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思维 整理/张文举 配图/张文举 ![]() ![]() ![]() 写在前面 “一”思维,即第一性原理式探寻终极的思维方式。 也是“一”战略背后的精神内核和底色。 人类三种重要的逻辑模式入手,分别介绍了归纳法、演绎法和第一性原理的特征与应用场景。 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逻辑谬误和优化方式,层层击穿,得见一片更大的思想天地。 它的可贵之处并不在得出某结论,而在于苏格拉底式的不断追问终极的动态过程。 追问本身就有无限力量,比获得答案重要得多。 本文共计16098字 阅读时长约20min ![]() ![]() 感性的实践经验 人类的内在逻辑是如何重塑外部世界的? 我们又应如何理解并应用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哲科思维,点亮创新。 一战略其实是一思维在战略领域,在商业领域里面的应用; 一战略背后的底色是一思维。 今天我想把一思维再重新来击穿。 如果之前几个案例大家听完之后,大家会理解我讲高认知创业,认知型创新者那个味道了。 张一鸣说,在理论上成立,和事实上发生。之间存在无数个认知型创新者。 左晖的认知方程是一。 认知=时间×思考强度×干 用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本质的问题; 这两位都是我们讲的,这种认知型创新者的那个味道。 大家应该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味道跟过去10年、20年、30年,其他企业家的味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一代的认知型创新者喜欢读书,独立思考,相信理论的力量。 为什么要创新? 只有创新能够带来十倍速式的增长。 什么叫创新? 穿越已知系统,进入更大的未知系统,叫做创新。 什么把我们禁锢在已知系统呢? 认知禁闭,穿越熟悉的已知系统对我们的认知禁闭,才能进到更大的未知系统。 ![]() 这个圆圈代表我们现象世界具象的事情; 这个方框代表事情之外、事情之先、事情之底; 是根基性的东西,认知,认知决定着你所做事物的那个边界。 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你的认知越深,你的边界越宽; 我称之为破界创新,简称为一创新。 一创新并不是在系统之内,对具象的事物做事情,而是对系统之外、之先的认知上来下功夫。 从逻辑上说,认知是因,创新是果。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一切事情归根到底,都跟我们自己的认知有关系; 认知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我们最大的禁闭。 认知就是对世界建模。 建思维模型。 在低水平的思维模型里,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是低水平的重复。 所谓认知升级,不是增加信息量,而是提升我们思维模型的层级。 ![]() 这个四个层级未必是准确的,你自己可以有你的分类,我只是有一个这样个意象而已。 一楼感性思维; 二楼理性思维; 三楼哲科思维; 四楼觉性意识。 大体上可以分为感性、理性和觉性。 理性里边我拈出一个狭义理性,称为哲科思维。 可以说今天工商业文明的一切都建立在哲科思维之上。 不同层级的认知水准,对应不同水平的思维模型。 既然我们的认知就是为世界建模。 那显而易见一个技巧是我如何提升建模的能力、效率? 我称之为逻辑,逻辑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为世界建模背后的底层算法。 并不完全准确,我拈出几种思维模型对应一下我们的认知层级。 一楼对应的是归纳法,二楼演绎法,三楼第一性原理,四楼合一性。 所以归纳法、演绎法、第一性原理,就是这三种逻辑。 首先我们简单看一下什么叫归纳法。 第一,空间性归纳。 欧洲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非洲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亚洲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所以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空间性归纳,把某一个是空间范围内的规律,推广到所有空间的普适性的规律。 第二,时间性归纳。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里,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所以明天,太阳还会继续从东方升起; 讲的是某个规律在过去成立,那么在未来也会成立,默认时间有连续性。 几千年以来,人类一直使用这个简单的归纳逻辑。 几乎99%的人类日常知识,建立在这种眼见为实、基于经验的归纳法之上。 在今天归纳法加上概率,其实还是常规科学研究的主要的工具。 我没有否定归纳法,归纳法非常非常地重要。 那归纳法的特质结构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称作叫操作上的试错法。 是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 这样一种结构,我们用一句俗话称之为实践出真知。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假如我们所处环境的时空。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你尽快把过去做的事情做个复盘,拈出一个Pattern出来; 这个Pattern可以非常好地指导我们,在相同的时空里边做未来的事情。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复盘反思,发生在北京著名的十一学校; 总校长李希贵校长,他有一个公式叫经验乘以反思的平方才叫知识。 他会鼓励他的老师,把教学以及学生生活各个环节,只要可重复的一些东西都拈成一个Pattern出来; 比如说如何写板书; 如何带着孩子们去春游; 所有重复发生的事情他都拈出一些Pattern; 有的是三五条,有的是七八条; 并且署上这个教师的名字,作为专利权在内网里去发布。 我非常少见到这么好的,把经验拈成Pattern去推广的一个方式,非常得漂亮。 归纳的好处是容易,速度快。 归纳法的坏处由于它是眼见为实、具象的,它比较浅,它就难以跨领域迁移。 就像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属于技术,不属于科学。 四大发明是基于那些匠人、艺术家,他们重复做了一些实验之后,得出一些结果出来,是基于归纳法来拈出来的。 中间有一个很痛心的例子,火药属于四大发明,是我们先发明出来的; But,从火药能够到鞭炮,但是从鞭炮到枪炮就没有办法迁移过去。 