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苑】本思||闲品生活味

 颍州文学 2023-02-14 发布于安徽

闲品生活味
/本思

2018年深秋,来到北京后,在朝阳区呼家楼找了个小卧,住了下来。小卧离办公室只有几分钟的距离,不用每天挤地铁公交,匆匆忙忙地上下班了。住的地方燃气灶、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这样我就有了时间慢下来,闲下来,来做做饭,品品生活的味道。于是,又置办了电饭锅、案板和擀面杖之类的厨具。只要工作不算太忙,有点时间,我就倒腾倒腾,自己做点吃的。
早上一般五六点钟起来,正好有时间煮点粥。每天轮换着煮小米粥、黑米粥、南瓜粥、红薯白米粥。粥在电饭锅里面慢慢地煮着,我在一边翻着书看着。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书看好了,粥也煮好了。细细品着口味平淡的粥,吃着简简单单的榨菜酱豆,想着刚刚读过的书,精神和口腹都得到了简单的满足,也算是一种幸福。
作为北方人,我喜欢的还是面食。但外面的面食我几乎吃够了,很想自己做点儿。依然记得家里的母鸡下了鸡蛋,奶奶收起来,到中午的时候,会打上两个鸡蛋,放点盐,倒上一葫芦瓢面粉,用手来回拌一拌,反复搓来搓去,搓成了一个黄白色的面团。面团拿到案板上在揉几下,用擀面杖擀,慢慢地就擀成一个大大的椭圆形面皮,铺在整个案板上,叠起来,用菜刀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鸡蛋皮子汤,外地叫小刀面。下到有猪油和各种调料的热汤锅里一煮,捞出来和汤一起吃。这样的汤面又暖胃又好吃。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跟着奶奶学起来。一开始,面和得太硬,擀出来的面皮皱皱裂裂的,不成样子,好不容易拼凑在一起,切成长短不一的面条。奶奶见状,并没有批评我,反而露出和蔼的笑容,平心静气地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上手。”还真的如她所说,通过几次练习,我和的面团软硬适中,擀的面皮规规矩矩,切的面条也长短合适。后来,我甚至琢磨出来如何将面皮擀成方形。从此,每次放学回家后,我就开始擀面条,奶奶在一边烧柴禾。奶奶心满意足地吃着面条,那双明亮的眼睛默默地看着我。
如今,奶奶已去世多年,拿起擀面杖,我又想起了她。面条做好后,我吃着面条,暖暖的汤汁,有弹滑有劲道的面条,一如我们曾经做出来的味道,家的味道。
有时候,工作比较忙,下班比较晚,八九点钟才会下班。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简单一点儿了,不做面条儿,改做疙瘩汤。疙瘩汤就是在面粉里洒上点儿水,搅拌成疙瘩,不会和面,更不用擀面,水一开,下到锅里,煮上两分钟左右,放点葱花和调料就可以吃了,省劲儿得多。在老家,通常是农忙的时候才会做疙瘩汤。如今,在寒冷的夜晚,煮了一锅疙瘩汤,打上一两个鸡蛋操开,放上些胡椒粉进去,滴上几点麻油,热乎乎地,倒也很好吃。不一会儿,两大碗就吃得个一干二净。吃饱喝足,睡上一觉,第二天又开始忙碌的工作。
鸡汤面叶是记忆里最美的味道。小时候身体不好,好几年都靠天天吃药养着。家里每年都会养十几只鸡。奶奶就把不怎么下蛋的鸡,小火慢炖成鸡汤。到了饭点,就和上柔软的面团,轻轻地擀成薄薄的面皮,鸡汤烧开后,下到锅里,煮成晶莹剔透的样子。鲜美可口的鸡汤,加上爽滑入口的面叶,吃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在这里,我也捣弄着做了起来。到市场上买了一两个小鸡腿,放到锅里,小火煮上一个多小时。鸡汤煮好后,面叶就好做多了。跟擀面条差不多,面用得少一点,和得软一点,轻轻地擀上几下,薄薄的面皮就做好了。做好之后,跟当年的味道差不多。在小小的卧室里,吃着热乎乎的鸡汤面叶,想起了家,一阵热流涌上心头。
