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芥子纳须弥 | 中国铜镜极简史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2-13 发布于江苏

铜镜,既可照容,又可观赏。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后历经夏商周的过渡,在战国秦汉时期达到第一次高峰,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衰落,在唐代又达到新的高度,历经宋元,至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

铜镜一般由镜钮、钮座、主纹饰、铭文带和镜缘等组成,有的则没有铭文带。一般在铸造铜镜时,多采用“开放式”“合铸式”两种方法。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是采用陶质双合范技术也就是“合铸式”铸镜,铜镜的铸造过程大致分为制范、浇铸、铸件加工三个步骤。铸造铜镜时需将铜、锡、铅按比例合成,其中铜所占比重最大。

图片

铜镜平面结构图

图片

翻制的泥阳模

图片

注出来的铜镜

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铜镜,以素面为主,铜镜还处于比较质朴的阶段。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时期的,这面重轮星芒纹铜镜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和两周锯齿纹。

图片

齐家文化·重轮星芒纹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夏商西周时期,铜镜进一步发展,纹饰也丰富起来了,有叶脉纹、弦纹、平行线纹、重环纹、鸟兽纹等,这一时期铜镜仍属于稀有物品。

图片

 商·弦纹铜镜(妇好墓出土)    

图片

  西周·鸟兽纹镜(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612出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一时期的铜镜铸造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成熟阶段,纹饰多样,工艺精湛,既有四山镜、花叶镜,也有蟠螭纹镜、连弧纹镜等多个镜种。

图片
    战国·武士斗兽纹铜镜(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
图片
战国·镂空龙纹铜镜(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是一面(下图)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镜,圆钮,圆钮座,镜背饰三组连体龙纹,间饰三组纹饰,一组为身披盔甲,持剑握缰的骑士,欲刺一猛虎,一组为双兽搏斗,一组为一展翅高飞的凤鸟,镜体为夹层,以镜背外缘包嵌镜面而成。运用错金银工艺,使得铜镜更加光彩熠熠。

图片

         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铜镜(传洛阳金村出土)     

图片

 战国·四山纹铜镜(长沙陈家大山M124出土)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为历代所罕见。汉初沿袭战国铜镜的装饰手法,多采用底纹+主纹的重叠式做法,战国盛行的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西汉早中期出现了“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等铭文,既有对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的美好祝愿,也有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图片

    西汉·草叶纹镜(山东博物馆藏)   

图片

 西汉·昭明镜(辉县路固汉墓群出土)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特别是新莽时期,为炫耀其丰功伟绩,王莽特别铸造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作品,堪为汉镜之冠。这一时期主要流行博局镜,又可称为规矩镜、TLV镜。有学者认为“博局镜的流行与王莽出于政治的需要,以西王母来比附王政君,从而大力倡导西王母崇拜,具有世俗与宗教双重属性的博局,则成为西王母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工具。”聊备一说。

图片

东汉·仙人六博图(新津老君山崖墓出土)

图片

西汉·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局部)(长沙伍家岭M211出土)

图片

 东汉·四神博局镜(山东博物馆藏)       

图片

东汉·变形四叶羽人纹镜(辉县路固汉墓群出土)

两汉时期,全国形成了长安、洛阳、临淄、长沙、丹阳、彭城等多个铸镜中心,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地均有各自的铸镜中心,魏地彭城、蜀地广汉、吴地吴县、山阴和武昌等地均生产出多种多样的铜镜。

东汉中晚期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钮座更加多样,除了圆形钮座外,还有柿蒂形、蝙蝠形、扁桃形等钮座,主要有连弧纹镜、双夔纹镜、画像镜、神兽镜等,特别值得一提的出土于日本的三角缘神兽镜。

图片

东汉·“周氏作竟”车马人物画像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东汉·“杜师”铭玉女执镜妆容画像镜

唐代,中国铜镜发展到顶峰,较前代又有了全新的发展。铜镜中加入了大量的锡,显得更加明亮。铜镜种类繁杂,形制复杂,纹饰华丽,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铜镜。初唐时期,一方面继承隋代传统,流行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四神镜等镜种,另一方面又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极具特色的海兽葡萄镜;盛唐、中唐时期,多为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寓意吉祥,还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构图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晚唐时期属于唐镜的衰落期,多为八卦镜、万字镜等具有宗教意义的镜种,整体看来,缺乏生机,单调乏味。

图片

唐·海兽葡萄镜(洛阳博物馆藏)

图片

唐·双鸾双狮镜(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图片

 唐·月宫镜(宣城市博物馆藏)  

图片

唐·真子飞霜镜(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片

唐·飞仙云鹤纹镜(绍兴博物馆展)

图片

唐·三乐镜(西安市莲湖区热电厂出土)

所谓“三乐”,相传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样超凡脱俗、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与美好心态。

图片

   唐·金背镜(西安市灞桥区马家沟出土)        

图片

 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西安韩森寨出土)

图片

唐·葵花形螺钿镜(唐李倕墓出土)

图片

 唐·王子乔吹笙引凤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元明时期,铜镜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光彩了,镜背内容更趋生活化,湖州是宋代的制镜中心。随着玻璃镜在清代中晚期的普及,铜镜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取代,但铜镜这一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在新时代仍发挥着它的作用。

图片

  宋·煌丕昌田海舶镜(义乌博物馆藏)

图片

  宋·双镜纹桃形镜(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

 宋·钟形镜(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

元·凤凰牡丹镜(苏州博物馆藏)

中国考古出土的铜镜,特别是秦汉以来,铜镜一般出于墓主人头端的棺上,可以起到镇墓压胜的作用,使墓主免受魑魅魍魉的侵扰。在汉墓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奇特现象,一面完整的镜子被分成两份,一半置于男墓主头边,另一半置于女墓主头边。洛阳烧沟38号汉墓的两棺中各出土半面铜镜,合起来就是一面完整的四神博局镜;陕西安塞县王家湾汉墓1面昭明镜,出土时分为两半,一半在男墓主头边,另一半在女墓主头边。看来“破镜重圆”的传说,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同时也是男女墓主人忠贞爱情的见证。


以上梳理了中国铜镜的发展简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铜镜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呢?镜面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下图)一件出土于涿州东汉墓的彩绘陶镜架,通高114厘米,镜子固定于上方的镜台之上,支架可以通过下方不同的孔来调节镜架高度,设计精巧,科技感十足,为目前考古出土此类文物中的孤品。

图片

东汉·彩绘陶镜架(涿州博物馆藏)

在传世名画《女史箴图》上,也可以看到梳妆的女子及镜架。有的被侍女服侍着梳发,有的自己手持铜镜描眉化妆。

图片

清末·于非闇摹《女史箴图》局部·绢本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镜子正面已经看不出人影了,但透过一面面铜镜,我们仿佛与古人在进行着对话。

图片

北宋·镜面(黄岩博物馆藏)

铜镜,是窥见古人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美好祝愿的见证。它个体虽小,但其方寸之间却凝聚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之物。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文物出版社,1984年。

[2]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M].文物出版社,1997年。

[3]程林泉、韩国河.长安汉镜[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出版社,2006年。

[5]长沙市博物馆.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M].文物出版社,2010年。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鉴耀齐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铜镜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9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辉县汉墓群出土铜镜修复、保护与研究——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研究项目[M].文物出版社,202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