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独秀逝世几十年后,中央领导人收到后人来信,直接下达保护命令

 CH加减乘除 2023-02-14 发布于广东

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收到了一封信件,打开看完,信中出现了一个许久未听到的名字:陈独秀。

原来,这封信是陈独秀的后人寄来的,他们在信中提到,希望可以为先辈修墓。

一时间,当初那个豪情万丈、为解放人民思想四处奔走的伟大人物形象突然出现在邓小平的脑海里,因为他也曾受到新青年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如今,为当初的领路人重新修墓,自然是应该的。

于是,邓小平在看完信后,当即下令,对陈独秀后人修墓的事情加以关照,并亲自批示当地有关部门:

“对陈独秀墓可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请安徽省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重修,并望报中央。”

一句话,便为陈独秀后人修墓奠定了基调,就这样,修墓事宜得以顺利进行。

引领革命风潮的一面旗帜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在安徽安庆怀宁县,自幼丧父的他,从小便跟随祖父学习四书五经,成长在这一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他,还曾考取了秀才,准备在清政府中当官。

然而,陈独秀曾亲眼目睹过旧社会太多的不公和残酷,见到过外来侵略者滥杀国人,官吏对参加革命的百姓施以酷刑,种种事情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也让他逐渐萌生了反抗不公的命运、救亡图存的革命思想。

1901年,因宣传反清活动受到清政府通缉,陈独秀被迫逃亡日本,并在东京留学,1904年到1914年,十年时间里,陈独秀活跃于宣传革命思想的行列中,逐渐成为了一位有声望的革命前驱者,这段时期的经历也为陈独秀在日后的革命活动中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意识到解放国民思想重要性的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这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陈独秀入职北大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转移至北京,陈独秀在北京的住所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而北京大学也成为了当时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启迪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

随着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让陈独秀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俄国十月革命:

“二十世纪俄罗斯之共和,前途远大,其影响于人类之幸福与文明,将在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之上,未可以政象薄之。”

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进入中国,被更多先进知识分子了解,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19年5月4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应运而生,由各个阶层广泛参与,在北京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迅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热情。陈独秀便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在他的领导下展开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中国共产党在这天正式成立,尽管当时陈独秀没有出席,但他的诸多意见均被采纳,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从中共一大到五大,陈独秀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陈独秀上承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下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代革命青年,他的伟大功绩有目共睹。不过,由于历史原因,相比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唤醒民众思想,大义凛然走上绞架的革命先驱李大钊,陈独秀的形象经历了剧烈的变迁。

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19世纪的中国社会,有着极为复杂的各个阶级和阶层,而陈独秀远远缺乏和这些复杂阶级打交道的经验,对于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种战略和权术,陈独秀也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同时,在需要人身依附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方面,他又不够重视,更致命的一点是,他忽略了农民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地位。种种因素影响下,陈独秀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后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导致了革命失败,共产党人和先进革命青年遭到国民党杀害,使得共产党损失惨重。此后,他一边继续公开发表文笔犀利的檄文,声讨国民党反动统治,一边反省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尽管他认为自己负有责任,但同时他也认为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因此,他拒绝前往苏联参加中共六大。

1929年,陈独秀对革命形势做出过于悲观的估计,并反对党确立的武装斗争,还提出了一系列错误的主张,除了在思想和方针政策方面提出反对外,陈独秀犯的一个更致命的错误是,他开始在共产党内部组建“小团体”,即“左派反对派”,这一行为严重触及了党的底线,是不能容忍的错误。因此,11月15日,陈独秀被开除出党,最终成为了一个无党派人士。

在革命后期,陈独秀犯下一些错误,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但同样,陈独秀的风骨却始终未曾有过弯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陷入了空前的危难中,陈独秀反蒋抗日,对外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坚决抗日的决心。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这也是他第五次入狱,在狱中,他丝毫不改自己反蒋抗日的主张,挥笔写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话语,令人钦佩。

1937年,随着全国抗日战争拉开序幕,陈独秀也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开始在公开场合大量发表抗日文章和演说,面对国民党的金钱和名利诱惑,他断然拒绝,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但他始终关注着国家时局的发展,尽己所能为抗日救亡做贡献,在社会上赢得了尊重和声望。

1938年,陈独秀一家颠沛流离,到了四川江津,并在当地乡绅邓燮康的介绍下定居在江津鹤山坪的石墙院内,在江津生活的时期,陈独秀一家受到了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二人的深切关照。

1942年5月25日,已经病重的陈独秀难得有了清醒的时间,他交代儿子陈松年和妻子潘兰珍,希望可以落叶归根,将自己的棺木带回家乡去。此外,他更是叮嘱妻子,今后可以再嫁,但生活上一定要自立,不能借自己的名声获取利益。说完,陈独秀便又沉沉地昏了过去。

27日,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永远闭上了眼睛,陈松年开始料理父亲的身后事,然而,这时家中早已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为父亲置办好的棺木,幸而与父亲生前有交道的开明绅士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二人和朋友,为其置办了衣衾棺木,安葬在了康庄。当时战火纷飞,陈松年跪在父亲墓前,向其承诺等时机一到,一定会带他回家。

1947年2月,时局变化,陈松年决定完成父亲生前遗愿,将他和祖母的棺木一同带回家乡。他雇了一只浙江帮船,带着装有祖母和父亲的两具灵柩回到了家乡安徽,葬在了安庆北门叶家冲。

由于江津的墓碑不方便运输,陈松年又重新为父亲立了一块碑,碑上并没有写“陈独秀”,而是用了陈独秀当初参加科考时的“陈乾生”这一名字。这是因为当时在办理陈独秀的后事时,国民党曾下过密令要严密监视,就连帮忙办理丧事的邓氏后来也遭到国民党的纠缠,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松年便在墓碑上刻了“陈乾生”,因此,在迁葬至安庆后,沿用了这一名字。

1953年,毛主席在视察安庆时,想到了陈独秀先生,对他在革命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进行了肯定,并交代当地政府对陈独秀后人给予照顾,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陈松年一家的生活才逐渐有了好转,陈家的孩子得以继续读书,还考上了大学。

1978年开始,每年清明节,陈松年都坚持带着孩子们去为陈独秀扫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于陈独秀的研究工作出现松动迹象,陈独秀墓也逐渐受到关注。

1979年,安徽相关部门专门给陈独秀家属拨款,帮助他们修缮陈独秀墓。并立了新的墓碑,以陈独秀孩子们的名义,上面写着“陈公仲甫字独秀 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几个大字。

后来,邓小平收到陈独秀后人寄来的信件,下达拨款重建的命令,根据中央指示,安徽省立即对陈独秀墓进行修缮,1982年,陈独秀墓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立的墓碑下面刻着“陈独秀之墓”五个字。

陈独秀一家满门忠烈,其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先后英勇赴义,为国捐躯,陈独秀逝世已经80年了,今天,当我们再次听到陈独秀三个字时,仍然能感受到革命年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澎湃,他在风云激荡、波谲云诡的年代中,让一代革命青年觉醒,至今仍然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