因为如果你要迁移到枪炮上,必须把这个知识下沉到化学、物理学、工程学,才能完成; 你只靠眼见为实,具象的经验归纳,迁移不过去。 我用咱们熟悉的第二曲线的模型来解释一下。 ![]() 第一曲线本身归纳法,没问题。 但是一二曲线之间存在着一个非连续性,无法跃迁; 人类思维很明显的一个结构性缺陷。 我称之为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就是无法跨越非连续性。 因为你默认这个世界是连续性不变的,你基于经验归纳出一些东西出来,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无论如何你都过不去。 休谟第一个发现了归纳法谬误的人,这个思维方式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 就是即使所有的前提都正确,但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导出。 比如你说你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推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各位,有谁能把全世界所有的天鹅都数过来呢,你但凡出现一个新的天鹅,它是黑色的,你原有的结论立刻失效。 你看归纳法,你即使累积再多正确的前提,也不能保证它的结论一定是真的。 在逻辑上没有一个必然性,没有一个保真性。 所以即便是科学。 如果你是来自于归纳法,科学只要有新的证据出现,就可以把原来的结论推翻,这个特性是科学的第一特性。 所以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性叫可证伪性。 今天在实验室里做科学研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叫你在你的实验室里做了一个研究,要把你的步骤交代出来,其他人要能够做独立的可重复的实验,才能证明你是对的。 ![]() 理性的逻辑试错 归纳法是我们大家日常用的思维方式。 我并不是想让你去除这个思维方式,那不可能,那你连步子都不会走了。 但你要知道这个思维方式存在重大的缺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升到二楼来学习一下演绎法。 归纳法几乎不学,你就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 But,演绎法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 演绎法是二楼理性思维的主要用智方式。 演绎法诞生于古希腊,全世界古往今来,只有在2000年以前的古希腊这一个地方,才产生演绎法这种思维方式。 而演绎法这个思维方式,带来了后来的科学,如果没有演绎法就没有今天的科学。 说这句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如果没有古希腊那一小撮人,所建立的逻辑、演绎逻辑; 就没有今天的科学时代,这个思维方式重要到如此之地步。 逻辑最早成为学科,是亚里士多德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学科叫逻辑学。 而在2000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最素朴的要求,叫逻辑能够是必然的导出。 就是从A点到B点,中间从A到B这条线是必然的导出; 它成为逻辑的最重要的要求,能够保证必然的导出。 大家回忆刚才的归纳法,从前提到结论没有必然的导出; 所以亚里士多德不相信归纳法,他只相信演绎法逻辑。 我们大家会认为眼见为实,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是Reality,是事实、是现实。 古希腊人非常奇怪,他们几乎跟释迦摩尼共享一个观点,叫眼见为虚。 而他认为逻辑才是真实的,世界是悬挂建构于逻辑之上,逻辑是真实的; 现象、世界是虚幻的,这个观点很奇怪,这个观点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如果我们大家不能把逻辑上升到这个层次上,我们几乎不知道今天哲科时代讲的东西是什么。 逻辑是一,现实悬挂在逻辑之上。 我们大家都学过三段论的演绎法。 所有人都会死,大前提,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然后一定会得出一个必然的导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在三段论,这个内容一点也不重要,你要看结构,结构是只要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有一个必然性。 演绎法跟归纳法相比较,演绎法是逻辑上的试错法; 跟归纳法恰恰相反,归纳法是实践在先,经验总结在后,演绎法反过来,是逻辑假设在先,实践检验在后。 归纳法我们相信叫实践出真知,我们认为实践里边带着真知。 会在干中学,而如果我们相信这种纯狭义逻辑的话,有一句叫做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这是我们绝大多数在一楼眼见为实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一件事情,但这是今天哲科思维最底层的默认假设。 演绎法的坏处是它需要抽象思维,所以突破速度非常难。 它的好处是打得非常深,由于打得足够深,它具有跨领域的可迁移性,用到我们商业里面来讲叫没有边界。 比如牛顿。 牛顿研究他的力学,完全是逻辑推演的,逻辑推演,数学推演的游戏。 那自从牛顿发现了运动定律之后,所有跟力相关的问题一下子全部得到解决。 比如有工程师叫瓦特。 瓦特看了牛顿的书,理解了这个公式,应用这个公式,改良蒸汽机,就有了我们今天的所谓的叫工业时代。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理解这个味道。 所以什么叫演绎法? 当用归纳法的时候,我们所在的时空边界非常狭隘。 我们的生存时空就比较小,中间有一个不可跨越性。 演绎法帮助我们,扩大我们的生存时空。 ![]() 可以帮我们从第一曲线扩转移到第二曲线,可以从内圈跨越到外圈。 这个思维方式叫演绎法。 Beautiful Amazing。 王东岳老师讲了这样一句话: 凡是感官和直觉得到的经验都不叫知识,没有经过逻辑整理、或叫思想整顿的经验,全是假象。 这句话讲得非常非常得重。 任何一个东西,它只要在逻辑上成立,它必将在现实中发生。 因为我们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逻辑构造; 因此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这叫思想的力量。 我们人类建立有效知识,不在于归纳法的大量素材搜集; 也就是不在于无穷尽的观察过程,和经验过程或实践过程,实践不出真知。 因此黑格尔说一句名言,博学绝不是真理。 大家想想人类思想史上,博学何时变成过真理?