后来,到了北京的朋友家,给他们家也做了鸡汤面叶。看着他们心满意足地吃着,特别是老爷爷那嘴角上的微笑,让我感觉这儿就是家。一刹那间,我找回了家的感觉。
我这人就爱瞎捣弄。捣弄捣弄着,捣弄出一道汤来。看到有人用萝卜炒菜,有人用萝卜丝做煎饼。我也做过,感觉味道一般般。用萝卜丝做汤怎么样呢?带着好奇心,我就开始试了起来。把萝卜切成细细的丝,再切一些葱花。水烧开后,下到锅里煮起来。接着,弄些面粉和淀粉,倒在凉水里,搅拌成稀薄的面水,下到锅里。再敲一个鸡蛋,甩到锅里,撒上葱花和虾皮。白的、绿的、黄的和红的,各种颜色浮现在这小小的锅里。加点麻油和胡椒粉,尝一尝,哎呀,真好喝。一口气把这一锅汤喝光了。喝完汤,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道汤该叫什么名字呢?不知道。反正就这样稀里糊涂做出来了,不过还挺好吃的。糊里糊涂而又有滋有味,这就是生活的味道。正好它也带着面糊,糊里糊涂的样子,就叫糊里糊涂汤吧。
面条、面叶、疙瘩汤捣弄了一遍,该捣弄捣弄馒头了。馒头要难得多,把握好发酵过程是不容易的。还好,住的地方暖气很足,一整天都热乎乎的。泡点发酵粉,倒入面粉,搅拌成面糊糊。等面糊糊表面布满气泡,就可以多加上面粉,和成面团。面团经过一夜的发酵,发得特别大。然后,扒到案板上,叠入更多的面粉,不断地揉搓,将面团搓得软硬适中。这个过程时常需要一二分钟乃至半个小时的时间,非常辛苦,有时会累得满头大汗。面团之后搓成长条形,切成长方块,放在那里晾上一个钟头,让它再发酵一会儿。最后,放到锅里,用大火蒸起来。半个小时后,打开锅盖,白胖胖的馒头映入眼帘。馒头发得很大,有的张开了嘴,露出了大大的笑。有一年除夕,看到馒头笑得不成样子,爸爸开怀大笑,即兴创作一副对联:“和谐社会盛世年,馒头开口笑开颜。”这副对联写好,就贴到了厨房门上,成了我记忆中最有趣的瞬间。北京的燃气灶火力很猛,贴在锅沿上的馒头还多了一层焦黄焦黄的东西,我们老家叫馍焦子。刚出锅的馍焦子又香又脆,嚼起来嘎吱嘎吱的,可好吃呢。没想到来到北京,也能吃得到馍焦子,实在是一种享受。
闲下来,捣弄捣弄点吃的,发现生活原来可以这样地有滋有味,值得好好地去品尝。愿这座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多一点这样的时间,好好品味生活的味道。

个人简介:李应登,笔名本思,出生于1986年,安徽临泉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现居北京,从事英语翻译工作。译著有《爱屋及邬》(汉译英)、《邬达克从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到世界》(汉译英),并翻译《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组歌》(汉译英)歌词。擅长英汉双语诗歌创作,用英文传达中国文化与审美意趣,以最为简短的英文十六字令(Sixteen Syllables)为代表,诗歌作品《雨夜》、《脚步》曾荣获上海市民诗歌节优秀奖。歌词译文《甜蜜蜜》(My Sweetie)与王维诗《鹿柴》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目前已创作有一百多首歌词,其中《徘徊》、《是否和我一样》、《八音盒》、《诉说》、《走过》由民谣歌手演唱,已发布到QQ音乐、酷我音乐等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