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宇泰定者 原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备物将以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间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cǎn]]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白话:心泰然静定,发出本性慧光(天性,天生自有的真性,非知识),发出本性慧光,人可见到人的本真,万物自有本性也显出。有人实修体证的,至今保持恒常。有恒常之心的人,众人依附他,天地自然也助缘他。人们依附他,称作天地的臣民;天地自然助缘,称作天地之子。 学习的人,学习他没有学习的知识;实践的人,实践他没有实践过的事;辩论的人,辩论他认识不清的理。知道止步在自己所不可掌握的知上,这是极致了。如果有不甘心的人,天地自会让他失败。自备物性顺应成形(万物自化),收藏思虑滋养心性,敬重内心通达外物,如果做到还有万般苦难,都是天意(天时,自然之理),不是人因了,但不至于扰乱心智,不必要放在心上,心性自有持守,可不知道持守什么,但不可以执着持守。不诚意而起心动念,每种发念就存在不当;事物入心不愿舍弃,每次更迭都会痛失;做不善的事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得而诛之;做不善的事在隐秘的暗地,鬼神知道也会惩罚。做人光明磊落,对鬼也问心无愧,有德之后才能独行不惧。安守其道的人,所作所为不需有名,攀援外物的人(非分之求),志向追财求利。行为不求名的人,必然如光明普照,志向追财求利,就是奸商而已。外人看他危险,自己确认为安然无恙。通万物根本,万物自然归依;与万物不通,自身不能相容(如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不能相容的人难以亲近,无法亲近人性也到了尽头。兵刃锋利不及人的心志,就连莫邪宝剑都比不上;贼盗没有胜过阴阳两气的,天地之间万物无处可逃,不是阴阳贼害,是心志作用使然啊! 体会:本段讲心性本真,静定中心为何物,心为何景。宇宙本为世间空间,而世间空间是人假定的物理量, 修道、学佛都讲静心入定,儒家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学也同样静修。实际从做法都一样,所言各有不同,然而境界产生的生理、心里作用只有自己修证,譬如急速跑步后产生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种表述没有经验,只能是想象了。所以没有静定的修习,理解这类语言容易偏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在讲实修实证,道家用的语言,甚至是专用术语,有些是提炼后的形容表述,那更加难以理解了。 宋诗人夏元鼎的《水调歌头·耳目身之宝》:耳目身之宝,固塞勿飞扬。存无守有,中间无念以为常。把定玄关一窍,视听尽收归里,坎兑互堤防。寤寐神依抱,形气两相忘。圆陀陀,光烁烁,貌堂堂。分明真我,罔象里全彰。此即非空非色,自是本来面目,阴鼎炼元阳。出世真如佛,余二莫思量。 片尾“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阴符经》“心生与物,死于物”,心因外物生意识,意识形成欲望,终死于物欲;道德经: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被外物侵扰,心不乱,就不受外物贼害;佛家:三界惟心,万法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