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昆明布衣寒士孙髯西出昆明城,高攀大观楼,“披襟岸帻”,举目四顾,“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空阔无边”,于是见“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大观楼长联)——金马山居东,碧鸡山在西,北枕长虫山(蛇山),南对滇池以南的白鹤山——老昆明就在这“三山一水”之间,北以长虫山(蛇山)为依靠,东以金马山为屏障,城西以碧鸡山为护卫,南以滇池为明堂,形成了大“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西边的碧鸡山下有滇池,东边的金马山下有金汁河和盘龙江。 这样,在“三面临山,一面临水”之中,昆明老城又“三面临水,一面临山”,左右逢源,进退有据,区位优势妙不可言。 “三山一水”之中,上下两千年之间,这里曾五建都城,先后为古滇王都、南诏东都、大理东京、南明滇都、吴周都城,绝非偶然。 蛇山 ✦ 昆明的“靠山” 为老昆明城“三山一水”大格局定“格”的是蛇山。它既是老昆明城的“靠山”,也是老昆明城的主山。清康熙《云南府志》称其“丹崖翠巘,蜿蜒而来”,如青鸟飞临,黄鹄亭立,堪称“省会主山”。 蛇山位于昆明北郊,因山形似蛇得名。在昆明方言中,“蛇”的发音和“蚀”相近,民间认为不太吉利,又称蛇为“长虫”,蛇山也随之被称为长虫山。蛇山是乌蒙山脉的分支,而乌蒙山又被视为昆仑山南干唐古拉山系云岭山脉的东支,全山呈南北走向,南起铁峰庵,北至马头山,长约10公里,最高峰海拔2366米,高出滇池盆地470米。 蛇山主山脊岩石裸露,黑白相间,交互成层,或倾斜,或直立,如巨蟒斑纹,蜿蜒伸展,十里不绝。从东向西望,其如巨蟒爬行,皮色斑斓,令人肃然生畏;从西向东望,其又如懒蛇盘山,安详温顺,昏昏欲睡,又使人忍俊不禁。 蛇山之石,或为灰白,或为灰黑,灰白的是白云岩,灰黑的是石灰岩。地质学家在这些石灰岩和白云岩中发现了大量2.3亿~2.7亿年前的海洋生物遗体,有各种珊瑚、贝壳等。可见两三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盆地,沉积了大量的碳酸钙镁,后来固结成坚硬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到了8000万年前,在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这些岩层产生弯曲、褶皱、断裂,形成了“蛇背”和“蛇头”。 再后来,这块地方急剧上升,形成高原,蛇山成为高原上的小山。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蛇山两侧的土地被侵蚀下落,山脊上的岩石更显得高耸突出,成为主脊——最后,“长蛇”显露出来,成为昆明城的主山。 在老昆明人眼中,蛇山起于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脉,雄岭叠嶂、延绵曲折、伸缩起伏、舞云腾雾、气势雄浑、蜿蜒入城,可谓“来龙”远大;进入滇池盆地后,蛇山突兀起顶,如鸾停鸪立,再向南逐级层叠而下,延展为郁郁葱葱的商山、螺峰山、五华山、祖遍山,这又叫“去脉”灵秀。在大山林立的云南,蛇山算不上高,却尊贵大气、雍容安泰。结地昆明城后,蛇山更“奇开玉屏,秀吐五华”,成为老昆明人和老昆明城的“靠山”。 铁峰庵 ✦ “蛇山第一峰”上的“滇中第一” 铁峰庵位于长虫山“蛇头”峭壁之上。这条气势不凡的“银蛇”从东北蜿蜒而来,到此戛然而止,岩石断裂,惊为绝壁,孤崖秀出,如蛇首雄起,直上青霄。因山势冷峻,石色如铁,其有“铁峰”之称,又称“蛇山第一峰”。为镇此蛇此山此峰此岭,古人在这里建了座庙,称“铁峰庵”,据说还是一座尼姑庵。 铁峰庵一说始建于元代,一说始建于明代,后来倾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云贵总督王继文重建铁峰庵,到近代再毁,但废墟仍然可寻。