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识“道”,不要再糟蹋古人智慧和国学文化了

 百花A彩虹 2023-02-14 发布于江苏

《道德经》传说了两千五百年多年。然而国人能够读懂《道德经》的寥寥无几。

大部分除了胡乱猜测只能是瞎胡解释。希望大家通过一下图片,仔细琢磨道的本质。

(不要反驳,不要叛逆,只要你能细心看完,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悟道了。)

这些“由因而果”形成的轨迹、痕迹、路线、道路(见线条)就是“道”。所以老子用“道路”之“道”标记。

而,每个“节点间”只是我们能够理解或者学习掌握的一部分“道”。

文章图片1

“由因而果形成“道”

为何人们对“道”的理解五花八门,各说各话呢?

这里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神秘主义

对“道”神秘化,以为它高不可攀,犹如云天之雾,虚无而缥缈。

其实,它的“虚”表现在对“未知之道”的不可琢磨,并非真的“虚无”。在图中表现为未探明的“因”。不知其“因”所以感觉“虚无”。

在佛学中表现为“空”。

无论道学的“无”还是佛学中的“空”都是未探明的“因”。都是“未知事物的运动变化”。

因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触不觉,所以,感觉它的“虚无”,感觉它的“空”。

2,对古人智慧的忽略

我们常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却不明白,“阴阳”本指“因果”。阴者,由于“因”的隐藏性、收敛性用“阴”表达;阳者,由于“果”的明显性、突出性用“阳”表达。

“因”中本就有“果”的内涵,“果”中同时有“因”的内涵。

所以这种“内涵”用“鱼眼”表达。(见阴阳图)

而真正的“太极”指“由因而果”到极致“果”就体现出来了,同理“因”也就体现出来了。

“太极”并非宇宙的“终极”,而是“由因到果极致运行”。或者说“由因到果,慢慢凸显出果,反之亦然”。(再看“道图”中每个节点同时出现的“因、果”)

文章图片2

“因”极而“果”,““果”极而“因”

3,对古人文字的不了解

比如,读古文却不识“无,有”分别指“未知之道”和“已知之道”。它们是“因”和“果”的体现。

最明显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中说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个方面。

“万物之始”指事物的初始状态。也即“因起而发”状态。如动物受孕,种子发芽,工程筹划的酝酿状态。它们是隐藏的,收敛的,人们尚未发现的,属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未知之道,简称“未知之道”。

同理,“万物之母”中的“母”指事物的运行状态。如复制,模印,仿制。如生育是母亲对自己基因的复制。按图纸施工,是依照图纸“模印”等。它们是明显的,清晰的,人们可以掌握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运行状态。属于“已知之道”。

而“名”指体现,展现,呈现等。如名声,名望,名字等。

翻译过来就是“未知之道体现事物的酝酿状态;已知之道体现事物的运行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是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准解读。

说的是“道的两个方面是认识世界的关键所在”

它们分别是需要探索发现的“未知之道”,和需要运用实践的“已知之道”。

它们同一个出处“道”(同出而异名),同一种称谓“道”(同谓之玄)。

4,因,果相互转换,形成“混沌”

但其“混沌”并非“混乱”,而是“因果共存”,一个“因”同时是另一个“果”。如图片中“节点”所示,红色的“因”产生红色的“果”,而红色的“果”又同时是黑色的起“因”……

所以,“因果轮回”并非“一因一果”的轮回。而是“因与果”同时存在的意思,指“因果相互转化”的意思。

“新的果”同时是“新的因”的意思,是“果与因”不分彼此,同时进行的意思。

所以老子有“有入无间”。

可见,因与果,相声相伴同出于一起。完成“混沌”状。

5,它们“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如图所示,它们的“因”无穷尽,它们的“果”也无穷尽。

如同,西北干旱,往前推“因”,“空气中缺少水分”;而同时,空气水分的缺失“果”,又是“印度洋温暖气流被阻断的因”;而同时,这又是喜马拉雅山崛起的“果”……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又是地壳运动变化造成……

无穷无尽。“迎之不见其首”。

西北的干旱,又造成很多未知的可能,戈壁滩,沙漠、黄土高原、黄河混浊,黄河决堤,灾荒不断,改朝换代……“随之不见其尾”。

可见,两张图片可以很好理解“道”的观念。

《道德经》是把自然之道称为“道”,也就是“未知之道”。

老子有语“道常无为”,说的就是“道常常指的是对未知之道的探索发现”。(请记住“无=未知之道”,“为”指作为。对“未知之道的作为”,只能是“探索发现”。)

把人们对“已知之道”运用实践,称为“德”。简称“做事”。

所以才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说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不行,懂得如何做事也好;不会做事能看懂门道也好(仁,指思想。如仁爱,指用心爱。心,指思想);看不懂能判断对错也好(义,指认死理,指判断。如,是自己人就拥护);判断对错也不会,那就剩下“假装”对道的运行理解(礼,指礼貌性的认可)”。

所以才有,“厚德载物”指“多做事自然可以积攒很多物件”

所以,我们读《道德经》是理解道的运行和变化,而不是纠结“什么是道”,更不是纠结宇宙如何形成。因为“道”就是“由因到果的一个过程”。(见图中那条线条,那就是“道”)

真正的读懂《道德经》你会明白“悟道”只不过是“琢磨事物运动变化”的各个环节的过程。

“修道”是通过实践修正对的认知。

“闻道”是听取他人对道的运行的理解。

而道为“众道”,无穷无尽,生生不息。你会明白“谷神不死”只可能是用“山谷里动植物的生生不息”比喻众道的生生不息。而不是什么“泉眼,河流,湖泊”,因为“众道”不同,还有生灭存在,并非恒定的“水”可以表达。

正如,喜马拉雅山的消失,意味西北干旱的消失。影响西北干旱的“道”也会消失。

请注意,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包括我们存在的宇宙,也不过是一个“机缘巧合”的“因果”。再产生同样的宇宙几乎不可能。

正如,“人的来世根本没有可能”一个道理。因为你的父母的“因”已经消失,不可能再诞生你生命的“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