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世界】于右任书法的气象从哪里来

 Chen195800 2023-02-14 发布于美国
图片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022年12月号

图片

——推荐 · 名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右任书法的气象从哪里来

文_孟宝跃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书法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于右任是中国20世纪极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碑帖兼容,气象宏大。这宏大气象是源于多方面的,是其气度胸襟在书法中的反映,是其在书法的学习中,在诗词的吟诵中,在文化事业的历练中,在革命熔炉的陶冶中逐步形成的。在于右任的眼中,书法只是“余事”,这不是藐视书法,而是说书法背后要有大的支撑,书法只有在厚重的文化和事业的托举下才有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于右任;书法;气象;来源;余事

图片

于右任是中国20世纪极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也是当代书法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的研究论著和论文均数量可观,这些研究对右任书法的特征、风格及其成因等都进行了剖析,大家公认于右任书法有大格局、大气象。对右任书法气象渊源的研究虽时有涉及,但没有专文论述。

“书者如也”,这句话虽是老生常谈,但尤为耐人寻味,对书法研究也有指导意义。书法研究不能仅从书法家的技法表现上去分析,而应知人论世,应从更加宏阔的角度去探究其内在的道理。研究于右任书法,既要研究他的书法作品,又不能只在书法作品中打转转,而应以大视野来探究他的成功之道。于右任曾说:“有志者应当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画皆余事耳。”[1]或许这句话能将读者带入他那广阔的世界,对其书法气象的渊源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图片

一、“诗文书画皆余事耳”

“诗文书画皆余事耳”,可见在于右任的思想里书法只是小道,是“余事”。尽管如此,从他的“余事”中还是能够看到别样的于右任。

于右任少年时就喜爱书法,锲而不舍,一生坚守,可以看出于右任做事的恒心。他在学书方法上有他独自的思考。他帖学功底深厚,又从魏碑墓志中汲取营养,取法广泛。他曾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2]14。少则得,多则惑。于右任学书寻求书法内在的道理,讲求效果,不一味地做无用的重复。他不但向字帖碑版学习,更向大自然学习。他说:“我绝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是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2]15可见他学习书法能书外求书,思想极为开阔。他写字时能将自己的性情注入作品,不拘于点画,不为古人所囿,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他在书法上寄寓着他的理想追求。他青年时即热衷于北碑书法的研究。在拜谒孙中山先生之后,他对北碑书法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认为魏碑有“尚武”精神[3]。在晚清时期,政府腐败,国力日衰,民族需要振奋精神的时候,于右任在魏碑上竟然看到了“尚武”精神,颇为耐人寻味。这可以说是在特殊时期他的内心世界在碑帖学习上的反映,他一定认为这样的字才能激励斗志,表达革命的胸怀。

人们观照书家的作品时,常常忽略书写内容,从而割裂了笔墨与内容的关联,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作品的书写内容能反映作者的内心,历史上第一流的书法作品多是书写作者自己的诗文,《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就是这样,文与字结合更能表达书家的心声。于右任很多的书法作品都是写自作诗,《民前省亲出关之作》(图1)就是其中的一幅,其内容是:“目断庭闱怆客魂,仓皇变姓出关门。不为汤武非人子,付与河山是泪痕。万里归家谗几日,三年蹈海莫深论。长途苦羡西飞鸟,日暮争投入故村。”这样的作品尤其耐人品味,诗与书相得益彰,字美文美,是二重唱,是“双艳图”,文化内蕴倍增,更能立体地反映作者的修养。于右任不仅是书家,更是诗人。