如今乡民在山下建了座小铁峰庵,算是一个追念。 据清代道光年间的《昆明县志》记载,铁峰庵有真武阁,有准提阁,还有浣玉亭,是古代昆明人登临远眺的极佳之地。从一些老照片和资料看,铁峰庵依山而筑,全部建在蛇山岗头的危壁之上。其有殿宇四层,有“上观”“下观”之分,中间有石径相通,曲折而上。中殿供奉“准提菩萨”,民间称“铁峰老祖”。绝顶立有真武阁,据说阁中有定风珠,尽管殿外风狂逼人,但入殿内,便风平不惊,也是一奇。 铁峰庵坐北向南,号称“彩云第一洞天”。立于庵头,居高临下,左有金马,右为碧鸡,前面是商山、螺峰山、五华山、祖遍山,还有莲花池、翠湖、滇池,大小“三山一水”尽收眼底,山水浩渺,形势雄奇,独具风景,号称“滇中第一”。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铁峰庵庙会,四方民众会赶来做会宴饮,十分热闹。 金马山·金马关 ✦ 老昆明东门户 老昆明“大三山”之一的金马山在昆明城东,距老昆明城十多公里,海拔约1925米。古书记载的金马山包括了老昆明城东郊的全部山地,北起鸣凤山脚,南至归化寺山,比今天的金马山范围要大得多。唐代学者樊绰在《云南志》(《蛮书》)中说,金马山高一百多丈,和碧鸡山东西相对,山上还有神祠。《古今图书集成》说金马山虽然不算高,但延绵几十里,称得上“山势逶迤”。 自古以来,金马山就是昆明城与中原交通的必经之处,从中原东来昆明必过金马山。为扼守交通要道,金马山中筑有金马关,和金马山隔滇池相望的碧鸡山则建有碧鸡关。两关一左一右,夹峙昆明,历来是昆明的重要门户。 古代金马山景致不错。明初日本诗僧机先曾作《滇阳六景》诗,首先提到的就是“金马朝晖”。至于金马山得名,樊绰提到当地民间传说:旧时这里有金马出现,所以叫金马山。而据《汉书》记载,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有方士对这位迷信神仙的天子说,滇南有个碧鸡神,毛色青翠,能破石而飞,所到之处,大放神光。这碧鸡有一丈多高,啼声清长,十多里外都可以听见,说得汉武帝心驰神往。他的曾孙汉宣帝又听说益州(今云南一带)有“金马碧鸡”之神,可以派人前往祭祀,“请”来长安。 于是汉宣帝派谏大夫王褒前来祭请“金马碧鸡”。王褒不幸病死于途中,祭请“金马碧鸡”之事不了了之。死前王褒留下一篇《移金马碧鸡颂》,把“金马”称为“金精神马”;把碧鸡称为“缥碧之鸡”。而在传说“金马碧鸡”出没之地,也就有了金马山和碧鸡山。 在千年昆明城市史中,金马山、碧鸡山和金马关、碧鸡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无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大戏。特别是金马山,因为是昆明与中原交通咽喉,更几度成为腥风血雨的古战场。 碧鸡山·碧鸡关 ✦ 老昆明西门户 (远眺碧鸡山) 碧鸡山是老昆明“大三山”之一,在昆明城西,距老昆明城十多公里。古书中的碧鸡山指整个昆明西山,包括今天的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众山排列,由北而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2米。远眺西山,或如一尊巨大的睡佛,人称“卧佛山”,或似一个仰卧的少女,俗称“睡美人”。而在清末昆明名士陈荣昌的眼中,西山还是一个“袒腹而卧、其发直指”的山鬼(《山鬼行》)。 而今提起碧鸡山,只限于西山的北峰,又称高峣山或碧峣山。碧鸡山中有碧鸡关,自古就是昆明城往西到滇西乃至东南亚、南亚一带的交通要津。今天的成(都)昆(明)铁路、(北)京昆(明)高速、昆(明)安(宁)一级公路都从这里通往滇西。 唐代学者樊绰在《云南志》(《蛮书》)里说,碧鸡山在滇池西岸,和拓东城隔水相对。过了金马山,还在几十里外,碧鸡山就在望了。和金马山不同,碧鸡山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山水相映,另是一番景致。