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无为名尸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白话:不要为了名声困住自己,不要心怀谋略城府,不要勉强从事,不要自恃智力知识高,要体悟无穷无尽的生命,畅游于无我,尽享自然赋予的天性生命,没有丝毫得到失去,自在空明而已!至人(得道的人)用心就如镜子,任外物来去不送迎,映照而不留藏,所以能照见万物而不劳神费心。 南海的帝王名为儵,北海帝王名为忽,中央的帝王名为浑沌,儵和忽时常相约到浑沌的地方聚会,浑沌招待非常友善,儵和忽想要回报混沌的善待,说:“人都有七窍(眼耳鼻口)用来看、听、吃、呼吸,他却没有,我们试着给他打开。”每天打开一窍,七天后浑沌死了。 体会:四个无为,“名声、智谋、行事、知见”,无为不是不为,该做的有为,不该做的不为,该做和不该做就是顺应自然本然,人知其理,难得其道,生命有无尽可能,任由自我尽享,而往往将无为变成有为,造成内心的纷扰起伏,是非成败转头空,而身处是非成败面前多为、强为难以无为;至人用心如镜,对人生所有境遇,就像镜子来去随意,不留痕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南海是显明之地,北海是幽暗之域,中央就是无南北的浑沌之地,儵和忽合起来就是“疏忽大意”,分不清中间坐标,浑沌更是稀里糊涂的感觉,没有七窍就没有七情六欲,儵和忽好意报答给浑沌开七窍,反因窍开欲生而死了。 浑沌之死,警示人保持浑沌之初,浸染后的身心是走向自毁,起初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需要有所识所知所为,拂去心镜的灰尘,返回明镜状态,最终迈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应帝王至此完结。人生必然游行与世间,而庄子从开篇指出人类的发展,同道德经第十八章有相合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一层层的关系,可以看到每况愈下的感觉,历史演化的结果效果都有充分的说明,应帝王如何应对,需要如何做,圣人帝王是庄子确定的唯一。 文章主体是季咸看相,而这种神巫并不能顺应人的本性,以神巫之术在世间,最终被壶子以“未始出吾宗”而驱离,列子经过这一过程,开始醒悟,从直面生活、不分贵贱、无有彼此、去除繁华、返朴归真,不被外纷扰而独立自守,达到应帝王而尽享其生。 后续用四个无为告诫,并用明镜的例子形象比喻人心,最后浑沌之死警告提示,保持浑沌本性,顺应自然尽享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