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思想的时候大多是在年轻时代。 牛顿的学说,万有引力学说是他在二十多岁; 他的物理学知识,远比所有的物理学教授少得太多,可他提出了全新的经典力学思想。 爱因斯坦建立他的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也才二十多岁; 建立他的广义相对论的时候也才三十岁,他当时的物理学知识,比各个大学五六十岁的物理学教授少得太多,可正确的所谓真理模型在他手中。 说明什么? 博学绝不是真理,因此你永远不要无穷无尽地搜索素材、实践观察。 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寻求思想整顿,寻求思想功夫,这才是获得知识力量的源泉。 你不能在自己盲目的工作经验积累中获得长进; 你得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 我再重复一遍,这叫思想的力量。 其实这一段猛然一听,我们身体里都不舒服。 因为它跟我们血液里,所流淌的那个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 人类认知史的进化,是从眼见为实向逻辑为证的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 逻辑比事实更真实,这句看似笑谈的格言,可能反而真的是精神演运的一种趋势。 我举几个例子。 在哥白尼之前,全世界无论东方西方全都相信地心说; 地心说就是一楼的基于感性思维的感知模型,眼见为实。 哥白尼认为地心说里面存在着逻辑破绽,于是哥白尼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逻辑模型出来,叫日心说。 没有任何人眼睛能够看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哥白尼仅仅是提出一个逻辑模型叫日心说; 但这是伟大的一步,从一楼的感知模型到了二楼的逻辑模型。 所谓科学时代第一声号角是哥白尼吹响的。 牛顿。 牛顿整个经典物理里边有一个基本假设叫惯性。 所谓惯性,他认为物体默认的运动状态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保持一个直线的匀速的运动,一直运动下去,他说这是物体默认的那个状态。 我请问各位,谁在现实世界里边,看到任何一个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 我们在现实世界眼见为实,看到的物体都是动着动着就停下来了; 而牛顿居然提出一个逻辑模型说不对,那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干扰的话,物体的默认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它叫惯性。 惯性有多重要呢? 是16世纪那100年时间,最伟大的认知突破就是惯性定律; 如果没有惯性定律,就没有牛顿的三大定律,就没有今天的这个工业时代。 你看是什么? 是逻辑模型,是超越眼见为实。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在经验里边来学习,这个学习方式的好处是快。 But,这个方式有重大缺陷,由于它的认知层次浅,它的边界非常窄。 ![]() 哲科的思维之美 今天世界主流的认知方式是二楼的逻辑模型,演绎法。 但是演绎法也有一定的缺陷,这使得我们推出今天第三个逻辑。 也是混沌特别重要的一个思维模型,我甚至用它作为这堂课的名称叫第一性原理。 演绎法也有一个结构性缺陷。 它的好处是如果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从A到B中间那个线是必然的导出。 But,演绎法的前提来自于哪里呢? 经验。 是在我们的眼见为实的范围内获得的经验,这是归纳法,归纳法最终不成立。 所以如果演绎法的前提不能必然保真的话,演绎法也会有问题。 如何保证演绎前提的确定性呢? 只有一个办法。 当一个小系统的前提,你不要在小系统里去找; 你找一个母系统,找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结论,作为你小系统的前提; 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所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 当我们在商业世界的前提,不能保证必然为真的时候,我们造一个更大的系统。 为什么要到三楼,找到一个更大的科学的系统里边的结论,做我们现象世界商业世界的前提。 如果你是杠精,你还会继续追问,那如何保证那个大系统的前提的确定性呢,它也不能来自于归纳法,怎么办? 只有一个办法,那个大系统的前提来自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结论,到爷爷那个地方去了。 但是演绎法不能无限推,无限推,这也没有意义。 它最终必须有一个自确定的到此为止的元起点,它能推出所有系统的那个头。 到此为止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今天传说中的那个第一性原理,英文叫First Principle。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这个系统的根基性命题,根基性假设,不能缺省。 从第一性原理到系统之间有一个单向性,第一性原理是到此为止,到头了; 它能推导出所有的一切出来,推到系统那个地方去。 大致等同于逻辑里说叫第一因,或叫逻辑奇点,或叫公理、基石假设等等; 只要是你推理的那个元起点,保持确定性的那个东西叫第一性原理。 举个例子。 我在斯坦福做访问学者,我听一堂哲学课,那个老师推什么叫第一因,跟我刚才的推理是一模一样的。 任何事物都有原因,原因还有原因,原因的原因也有原因,但这个不能无限下去; 所以必须有第一因,而第一因必然是唯一因。 找到了一个第一因,然后第一因跟万事万物之间,形成一个单向性的法则。 你找到了一个终极的解释系统出来,那个踏实性,那个因果关系,你一目了然。 当我讲哲科思维、哲科思维,从字面意义上讲是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各位,看到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演绎法的特征,能够保证从前提到结论必然的导出,它的缺陷或者根基在于它的前提必然为真。 所以假如一个元起点的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不就推出一切了吗,这完全叫大道至简。 第一性原理和演绎法这里边,哪个更难一点? 演绎法经过训练,大家都可以习得一步一步推导的方式,但是此处的难点在于第一性原理。 中国哲学家赵汀阳有一本书叫《哲学的支点》。 他说谁能挖出最根基的第一性原理出来,是人和人之间的最大的区别; 谁挖得足够深,谁能建立更高的大厦出来。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宇宙学,关于这个宇宙的起源,最后追到什么地方了? 