元代学者王升在《滇池赋》中提到了两山的不同,“碧鸡峭拔而岌嶪(高峻),金马逶迤而玲珑”。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攀登此山,一路悬崖峭壁,越往高处,景色越神奇,山上楼阁宫殿,全都镶嵌在悬岩之间。但登山巅,东临滇池,更有“碧鸡绝顶”之妙(《游太华山记》)。 碧鸡山(西山)与滇池一凸一凹,原是大地母亲的一对孪生子。8000万年前,这里地壳激烈运动,形成南北方向的大断裂。到300万年前,又急剧上升为高原。由于断裂活动,西边的岩块上升为碧鸡山(西山),断面就是徐霞客攀爬的峭壁。东边岩块下沉为凹地,不断积水,成为如今的滇池。碧鸡山(西山)峭壁高约700米,总落差近千米,十分壮观。 有地方志书说,碧鸡山中曾传出凤凰的鸣叫声,当地人不知是凤凰,称之为“碧鸡”,这座山就叫碧鸡山了。明代状元杨慎被发配到云南,曾久住碧鸡关下。他把西汉祭请“金马碧鸡”的谏大夫王褒所写《碧鸡颂》刻在碧鸡山上,显然认为碧鸡山就来自汉代的“碧鸡之神”。清代诗人师范在《雨宿碧鸡关》中也提到了此事。他这样写道:烟树层层望欲迷,海光清映白玻璃。土人标榜寻常事,便遣王褒祀碧鸡。 明初日本诗僧机先的《滇阳六景》诗中有“碧鸡秋色”一首,写的就是碧鸡山。那时的昆明人三月三要“谒真武于西山罗汉寺”(明天启《滇志》),至今昆明民间仍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 滇池 ✦ 昆明的“靠山” (早年的滇池) “三山一水”中的“一水”是滇池。在古代书籍里,滇池叫作滇南泽,又叫昆池、昆明池,此外还有个“别号”叫“仰天池”(杨慎《滇海涸》)。滇池周边有昆明的草海(又称西湖、积波池、青草湖等),有昆阳的东湖,有晋宁的水海,有呈贡的交七浦,合称“五湖”——加上城内翠湖两堤分“四海”,就是“五湖四海”了。 唐代《云南志》(《蛮书》)说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宋代的昆明城仍然濒临滇池,三面环水(《元史·兀良合台传》)。元人王升有“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滇池赋》)的诗句,可见当时的得胜桥一带还是滇池岸边的码头。徐霞客游昆明之时,今天的马街到小西门一带还是草海的湖沼,四围山色,掩映在重重的水波之间,青青的蒲草冒出湖面,湖堤上长满高高的柳树,堪称“天然绝胜”(《徐霞客游记》)。 今天的潘家湾、螺蛳湾乃至翠湖,那时还是滇池的湖湾。早年草海老龙河水清澈见底,洁净甘甜,一些渔民随船捎水进城,沿着小西门一带叫卖,城中居民争相购买,拿回家泡茶,如今已成为历史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派庄蹻入滇,在滇池湖畔与土著部落联盟,自称滇王。从此滇池声名远播,史书有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滇池一带“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饶、水网纵横,历来为高原鱼米之乡、首富之区。 滇池烟波浩渺,四围群山环抱,湖光山色,蔚为壮观,被誉为“高原明珠”。“滇海游”自古就是昆明人的一大快事。滇池边出土的青铜器上,有两千多年前的“滇池竞渡”图像。宋代大理国时期,贵族们喜好泛舟滇池,在官渡饮酒赋诗,称为“停舟烟会”。 元明两代,“古渡渔灯”又成为昆明八景之一,清代昆明八景也有“滇池夜月”,为人称道。老昆明人西行,多乘船从草海到碧鸡关。夏秋之时,城中士女多乘船游湖,笙歌缭绕,时人盛赞有杭州西湖之美。 滇池不仅景色秀美、风光宜人,更有利于昆明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等,对整个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