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德充符》笔记之四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5.4鲁哀公问于仲尼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tái]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fàn]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shà]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xì],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卫国有个面貌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和他交往,思慕着不愿离开,女人见了他,请求父母说:'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他的妾’,这样的女人数十之多还在增加,没有听他倡导什么,同常人只是应和往来而已,他没有君权去救济人民生死,没有财富利禄可以免除人民饥饿,他的丑陋却惊骇天下,与人应和而不倡导,知识没有超出人世范围,然而男女都愿跟随他前后,这是他异乎常人之处。我因此召见他观察,果然容貌丑陋惊骇天下,与我相处,不到一月,我感觉到他非比常人,不到一年,我就非常信任他,国内没有合适的宰相,我把国事委托与他,他不动声色的回应,漫不经心的没有推辞,我感到惭愧,终于可以委托他国事,没过几天,他离我而去,我心情忧闷怅然若失,好像国中没有了快乐,这是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回答:“我曾经去楚国,遇到小猪仔吃奶时母猪死了,过了一会小猪惊慌失措,全都弃散而逃,因为小猪发现和以前不一样,不像同类了,它们所爱的母亲,不是爱她的形体,而是爱支配形体的精神主宰,打仗战败死亡的人,丧葬时不给装饰品(不予厚葬),被砍脚的人,不需要喜爱鞋子,因为失去了主体。侍奉天子的女子,不剪指甲,不穿耳孔(形全),已经嫁娶过的女子,不能再婚,形体完整都要如此,何况全德的人呢?而今哀骀它不发表言说就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就受人青睐,使他人亲授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必然是有才全德不外显的人。”哀公接着问:“什么是才全?”孔子回答:“死生、得失、穷达、贫富、好与坏、毁誉、饥渴、寒暑,都是事物自然变化,都随命而行。日夜交替摆在面前,却无法知道它的起始,所以不足以乱了中和之道,不至于侵扰心灵之宅,使心灵平和通达不失愉悦,日夜之中没有改变,这是按照适时顺应无心之心,就是才全。”哀公接着问:“什么是德不形呢?”孔子说:“水平,就是水停止流动的极致状态,可以学习此方法,内心保持水平一样的状态而外在不激荡,有德,就是成于事合于万物的修持立行,德不着于外形,万物不离所德。”哀公在某一天告诉闵子骞说:“刚开始,我以面南靠北的圣人之姿君临天下,为人民执掌纲纪忧患其生老病死,我自以为完善通达了,现在我听到至人的言论,我并还相差甚远,轻率的用自己的生命而给国家带来危亡,我与孔子并不是君臣啊,而是以德相交的友人!”

体会:庄子在本段描写了惊骇天下奇丑无比的哀骀它,而此人是有德之人,虽然无君权、利禄、容貌、言论、知识,外在平庸丑陋,却众望所归,鲁哀公见到后,以国事相授,而这些功名利禄、财货都不为所动,因为他是有德者;

德者得也,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有德之人,是得道至人,哀骀它就是德者,有道之人。

鲁哀公不明其理,问询孔子。孔子从“才全、德不形”进行了回答。从“小猪失去猪妈妈”的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常人多注重形全,而疏忽了内在“德充符”,而哀骀它是德充至人。

面对“死生、得失、穷达、贫富、好与坏、毁誉、饥渴、寒暑”随命而行。常人心念凿凿,心灵起伏跌宕,与天地万物难以相合,受外物刺激,形成心理作用,作用后再产生“喜怒哀乐忧伤恐”,这种常态,人难以有才全,顺应天地变化的本心也就积垢难清。而哀骀它不为所动,都是顺天承命。

德不形,德无形之形,天地万物有德才有形,应日月交替,顺四时流变,随万物浮沉,同天地精神;文中比喻“水平”,保持稳定不偏不倚,让心平和,与天地相向而行;这种境界无忧无虑,无苦无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天地无好坏,人世有善恶,任何喜怒哀乐是人心爱恶区别。

结和本段,有两点旁意。其一、文中有女子婚嫁的道德规范,不二婚是传统的诟病,古时要守贞节最终立牌坊,这是违背人性的一种价值观,现代已破除。

其二、哀骀它外貌丑陋而内德完满,与之交往,身心顺应时境,令人如明镜鉴身,无有他异,有德人神交浑然一体,人我两忘,这种人格魅力吸引众人追随。人与人的友谊,交往中心心相惜令人喜悦,而久处不厌的交往很难得,交友交心,交心即是心意相通,互感互通的默契;然而知音难觅,从自身德充上做,也是获得友人的最佳渠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