奇点大爆炸。 所以奇点就是整个宇宙里边的第一性原理。 但奇点是什么没人知道。 是一个默认的假设,到此为止的假设。 所以如果你想推翻今天的物理学、宇宙学,你从推翻奇点这个假设下手就可以。 但你这里看到了第一性原理加上逻辑的味道,就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头。 我们去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它必须有一个假设,它由五个子理论组成,其中一个理论叫共同祖先。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加上进化论,最后衍生出我们所有的物种出来; 共同的祖先在这个体系里边,就充当第一性原理那个味道。 真是Amazing Beautiful。 那我们在商业系统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论。 那你说我整个商业世界,我们追问下边那个什么是一,你用什么来追它呢? 广义的第一性原理,任何一个自确定的到此为止的元起点都可以。 狭义的第一性原理指的是三楼的哲科思维。 用芒格的话来讲,混沌会建议你能够找到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 作为你所在商业所在行业的第一性原理,这是我们的教学的最终的一个诉求。 我自己都很赞叹,5年前我为什么能够把第一性原理这个词拿出来来讲呢; 我也很奇怪,我自己经常会拈出一些大词; 我讲的时候我知道它很重要,但是我不知道它为什么重要; 但随着我对它的研究越深,我才发现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它这么重要。 比如第一性原理这个词,第一性原理这个词最早我是从埃隆·马斯克听来的,就那么一听。 然后我去斯坦福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听说张首晟教授有一门课,叫做信封的背后; 我就选了他那门课,他那门课系统地讲什么叫第一性原理,对我的帮助极大。 张首晟教授那门课,他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地球要毁灭了,要毁灭之前在一个信封的背后,写下人类的最宝贵的知识,你带到船上去,那之后可以重建地球文明。 他说你会写什么样的知识? 这个思想实验棒极了,真聪明。 他说我会写以下几条人类最宝贵的文明。 第一条欧式几何,欧式几何根本不是几何,是一种思维方式。 柏拉图学园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我长期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 因为欧式几何实际上是训练的一种公理化思维方式; 是今天哲科时代、工商业文明时代底层的那个共同的语言,叫公理化思维。 我们绝大多数人学几何只是为了算题,却忘了几何学训练的是思维方式。 他说我第二条会拈原子论,原子论三个字你不用背你都记得。 但原子论同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影响后世一个哲学叫还原论,就是在大的尺度里看不清楚的话,我把大的这个系统拆解为最小单元; 如果能拈出最小单元的特性是什么,我就知道大尺度的东西的特性是什么了。 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甚至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将来有机会在理念世界里边,我会用这个方式来拆解宇宙论。 第三,生物学,自然选择,同样,自然选择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随机性加上迭代反馈是宇宙级的法则。 经济学拈看不见的手; 政治学拈人生而平等。 物理学拈了三条,第一条E=mc^2; 你会觉得E=mc^2当然是个著名的方程,可是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各位看,E=mc^2背后的道理你要明白; 我们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些方程,你以为它就是方程,我们没往下钻一步。 请看这方程的一边是E,E代表什么?能量。 方程的另外一面m,m代表什么? 质量,所以这个方程的本质含义是一个思维方式。 说的是我们所看的任何事物都质量,换句话说,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本质上都是能量,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个公式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能量的定律。 但非常有意思,有一人叫香农,香农发现信息的那个方程也是这个方程,一模一样,它叫信息熵。 能量熵和信息熵的方程是一个,是这个方程背后的含义。 它代表不但质量是能量,连信息也是能量。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质量、信息这两件事,可以大道至简地这两个东西,归根到底全是能量。 于是我们可以用能量的眼光看待世界。 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看待我们之间的关系,看情绪,甚至看认知,全都是能量。 那基于能量是由频率所组成的,那你就会相信同频共振这种事情是真实的。 我们再看最后一个定律是量子力学不确定性。 根据还原论、原子论,说如果我不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我拆到最小单元; 我把最小单元的规律拈出来,我不就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什么了; 于是物理学家努力拆到最小单元,结果发现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如果我知道基本粒子的位置的信息越精确,我就不知道它的运动速度是怎么样的; 如果我对它运动速度的信息越精确,我连它在哪儿我都不知道; 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性的,不可知的。 所以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它背后含义是科学是有漏洞的,科学走到头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自己宣判科学是有问题的。 它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尽管今天是哲科时代,但我们也不要被科学所遮蔽。 所以你看这些词多有意思,绝大多数人看的这些东西就这么一看; 完全不知道每一个基础理论,都是一种美妙的思维方式。 