图片

图1 于右任 民前省亲出关之作   尺寸、创作年份不详

柳亚子说国民党的诗人中于右任最高明,并为《右任诗存》题诗道:“卅年家国兴亡恨,付与先生一卷诗。”[4]于右任曾作《望大陆》(图2),诗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5]3这首震撼中华民族的诗是饱经沧桑的于右任临终前写的,于右任曾用硬笔书写过这个内容。这幅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在当今政治背景下生成了新的时代意义。传统文化是不可撼动的民族根本,海水再深也割不断民族文化的血脉。从这样的作品中可以读出民族团结的必要。人们谈到两岸关系就能联系到于右任的诗书,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于右任诗书感染力之深、影响之大就此可见一斑。

图片

图2 于右任 《望大陆》手稿   尺寸、创作年份不详

诗人都是情深之人,于右任的诗书体现了他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深厚情怀。诗歌到底与书法是怎样的关系?诗歌滋养了心灵,书法又从这滋养过的心灵里生长出来而已。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徐渭、林散之、毛泽东等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哪一位的心灵没有深受诗歌的滋养呢?

提到于右任就会想起他的标准草书。他整理标准草书的目的是使文字“优良简便”,他说:“唯有这个办法,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并为子子孙孙每人每日优裕(节省)许多的时间,而增加事业的成绩。”[6]于右任的思路是符合文字的改革方向的。现在大陆实行的简化字也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高效。虽然后来文字的发展没有依照标准草书一系,但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这个想法是高明的。如果文字的改革沿着于右任的想法未必不是科学的。或许有人说草书的难度不易于掌握,实际未必如此,日本文字借用了大量的草书符号就证明了于先生的道路是可行的。本文讨论标准草书,重点不是评价于右任文字改革方向的对错,而是觉得此事还有另外的意义:于右任认为书法不仅仅是写好字,还有更大的社会作用,就是他所说的“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在他的心中书法是个大的概念,从此也可以看出于右任的见识、魄力和高度来。

图片

二、“应当以造福人类为己任”

世上既有“扶不起的阿斗”,也有少年立下“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于右任无疑是宗悫一样的人物。于右任不满两周岁时母亲去世,他父亲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于右任由伯母房氏抚养,房氏家境贫苦,然而苦难没有压倒于右任,反而使他更加坚毅。于右任在青少年时期就发愤图强,以“自奋自立,超然于高明广大之域”[5]5为座右铭,有 “吾人当自造前程”“男儿堕地志四方”[5]34的雄心,有“换太平以颈血”[7]“壮年出塞讨天狼”[5]1的壮志。

于右任从牧羊儿到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舞剑长空,叱咤风云,是时代的弄潮儿。他是革命家,他早年便有反清思想,后为清廷缉拿,亡命上海,转赴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当时领导中国潮流的团队;他是文化名流,他办报刊,寻求民族独立自由的出路;他是教育家,他担任过国文教席,筹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泽被后世;他是军事家,他曾任靖国军总司令,力阻军阀割据;他是政治家,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要职多年,支持国共和谈。他的名字与书法相联,与诗歌相联,与复旦相联,与《民立报》相联,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相联,也与祖国统一相联,名垂青史。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革命家、诗人、书法家。他对书法、诗词、社会诸方面的看法必非凡夫俗子所能及。关于于右任的字,毛主席曾致信田家英让他找出一些草书字帖,其中就包括于右任的《千字文》及《草诀歌》。可见毛主席非常认可于右任的草书,甚至把他的草书作为学习时的参考资料。毛主席张口就能说出他的诗句,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右任诗词的欣赏。关于于右任的革命事业,毛主席曾回忆,在长沙时他第一次看到的报就是《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曾刊载着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这个起义是由一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毛主席说他深为这个报道所感动,并且还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个《民立报》就是于右任主编的。毛主席对于右任的评价是很高的、全面的。

