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秋水》笔记之七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7. 公孙龙问于魏牟

原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kǎn]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ě]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hán]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qūn]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liáo],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jù]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c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shì]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qù]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白话:公孙龙问魏牟说:“我自小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将事物共性和区分相合,分析事物的坚硬和白色,不对的辩为对,可以的辩为不可以;对峙百家的学识,驳倒众人的辩论,我自认为已经通达。今天知道了庄子的言论,茫然且惊异。不知道辨识不如他,还是智力不及他?现在我没有办法张开嘴,请问原因。”公子牟依靠桌子长叹一息,仰天而笑的说:“你没有听说坎井底的青蛙吗?他对东海的大鳖说:'我高心!我就跳到水井的栏杆上,休息时就回到井里靠着破砖。跳入水中水就支撑着四肢,托起我的脸颊,踩到泥中泥就没过我的脚,回望井中虫子、螃蟹、蝌蚪,都不能像我这样。而且能够占有一坑的水,盘踞一口坎井的快乐,这也是极致了。你何不进来参观呢?’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踩入井里,右膝就绊住了。于是退后几步,告诉青蛙大海的情景,说:'千里之远,不足以说明海之大,千仞之高,不足以说明海之深。大禹的时期,十年有九年水灾,海水没有增加;商汤的时期,八年有七年旱灾,海水没有减少,不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不会因海水多少而增减。这就是东海广大的快乐!’坎井的青蛙听后,露出惊异的表情,尴尬的不知所措。

再者,你知不知道是非究竟,却要看明白庄子的言论,这就像蚊子背大山,马蚿(无脊椎动物,多足纲)渡河一样,必然不会成功。你知不知道极妙的言论,却自鸣得意与一时口舌之快,这不就像坎井的青蛙吗?并且庄子言论俯可到黄泉之下、仰可到苍天之上,没有南和北,四面八方畅通无碍,深不可测,没有东和西,开始与玄妙幽冥中,回归到万物通化,你只知道琐碎的观察,求知在辨识中,这是用竹管看天、用锥子量地,不是太狭小了吗?你回去吧,你没有听说寿陵少年去邯郸学步的故事吗?他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步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走路步法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现在你不走开,就会忘记原有的本事,失去已有的专长。”公孙龙听后张口结舌,不在说话,匆忙走开了。

体会:公孙龙言及自己所知所学很广博,然而对庄子言论不可知不可解。知识可以学习、可以分辨事物,然而道不可言,庄子言大道,是万物究竟和根本,不属于知识。所以魏牟很直接的说出,公孙龙无法学习大道,因为他知识越多离道越远,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学问要博学广知,学道要损之又损直到无为。

庄子大道的境界常人不可企及,如果学习不当,反受其乱。同于邯郸学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