所以有时候看到这张图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人类真了不起。 这都是各个学科的第一性原理,人类的理性思维的光芒就在这个屏幕之上。 过去我们认为不识字叫文盲,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重新定义一下文盲; 如果你不理解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第一性原理,叫做文盲。 ![]() 追问第一性之旅 到现在为止我讲了逻辑的三种基本的逻辑。 哲科思维有一个大道至简的方程,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 讲到这儿,下半场,我要再往里精微地往下再走一步。 第一性原理是这么根基的奇点,第一性原理是不是真理呢。 过去大概三个月时间,我破除的另外一个认知禁闭,就是破除了对真理的认知禁闭。 第一性原理不是真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真理。 我们只是用我们的主观认知构建了一个系统,然后我们生活于那个系统之上。 所以王东岳老师有一句话,我一开始听不懂,后来越觉得越有道理。 我们不是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通道里。 我们所谓的客观世界都是我们的主观认知,由少数恒星般的人物,所建构的认知成为我们世界的根基。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生活在老子、孔子为我们打造的东方文明那个世界里; 西方可能活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打造的那个哲学世界; 释迦牟尼打造的佛教世界; 耶稣打造的基督教世界; 穆罕默德打造的伊斯兰教世界; 每个人都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我们生活于其中,你会说哪一个是绝对真理吗?很难讲。 我们都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建构了我们的生存时空。 你的第一性原理越根基,我们整个族群所生活于其中生存时空的边界越宽。 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所建构世界,这个根基的那个第一性原理,只是我们对无限宇宙的某一种模拟而已。 假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空里边,同时我们知道还有更大的未知世界,这样会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我们有继续往未知世界开拓的冒险的精神一直在,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创新。 第二,敬畏心,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无限宇宙非常小的那一部分而已。 我想第二种辨析,把第一性原理不等于第一性原理思维,我用英文表达一下更容易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 第一性原理是First Principle,是个名词,第一性原理思维我称之为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第一性原理是个句号,宣告了一个道理。 而第一性原理思维是个问号,是继续击穿的那个思维方式,叫第一性原理思维。 所以尽管这个课程的名字叫第一性原理,但是我真正想跟各位分享的以及我从中受益最大的,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世上并没有绝对真理,但是对真理的探寻并穿越的过程就是真理,这个过程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 是击穿所有既有的第一性原理,获得更大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叫第一性原理思维。 知识就像财富,大家想一想看,如果你家里特别有钱,但是把你的钱埋在院子底下,那个财富对你而言毫无意义; 只有让财富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受到财富给你带来真正的那个滋养,否则你会成为一个守财奴。 知识也一样,我们绝大多数人对知识是误解的,我们把知识当做一个句号; 说我拥有知识了,我是个知识分子,完全错了,真正的求知方式,是穿越知识才能获得更大的知识。 所以今天我借用张一鸣那个句式,知识的流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所以但凡有人,哪怕他是个学术权威人士,他宣布说我的学术已经结束了,画句号了,然后他用他的余生来捍卫他的学术。 我认为这个人的学术生命已经结束了,真正的知识是建立一个知识,然后击穿它; 只有击穿这个知识,这个知识从我们身上流动过去,我们才会获得知识给我们头脑、心灵、灵魂的滋养。 真正的知识是知识的流动,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对古希腊哲学三贤的追寻开始于亚里士多德,最开始我非常地崇拜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今天世界观的第一个提出者。 后来我追寻到柏拉图,他的老师柏拉图之后,我越来越喜欢柏拉图,我喜欢他的理念世界,甚至作为我第三门课的名称。 但最近一两年我开始追寻到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我突然对苏格拉底这个人产生巨大的兴趣。 各位想想看,亚里士多德有自己的著作,柏拉图有自己的著作。 苏格拉底一篇文章都没有,一本书都没有,甚至都没有成型的理论。 那为什么苏格拉底却是古希腊哲学三贤之首呢? 一个根本没有提出任何理论,没有结论的一个人,为什么带起了古希腊哲学的兴盛呢? 我今天的理解是苏格拉底开创了一个思维习惯。 在苏格拉底之前,广义的神学时代,人们给结论,把一切都归咎给神,给到神之后到此为止画句号了。 苏格拉底给古希腊,乃至给今天的人类带来一个至为宝贵的思维习惯,就是不停地追问。 他没有用任何答案限制你,而是鼓励你对所有既有的答案继续去追问、去击穿,获得更大的世界。 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他想给出的根本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在苏格拉底体系里边,他默认一个假设叫问题比答案重要得多,这是一个至为宝贵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18岁进到柏拉图学园,在那里先当学生,后来当老师当了20年时间。 你想象一个场景,年轻的亚里士多德敲开柏拉图的办公室的门,说老师我想跟你说句话,柏老师说小亚你想跟我说什么? 