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杂篇)《天下》笔记之七(完)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7.惠施多方

原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chuǎn]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nì],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yǐnɡ]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ruì]。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yòu]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dǐ]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yù遇]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白话:惠施广学多才,他的著述有五车,他的学说混杂不纯,言辞多辩不当。遍历万物的表述,说:“至大到无外,叫做大一,至小无内叫做小一。没有厚,不能积累,可以扩大到千里。天和地同样齐平,山和泽同样齐平。太阳正中就开始偏斜,万物出生就走向死亡。大同和小同的差异,这叫做小同异;万物相同又相异,这叫做大同异,南方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却说昨天已到,连环可以解开。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国北方也在越国南方。博爱万物,因为天地是一体。”惠施自认这是最高明的见底,就告诉天下好辩的人,天下好辩的人都喜欢辩论。鸡蛋有毛;鸡有三只爪;郢都包含天下;狗可以是羊;马是卵生;蛤蟆有尾巴;火不是热的;山有口;车轮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所指之物不是所指,即使所指也是无穷尽;乌龟比蛇长;矩尺画的不是方,圆规画的不是圆;凿出的孔无法围住榫头;飞鸟的影子未曾移动。急飞的箭头,却有不动也不停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和骊牛是三个;白狗是黑的;孤驹不是来自母马;一尺长的木杖,每天截断一半,万世都截不完。好辩的人用这些和惠施应变对答,一辈子都不能完。桓团、公孙龙都是这类善辩的人。惑乱人心,改变人意,能够胜过别人的口辩,不能令人心服,善辩人的局限。惠施每天以此和人辩论,特意和天下善辩的人形成一些怪论,上面就是他们所辩。然而惠施的口才,自认为最厉害,说:“天地有什么伟大!”惠施志向雄辩却没有道术。南方有个奇人名叫黄缭,问天地为什么不坠落也不下陷,风雨雷电如何形成。惠施不加推辞就回应,没有考虑就应对,遍说万物产生的根由。说的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嫌说的不够,加上一些怪论,把违反常人的事说成真的,希望胜过别人获得名声,所以与众不和。忽视德性修养,强烈的物欲需求,他走了歪路。从天地之道来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虻的徒劳,对万物有何用!作为一技还可以,如果重视大道,可以很近了!惠施不能以此自我安顿,散乱精神在万物中不知厌烦,终究得个善辩的名声。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却无所得,追逐万物不知回头,这是用声响来回避声音,身体和影子竞走,可悲啊!

体会:惠施以辩为乐、为名,终不知回归,向外驰心外求,远离大道。

这是全书结尾,从历史的纷乱中可以看到名家的作用,也看到道家对此的惋惜。

辩论本是语言和思维的游戏,借助外物进行分别,而最终胜利得到善辩的名声而已。庄子齐物论已经把辨者说清,何辩之有?

庄子内七篇通讲本心本性,言说有对立矛盾,不离本心,六祖坛经,“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去何处?去外则无处可去,去内心也无处可觅,混沌之地,六根无处,问道、体道,究竟言语不可言,言思无处思。

从现代哲学理解,辩证思维是大脑中的一个思维方式,齐物论可谓辩论的真谛,辩无可辩,天地万物都为一;而终了有个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