图片

图3 于右任 计利求名七言联   尺寸不详 1961

于右任一生文武兼修,视野开阔,阅尽千帆,洗尽铅华。丰富的阅历、担当的精神培养了他博大的胸襟,这种胸襟必然形之于笔墨。他曾给蒋经国写过一副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图3)从对联的内容可以看出于右任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在于右任那里,诗歌和书法是不可分割的,是用来抒发情感、表达主张,向人们敞开心扉的工具。世人尽知于右任诗书高妙,却不知其开阔的胸襟才是根本。与胸襟相比,才学只是现象而已。有广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诗不得不高,书不得不妙。“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内容他书写了一万多件(图4),无疑这个内容最符合他的心意,这正说明了“以造福人类为己任”是其人生的宏大志向。于右任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也是他体验世界方式的呈现过程,是他心性的自然流露。

图片

图4 于右任 为万世开太平   129cm×33cm 1948

于先生有文采,于是他的书法中有了文采;于先生有情怀,于是他的书法中有了情怀;于先生有精神,于是他的书法中有了精神;于先生有气度,于是他的书法中有了气度。书法诗词虽然是他的“余事”,却是他最用心的所在。他的全部精神都凝结在书法诗词之中,因此他的气度也成了书法的气度,他的人格之美也定格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图片

三、于右任书法的当下意义

纵览于右任的人生,可以看出:书法的气象不只是在书斋里养出来的,也不是单靠书法练习就能获得的,尽管这种练习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于右任以他的性格、诗文以及文教事业、革命生涯做书法的底色,书法气度自然不同。于右任把书法看作“余事”,这不是藐视书法,而是说书法背后要有大的支撑。“余事”的定位是正确的,书法只有在厚重的文化和事业的托举下才有其深远的意义。书法很有意思:你越是把它看小,你的书法气象就可能越大;越是把它看大,书法气象就可能越小。其中有辩证法的学问。康有为在谈到书法的修为路径时指出,要能够“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疾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佚出”[8]。这句话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玩味的。

于右任书法成就对当下书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前阶段各级书法组织机构引领书坛的方式多以展赛召唤,他们组织各种集训班,培训目标就是参展获奖。授课人多是历届展赛选拔出来的专家,他们在当代书坛起着标杆作用,也多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榜样。在培训班上教授的多是对比夸张、用色拼接等吸引眼球的入展技巧、制胜法宝,获得了这些技术,就能登顶摘桂、如愿以偿。要想出人头地,参赛获奖是硬道理。为了参加展赛,爱好者们游走于各类培训班上,心无旁骛。他们常常为此收视反听、背水一战。年轻人模仿力强,这些技巧一学就会,因此整个书坛出现了年轻化甚至是少年化的倾向。自古流传的“人书俱老”已成为背时的话语。这样慢慢形成的书法队伍绝不会把书法作为“余事”,以致这支队伍知识结构单薄、文化层次偏低,成了一支书写技艺大军。他们的书法与文化脱离,与一生事业脱离,与生命本真脱离,多文弱之病,少雍容大度,是温室中养出的瓜蔬,经不起风吹雨打。日复一日的训练不过使技巧再熟一些罢了,其实这种“熟”正是要警惕的东西。书法艺术不仅是书写技能的表现,而且是书法家感情的体现,是书法家一生的积淀。学习书法要跳出字帖的包围,多深入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多在社会上经历风雨。

做任何事情,若想有些成就,都要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情感、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大气象需要在生活中历练。心中有丘壑,笔底见波澜。可以说,人生不精彩,书法也不能够精彩。于右任离世已经50多年了,回顾先生的一生,似乎看得更清楚些。“工夫在诗外”,信非虚言也。

参考文献

[1]孙又文. 论于右任书法与诗文的交融[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4):92-96.

[2]于右任. 于右任论书散语[J]. 老年教育,2016(03).

[3]钟明善.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J]. 中国书法,2014(02):23-39.

[4]霍松林. 论于右任诗的创新精神[J]. 人文杂志,1984(03):119-124.

[5]许有成. 于右任传[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6]沃兴华.论于右任书法[J]. 中国书画,2007(08):33-50.

[7]杨中州. 于右任诗词的时代精神[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109-113.

[8]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46.

*本文为《书画世界》杂志独家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