说老师我爱你,但我更爱真理,你能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多美好吗? 你的弟子敲开你的门,跟你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那一刻是个什么样的精神在闪耀。 我特别喜欢一幅油画叫《雅典学院》,混沌办公楼的前台就是《雅典学院》那个雕塑。 中间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指着天空,说世界的本体在那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指着地上,说老师你别扯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就在世界本身,一个质疑的精神。 到后来,牛顿继续质疑,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再后来,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 再到今天,弦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你看到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思维方式。 存在这个词是哲学里最大的一个词汇,拼音文字的存在叫Being,各位看,Being没有任何的结论,就是Being,是个追问式的存在。 象形文字的存在,甲骨文里面是男女交合呈确认态存在。 什么叫真正的知识? 绝对不是给结论,而是让你对既有的结论击穿的过程叫知识,我把它提炼为一思维。 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就是追寻真理的过程。 你永远不可能得到终极真理。 但你在既有真理之上击穿的过程,会获得更大的真理。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一再追踪而不可得的那个真理。 所以第一性原理思维,比第一性原理本身重要得多。 那个思维方式,一思维。 苏格拉底给后人留下最好的思维方式就是一思维。 我们用一思维,生而为人,我们能提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所生活的周围最大的那个系统叫做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包含在这个世界里边,我们是那个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生而为人能够提出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去追问整个世界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那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在这个世界之内,在这个宇宙之内寻找答案。 有一小撮人提了一个极其奇怪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这个思维方式就是著名的本体论。 第一性原理追到极致,就是本体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哲学有三次转向。 第一次就是古希腊人追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第二次是笛卡尔,说如果你想知道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首先要知道你的认知方式是什么,转化为认识论。 第三次转向是维特根斯坦,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认知方式是什么,认知是用你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先了解你的语言是什么回事。 表面上看哲学越来越精细,但其实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没有人去追踪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有没有一种思维方式说,我认为人类的语言是有缺陷的,我也认可人类的思维是有缺陷的; 但我依然想去追问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古希腊有个哲学精神就是追究终极,致力研究某一个终极原因,所有其他事物都由此产生。 在最早阶段科学和哲学的区别是什么呢? 科学研究的是现象存在。 而哲学研究的是本体存在,就是存在之先是什么。 那我们当然认为存在就是眼见为实的这个世界。 古希腊人和释迦牟尼有一个共同的奇怪的想法,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假象,并不是世界的本源; 真正不变的是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那个Being,它决定了所有流变的现象。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世界背后的第一性原理的话,你不知道根儿,所以这就是本体论。 我讲到这个地方,我仿佛看到了非常绚丽的珍惜的,蓝色的理性之光在照耀着。 这个问题表面看起来跟你吃喝拉撒睡没什么关系,但却是人之为人能够用我们理性去探索最可贵的一个方向了。 如果离开了这个方向,本质上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研究方向严重地影响了后世。 有两种研究的流派。 第一派质料论,就是从事物本身去研究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第一个提出者是泰勒斯,泰勒斯没有留下文章,只留下一句话叫水是万物之源,仅仅是这句话,他被称为哲学之祖。 你觉得太奇怪了,我请问各位各位,水是万物之源,这句话对吗? 水怎么可能是万物之源呢,这句话是错的,但是这个错误一点都不重要,这个背后的那个结构无比重要。 它结构至少有两点,第一点,他用自然物质来解释世界的起源,而不把它归咎为神,这是第一次人类的理性思维开始萌芽。 第二,它有演化论的倾向,这个世界起源于水,但如果你认为它不是水,那你就换成别的就好。 所以他弟子会提出说万物起源于气,等等等等,那无所谓,各位,有的时候正确、错误都不重要,但是结构却重要。 那这一派到最后集大成者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他认为整个世界由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构成的,如果找到那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元,就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了。 