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美国的中国巨星,被岳母诅咒儿子自杀!他对妻子做了最后悔的事......

 华人星光 2023-02-14 发布于陕西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事业上,
他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男人,
曾拒绝了美国哈佛,
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巨星;
生活中,
他却是一个不幸的男人,
婚姻被岳母诅咒,自己的儿子自杀,
更因此,
对妻子做了自己终生后悔的一件事。

他,就是杨宪益。


1915年,
天津日租界杨家公馆内喜得麟儿,
身为中国银行行长的杨父喜不自胜,
给孩子取名:杨宪益。
不过在出生之前,
妻子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算命先生神神秘秘说:
这梦是吉兆,亦是凶兆。
这孩子会是杨家唯一的男丁,
日后成就辉煌,但会克父伤子。
杨父是留过学的人,对此并不在意,
哪知道冥冥之中这些竟一一应验。

杨宪益出生之时,
正是杨家最显赫之日,
他从小锦衣玉食,出门车马伺候,
但就在他5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
杨家风光,再不复往日。

母亲徐燕若与三个儿女左起:杨静如(杨苡)、杨宪益、徐燕若、杨敏如

好在杨宪益天资聪颖,
叔父遂送他去英国读书,
牛津大学一年仅接收一名亚裔学生,
他只花了5个月就通过选拔考试。
在牛津,
他如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
导师一个礼拜才能看到他一次,
不好好读书,去哪儿“疯了”?
他泡在图书馆里,
将牛津藏书几乎翻了个遍。
当年他才20岁出头,
一口气把《离骚》,
按18世纪英国英雄双行体格式译出,
字字精妙气势磅礴,让人拍案叫绝,
牛津轰动,英国人大为吃惊,
这首译作,
至今仍摆在欧洲各大学图书馆书架上。

杨宪益在牛津大学

1937年,抗战的消息传到英国,
心怀热血的杨宪益组织募捐,
发起同学集会,
并被推举为牛津大学中国学会主席,
爱情,也在此刻悄然而来。
作为学生会主席,
有一位英国女子给他当秘书,
她的中文名是:戴乃迭。
戴乃迭是英国传教士之女,
是牛津历史上第一位,
获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与杨宪益结识后,
戴乃迭顿时被他的才情所吸引。
而她的美丽爽朗,质朴纯真,
也让杨宪益为之着迷。
初恋最是美好,
两人在牛津大学湖畔牵手的身影,
一时羡煞多少旁人。
但是,毕竟当年异国恋还是少见,
校内,
大家伙了解他们都道是金童玉女,
校外,不知情的人们,
只觉得一个英国女人,
怎么能看上一个“东方蛮夷”,
这样的恋情不免受人指指点点。
可爱之一字,
情到深处天崩地裂难消除,
杨宪益和戴乃迭,
还是勇敢地牵起彼此的手,
一走便是一生......


1940年,杨宪益学士毕业,
拒绝了哈佛邀请,
也不关心日本的工作机会,
决定回战火纷飞的祖国。
心上人要走,戴乃迭又怎么肯留,
但那时的杨宪益,
再也不是曾经的阔少爷了,
叔父投机亏空,加上货币贬值,
天津家业耗光,仆人作鸟兽散,
一夜之间,他从挥金如土的公子哥,
沦落成一贫如洗的穷学生,
回国的路费还要借贷才能凑齐。

而戴乃迭的母亲在中国待过,
深深知道中国老百姓,
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杨宪益家道中落,
只怕难以护女儿周全,
母亲不禁怒斥女儿:
“你跟着他回到那个战乱的中国去,
你想好了你要遭多大的罪?
受多少的苦?!”
话说到最后,
母亲的痛骂已是十分残忍的诅咒: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
这场婚姻不会超过四年的,
你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
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好下场!”

可戴乃迭,
却是铁了心追随杨宪益,
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为情之一字,
纵是飞蛾扑火亦在所不惜。


回国后,
杨宪益和戴乃迭举办了婚礼,
证婚人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
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在那物资匮乏的日子里,
杨宪益总觉得亏待了戴乃迭,
她本该是在英国享受安稳生活,
被面包和牛奶的早餐,
被落在窗前的温暖阳光唤醒,
可如今呢却在战乱的恐惧中,
常常食不果腹。
面对丈夫的愧疚,
戴乃迭温柔地安慰他:
“我本来就是来爱你的,
不是来享受的。”


1949年,
他们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杨宪益的辉煌,也随之而来。
他被推荐到国立编译馆,
当时编译馆只会将外国著作译成中文,
还没有人能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译为外国文字,
中国的古典著作从来就没有走出国门,
外国人因此讥讽中国“文化低劣”。
正当翻译馆,
为找不到中译外的人选发愁时,
杨宪益的到来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他国学深厚又通晓英文,
大家便让他试着译译《资治通鉴》,
馆长梁实秋问:“你看译得出吗?”
他笑:“什么东西都可以译。”
随后,
他夜以继日译出《资治通鉴》,
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将中国典籍,
翻译成外文介绍到西方。

