸福的童年,变成了被迫和被动的奔波。家长的愿望是好的,希望孩子多才多艺,但一旦失去兴趣,再丰富多样的课外辅导,都是单调乏味的,成为成长的负担。

前面提到的应试教育,也是以制作代替行动的典型例子。人的天赋有很多种,既有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还有艺术的、运动的、人际交往的等。应试教育是以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为目标,不顾学生的个性、天赋和特长,都被一股脑地塞入了应试教育的生产线。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只能是视野狭窄、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的人。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上,也曾有按照工农业生产环节设置学校和专业的实用主义教育模式,同样也带有用制作代替行动的色彩。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有着强烈的主动动机的学生,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复多性”人的网络,仅仅是教育的环境。这并非蓄意低估教师和家长的作用,而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常常会强调家长、教师在传递知识上的重要性,忘记了学生是有着巨大潜力的鲜活的人。

当人们用制作方式进行教育时,教育的主体发生了转换,教师成为制作者,学生成为制作者手中可以任意加工的物体,或接受知识的机器。在从幼儿到大学,家长和教师是监护人,对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教师的作用只能在学生身上才能彰显出来,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当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受到侵害,而失去主动性和能动性时,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就终结了。

图片

二、教育行动的启新性

人类行动具有启新性。“复多性”人构成的网络是动态的和富有生命活力的,会不断萌发跳出传统的思维惯性和模式的新思想和新行动。这些新的思想和行动,使人们能够不断调整和修正前期行动的遗存,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在任何情况下,环境和制度的制约总是存在的,对基础教育而言,高考和大学录取方式是一个制约因素,这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基础教育改革只能是约束条件下的改革,在此条件下,人们仍然可以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以及设法把学生的内在创造潜力释放出来等方面做很多事情。

面对应试教育弊端,基础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采取新的教育改革行动。一些中学开始减少教师讲授时间,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内在潜力上。在山东的昌乐二中,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师的自豪感。从他们的经验看,一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高考成绩也是很令人满意的。

大学是学生正规教育的最后一站,是一个从“受控”教育到“自主”教育的转变过程。按理说,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不再有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而且,大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解放”学生的心智,释放他们的内在潜力,因而学生本应在大学从容重塑自己的思维方式。

但遗憾的是,很多大学仍然以学习成绩和GPA排名评价学生,而且,面对就业压力,一些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大学因而成为另一个应试教育场所。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中,教育改革是核心任务之一。很多学校都在推进通识教育,增加小班和讨论课,加强实践活动等。但教育改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没有捷径,也不能有任何功利思想,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教育中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度迷信计划和方案。教育需要有计划,但教育中的很多事情是不可计划的。当计划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就既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也会把教学变成单调无味的日常工作,使教师失去教学的激情。

对教育中不可计划之事的最好计划,是为教师和学生预留自由发挥和自我实现的空间,“解放”教师,也“解放”学生,把他们的内在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过去一些年,北大设立了古生物、PPE、整合科学、古典语言学、外国历史与语言等数十个跨学科的本科教育项目,创意和思想来自教师,项目的主持人和执行人都是教师。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一些教育项目,毋宁说是师生共同探究和共同成长的旅程。

教师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聘请最合适的学者担任主讲,并指导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的探索过程,也常常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在项目的考察中,我为教师和学生们的创造激情所深深感染,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可能也就是我们希望的一种大学教育。

教育行动的“复多性”人的网络,并不局限在校内,还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打开边界,管理和发挥好“复多性”人网络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体验。

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已失去了对知识活动的垄断,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很多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企业实现的。而且,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校园内无法得到的生活和价值体验。

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从1905年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即所谓的COOP教育模式。五年本科教育中,学生大约要用2/5的时间在企业工作。重庆大学于2013年与辛辛那提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首个COOP项目。在最近与学生的访谈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的确与众不同:思维条理清晰,充满自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一些学生已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做出了贡献,还有一些已被当作企业的管理骨干。他们在企业中得到的不仅是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而且是人的全面成长,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世界都有了更加深刻和切身的体会。

在教育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这将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20世纪末建立的美国欧林工学院 ,其建设的目的和理念是致力于改变美国工程教育,他们提出的在工程项目研究和实践中学习,对美国现行教育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教育是贯穿人们一生的活动。我们在此讨论的主要是从幼儿到大学阶段的教育,并没有涉及大学后终身教育问题。

从教育的角度看,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大学毕业之前,属于“受控”教育阶段。幼儿在家长的监护下接受教育和认识世界。在学校,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接受教育。

大学毕业之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始独立生活,这一时期的教育就变为“自主”的了,再也没有人督促和监护学习,但人们仍然会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和工作技能。

在大学后阶段,教师和“复多性”人的网络是你周围所有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定位,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异常重要的。一方面,它要完成从“受控”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完成人的转型,从“受控”的人向“自主”的人转变。

因而,大学教育并非仅仅关乎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变得“自立”。最近,斯坦福大学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开环大学”的概念。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重新回到大学再学习两年。我想,斯坦福大学“开环大学”的概念,就是基于将教育看作一生的人类活动。它们对教育的这种再认知,是很值得我们的大学和政府机构借鉴和参考的。(本文完)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