这个思维方式,原子论。 张首晟教授说,哲学里如果拈一个词的话就会拈原子论,它影响了今天的实验物理。 实验物理的研究的方向就是在找这个最小粒子。 从分子找到原子,原子找到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里有中子和质子,质子继续找找到夸克,然后继续去找。 每当一个实验成功的时候,很多物理学家去领诺贝尔奖金。 就是这一派研究思路,这些物理学家在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另外一脉就更高级了,称为形式论,其中最早的最重要的那个人毕达哥拉斯。 我们年轻的时候读书,我们被告知毕达哥拉斯是个数学家,错了。 毕达哥拉斯是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是说,这个世界的那个物体根本不重要,物体之间的关系才重要; 那个关系决定这个世界是怎么生成、怎么演化的。 而所有关系里最重要的关系他说是数的关系,他称万物皆数。 跟它同样匹配的是几何,称为万物皆几何,从埃及人就研究神圣几何,因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几何。 最后集大成者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 打一个比方,柏拉图会认为说这个世界,比如拿这个房子,你说这个房子的一砖一瓦最重要; 他说根本不重要,是这个房子建设的蓝图才最重要; 你找到建设这个房子蓝图,你当然可以把这个世界建造出来; 说他认为这个世界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理念,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那个理念的模拟。 认为这个实际的世界不是真实的,而世界背后的那个理念反而是真实的。 今天理论物理的物理学圣杯叫做万物至理。 全世界最聪明的物理学家都是理论物理学家; 他们有一个梦想,我能不能拿出一个方程把世界解释得清清楚楚的,那一个方程被称为万物至理,一个终极钥匙。 这是在谁的理论指导之下呢? 柏拉图。 所以我总会说爱因斯坦是柏拉图精神的展示,爱因斯坦本质上是柏拉图哲学,在数学时代的展示。 那本体论和创新有什么关系呢? 再回到第一天我提了一个问题,假如苏格拉底来做公司CEO,他会怎么做? 这就是我想提的这个思维方式。 一个哲学家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的本体是什么? 我们能不能把它同构性地引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来。 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假装这个时刻我就是苏格拉底; 如果苏格拉底追问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不是同样的思维方式吗? 这就是一种哲学家式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本体论式的思维方式。 这是把人类理性思维里边的狭义理性思维里边,最高端、最宏大的那个思维方式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此处我所说的事情的本质,就同构于苏格拉底所说世界的本体。 所以我们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就是用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去追问,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事情的一是什么?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跟大家讲一战略的底色是一思维,这也是埃隆·马斯克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层一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直到看到它的本质,然后从本质出发去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集大成的思维模型,一战略。 一战略是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所支撑的战略,它的底色是一思维。 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事情的时候,是在已知系统里边来做事情的。 那根本不叫战略。 战略一定是跳到一个未知系统里面去才叫战略。 所以如果你那个未知系统越大,你的战略的边界就越大。 此处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个极其宏大的,面对未知系统的本体论式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来。 然后我把它提出灵魂三问。 第一问,什么是一?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问,如何击穿? 回到系统里边, 第三,怎么进化? 把系统内外连接起来,进化的背后有个隐含假设,它是活的。 什么是一,是三楼,本质认知,第一性原理,本体论,基础学科的基础道理。 如何击穿? 二楼,创新思维,理性思维,以单点破局为代表的创新模型,是How。 怎么进化? 四楼的一个神性法则,迭代反馈、迭代反馈。 什么是一,用什么单点来击穿,建立一个迭代反馈把它合二为一。 这三问里边最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问。 我强烈建议大家做事情花90%的时间去问问题,你做的那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请各位想一下,如果你是公司的CEO、创始人,你不问问题,谁来问问题呢? 请你想象一下,作为我们个人的人生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我不来问我个人的问题,谁来给我问我的问题呢? 如果你不问问题,你的一生就会忙碌地去寻找答案。 人最可悲的是你一生都在寻找答案,而到临死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一的本质是提醒你,给自己提问题。 今天我把一思维我希望我讲清楚了,它是一种提问的方式,不是回答的方式。 一思维、第一因,不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 人类有两大对立的文明,两大不同方向的文明,都很辉煌灿烂,方向略微不同。 我没有说谁好谁坏、谁对谁错,都没有,我们只说不同。 古希腊哲学可以说是一种无用之学,大号儿童的纯逻辑游戏。 欧几里得开了一个学院教人学几何。 他有一个弟子问他,欧老师,我跟你学几何有什么用,你猜怎么着? 