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叶公子高将使于齐 原文: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cuàn]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白话:叶公子高(楚庄王的玄孙,名诸梁,字子高)将要出使齐国,请教孔子说:“楚王交付我的使命非常重大(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相互请求,都是急难之事,如借兵、借钱、借粮),齐国对待使者,总是表面殷勤尊敬内在推诿,就是普通人都难以说服,何况诸侯呢!我很害怕,老师您曾经告诉我'任何事不论大小,很少有符合道且完美的结果’,事情如果办不成,必然有人伦之道的刑罚,事情如果办成,必然有喜忧阴阳的祸患,无论成败而没有后患的,唯有至德的人能达到。我日常粗茶淡饭不求美味佳肴,做饭家务都是自己做,今早接到授命晚上就想着吃冰,因我内心焦灼忧愁,我还没有处理事情就有了阴阳之患!如果事情办不成,肯定会被楚王惩处,这两种祸患,我作为臣子难以承担,先生可以指点我吗!” 孔子说:“天下有两点要戒律,第一是天命,第二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天命,没有办法从心中解除;臣子从君做事,这是义,没有国家无君王的,天地之间你无法逃避,这就是必须恪守的戒律,所以你事奉父母,不论什么境遇都尽力安顿,就是孝的体现;你侍奉君王,不论什么事情都奉命行事,这就是忠臣。你做事要安心明智,就不会受哀乐困扰,明明知道没有好的结果,也毅然去做,这是达到德的境界,身为人臣、子女,本来就是不由己,做任何事都不计较生命,那还有贪生怕死呢!这样你可以去做事了!” 体会:叶公子高的使命存在极大后患,引发他的焦虑和无助;他说人生世事三个状态“一是无论大小之事难有合道又完美;二是事不成有人道之患,事成有阴阳之患;三是无患唯有德者”;叶公子高分析后果,“朝受命而夕饮冰”,惶惶恐恐而不知如何,思虑过重自我煎熬。人事常用成败定是非,而德者是顺势而为,不论成败,常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古语云“尽人事听天命”,人对成事以人的标准定,显然存在不合道,合道成事方为“无患唯有德者”;事情思考分析是常情常理,怕失败而畏惧去担当作为,这是思想的结。 按易经任何事有“吉凶悔吝”的四个结果;万事有因果,因果是天地自然法则,面对结果,不是选择始端;历史中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孔子对叶公子高先指出“知天命,懂大义”。人的生命不可选择,家庭是天注定,家必然在国土上,有国必有君王,君王必有臣子。对此,应该具有“忠孝节义”的道德精神,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这种大公无私的舍己为人,不仅是精神,更是文化在中国“道家、儒家”中都共通存在,也是千百年在中华大地中源源不绝的演绎。 孔子后面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面对人生的无奈,又是积极应对的坦然;身为“臣和子”,贪生怕死是悖离“天命大义”。切实做到“生死无惧”,必然智勇双全,看待生死是复杂的论述,但本段是否定贪生怕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