他的翻译还有个“秘密武器”,
便是通晓中国文学的妻子戴乃迭,
大部分翻译时间杨宪益直接口译,
戴乃迭就飞快地打字,
只要他们两人双剑合璧,
就没有什么译不出的经典。
杨宪益说:
“只要戴乃迭能读懂它们,
我就能把它们翻译成外文。”


几十年过去,
杨宪益将先秦散文、屈原作品、
《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
《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
《老残游记》全本,
《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中国小说史略》等,
一大批国文经典译为外文,
这些书籍的翻译,
让全世界,
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他是向世界介绍《离骚》的第一人,
也是把《史记》推向西方的第一人;
特别是在1951年,
夫妻两人耗尽心血,
将中国文学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以三卷本形式翻译到海外。
这是迄今为止,
全世界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
《红楼梦》全英译本!

可以说,杨宪益译遍了整个中国,
一生作品之丰,无人能望其项背!
因此他也声名鹊起,
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领域巨星。

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

然而,功成名就的辉煌,
平静的翻译生活,
在1968年4月的一个夜晚被打碎了。

那天,杨宪益和戴乃迭,
连逮捕原因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情况下,
被直接被抓走,
稀里糊涂的,竟就这样被关了四年。
在不断的折磨下,
他有了轻微的精神分裂症,
出现幻听,
总是感觉有人和自己说话,
命令自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而他的妻子戴乃迭,
经常被勒令打扫厕所,
在那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
戴乃迭却将马桶刷的纤尘不染,
人们都说:
“《中国文学》编辑部的厕所,
被戴乃迭,
打扫成全外文局最清洁的厕所。”

而最令他们牵肠挂肚的,
莫过于家里的三个孩子,
有人给他们说,孩子们被照顾的很好,
可是等他们出狱才知道,
自己的3个孩子,
四年来没有一分钱生活来源,
一直被丢在农村流落.......
更让他们受到沉痛打击的是,
唯一的儿子杨烨,
因为不堪折辱,
逐渐神经分裂,用汽油点火自焚,
从此与父母天人永隔……
儿子不会有好下场,
当年岳母的气话“诅咒”,真的应验了!


戴乃迭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崩塌了。
她整日不停地酗酒,
甚至快要认不出自己的爱人,
时不时痛苦地在屋里打转问:
“我的儿子呢?我的儿子呢?”
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
不得不靠酒精麻木所有的苦楚;
一个承载着同样痛苦的父亲,
为了能让酗酒的爱妻清醒一些,
他无奈之下, 打了她一记耳光。
杨宪益噙着泪花说: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打乃迭,
我不想让她再喝酒.......
那是我一生对她做的最后悔的事情。”
这位老人,
他不后悔回到战乱的祖国,
受颠沛流离之苦,
不后悔当年拒绝哈佛,
错过改变一家人命运的机会,
他一生中所有的悔恨,
只在于他打了爱人这一记耳光......

步入晚年,
戴乃迭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
他仔仔细细照顾了她20年,
一口饭一口饭地喂。
她一直都不会做家务,
结婚几十年里,
做饭洗衣都是杨宪益在做。
这一对患难夫妻,
书写了这世上最美好忠贞热烈的爱情:
她为他不顾一切来到异国,
受尽磨难和苦楚;
他为她衣带渐宽终不悔,
倾尽这一生情,
带给她最好最深厚的爱。

可他终究没能留住她,
1999年她先他而去,
杨宪益痛苦万分,
作了一首诗悼念亡妻: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爱妻去世后,杨老再没翻译过东西,
他一个人住在后海小金丝胡同里,
这处居所曾有个富贵名:“百万庄”,
但对杨老而言,富贵早如过眼云烟。
画家赵蘅说:
“老人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正,
被他本人轻描淡写到惊人地步,
他一生做出的巨大贡献,
也被他说得同样轻描淡写,
让我们这些听者都感到汗颜。”
他不再参与任何朋友聚会,
因为乃迭不在的场合,他不想出现。

在孤寂的房间,
他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一坐就是一下午,抽最便宜的烟卷,
凝望着窗外的天空,仿佛在回味什么,
每天看着阳光起起落落,
他的一切欢喜,甚至生命,
好像都随着她而去.......

她离开的第十年,
一代传奇,翻译大家,
杨老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他把精心收藏的珍贵明清字画,
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故宫,
尽管他曾被伤的很深,
但他的心里,永远爱着这个国度,
他说,这也是乃迭爱着的国家.......


杨宪益,
被称为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当年万般惊涛骇浪,
学子弃荣华富贵归国,
以等身译作送中国文化出国门,
全了一颗碧血丹心。

他也是这世间最深情的痴情郎,
当年银汉迢遥,他执了她的手,
便是一生的海誓山盟,
无论多少苦难,
都分不开他们这一世的爱和缱绻。
择一事,终一生。
遇一人,共白首。
2023年2月14日,今天情人节,
时光虽滚滚逝去,
却留下这奇绝才华与痴情深爱永恒!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