欧老师暴怒,你居然跟我学有用的东西,你这是对我的侮辱。 在那个传统里边你是纯逻辑游戏,是在理念世界里的纯逻辑游戏。 东方传统是应用之学,我们讲叫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 老子几乎是唯一的例外,他追求终极。 而且老子的表达,甚至比柏拉图的表达还要高一个层级,他把它精简为一个字,叫做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你看先天地生什么意思? 这个世界之先,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我不能用这个世界的文字去表达它,一旦表达它就把它拉回这个世界来了; 但我又不得不表达它,我勉强给它一个符号叫做道。 这个道是世界之外、之先,你感受到那个味道了吗? 他比柏拉图的表达还漂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地人法道,道法谁呢?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法它自个儿,这不就第一性原理的表达吗,到此为止。 道是天地人的第一性原理,到此为止。 有没有第一性原理的味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Beautiful Amazing,多么简洁,Beautiful Amazing。 老子第一个提出终极假设,道,但非常可惜,哲科思维等于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它没有演绎法,没有证明系统。 所以最后这个道像隐喻,没有办法进行逻辑推演。 你比如在刚才的体系里边,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 这句话是哲学表述,有逻辑推演演化论的味道。 老子的体系里面叫上善若水,你看在打比方。 最后的最后,我想再回到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有一个神庙,神庙里有女祭司,经常回答雅典人的各种问题。 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去问那个女祭司,说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说苏格拉底。 这话去告诉苏格拉底,说祭司说你是雅典最聪明的人,为啥? 苏格拉底说可能是因为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通常把这句话当做道德自谦。 千万不要这么想,这句话背后的哲学含义是,苏格拉底的眼光从来不在已知系统,而在更大的未知世界里边; 所以永远保持一个不可知论,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追问这个状态,叫我什么都不知道。 乔布斯就特别崇拜苏格拉底。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我所有的钱,去换跟苏格拉底的一次下午茶。 英雄惜英雄,我们崇拜乔爷,乔爷崇拜苏格拉底。 然后我就做了一个思想实验,如果小乔看到老苏会在什么地方见面呢? 我看了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纪录片,有一个片段我非常喜欢,苏格拉底的思考花园。 据说,他沉迷于复杂而隐秘的思索中,严冬里,他仅穿一件破旧的斗篷,光着脚,连续站了24小时,一动不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今天其实对苏格拉底的了解非常少。 我想我做一个大胆的实验,我们想象一下小乔布斯来到苏格拉底的这个思考花园,苏格拉底会对乔布斯说什么呢? 我在这里等待,等待奇迹,等待奇迹的出现,我不停地抛出问题,等待奇迹,我的奇迹是跟着问题而看到、而想到、而发现的那些路。 问题就是种子,我丢下很多种子,有一些生根发芽,长出奇幻的植物,让我了解,让我思考,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方向。 每个人都会抛种子,这一点都不难。 重要的是要留意种子和种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种子长大之后,植物和植物之间的那个景观。 问题和种子不是单一的,当它们有一些长成了有生命力的植物; 植物和植物之间也会相互作用,呈现为一个丰富景象的花园。 在任何时候会抛出种子的人都能带来火花,都能带来探索; 抛出种子的时候不需要纠结、犹豫,因为种子就是一个思考的方向。 思考本身就有力量,不是思考的东西有力量,而是思考本身有力量。 思考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对所思考事物的理解,对所思考事物想要探究的那个动力、好奇和期待。 人之为人,最宝贵的就是这种探索的精神,有思考的灵魂才有生命力、有活力; 他们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无论在哪一个时代,这些都是有智慧的表现。 可能千年以后的今天,当你回溯几千年前的思想。 思想本身已经没有意义,但探索对思想萌发的好奇,探索思考的那些小种子会充满意义。 我知道,你来到这里,想了解我如何思考,了解我如何应用思考,去探索更大的未知本然世界; 所以我相信你今天的探索本身,就会具有不同反响的意义; 而不仅仅是你通过探索、通过学习所得到的具体答案。 这就是苏格拉底和他的思考花园,以及他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思维方式。 我相信小乔布斯听了老苏格拉底的话之后,回来拍了这个广告片; 这个片子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是苏格拉底式的探寻未知本然世界,不回答别人的问题,而提出问题的人。 世上有两种数学家,一种是解题数学家,他们去回答别人提出的难题,他们最荣耀的时刻是把别人解不了的题他解答出来。 有另外一类数学家是理论数学家,他们的荣耀时刻是提出新的理论; 新的理论没有回答任何旧的问题,却让旧的问题的存在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这些传统的背后,我想拈一个短语来代表,就是一思维。 如果你说我讲的案例很精彩,里面充满了干货、技巧、方法论,你想拿回去用,如果你是这么想的,我想至少不是我的原意。 我所讲的任何东西可能都是错的,我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给出标准答案、正确答案。 如果我给出标准答案、正确答案,实际上是我给你关了门,而不是给你开了门。 一个好的讲者,唯一的作用是开门,而不是关门。 我希望你愿意带走的是一个少年态的分享者,那个不停地追踪的那个精神、那个味道,我是希望你能够共鸣到的。 而我讲的所有的内容不值一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