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RECOMMEND 作者:庄子及其后生 推荐语:洸洋自恣以适己 01 写在前面 了解了庄子的生平,下面就可以进入正式的文本探讨了吧?非也,首先,我们要问一个很“二”的问题,《庄子》究竟是谁写的?这似乎是一句废话,《庄子》不就是庄子写的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说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 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文本其实早已被后人“篡改”得面目全非,在《汉书 艺文志》注录庄子原有52篇,而现在的庄子只有33篇,散失了19篇,更不用说《史记》中记载庄子书十万余字,而现在的传世本只有不到七万字。 现在流传的通行本其实是由晋代郭象重新整理,非是原貌,而其余的注释本,像向秀本等等在唐代就已经遗失,现在的郭象本可以说是庄子文本的唯一“官方代言人”,至于庄子,怕是有苦也难以言说,于是有禅师调侃道:非是郭象注庄子,而是庄子注郭象。 那么问题来的,究竟哪些篇章是庄子本人所做哪些又不是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持有4种不同的观点。 · 一为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肯定内篇为庄子所作,自王夫之以来多数学者就持此观点,以其《庄子解 外篇》为例:内篇虽参差旁引,而意皆连属;外篇则踳驳而不续。内篇虽洋溢无方,而指归则约;外篇则言穷意尽,徒为繁说而神理不挚。 · 二认为庄子内篇晚于外杂篇,外杂篇是庄子所做,此说为任继愈先生为代表,他注意到在史记当中《庄子》所引篇章都来自外杂篇,由此认为更接近庄子那个时代的司马迁,所掌握的文本信息来看认为外杂篇为庄子本人所做。 · 三认为庄子内篇与外杂篇已被近人郭象搞乱研究,庄子思想应该以《逍遥游》《齐物论》这两篇为依据,打破内外杂的界限来选择有关材料,此说以冯友兰先生和王叔岷先生为代表,但其没有指明哪些文章是与《逍遥游》《齐物论》相一致的。 · 四是认为庄子一书基本上就是庄周的著作,对庄子内篇和外杂篇不需要加以区分,这个的代表人物就是注解庄子的郭象本人,在删去他所认为非庄子本人的作品后,余者皆为庄子所做。 我个人会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方法即内篇为庄子所做,外杂篇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出自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其中,刘笑敢先生仔细翻阅了《庄子》文本后发现,在外杂篇中“道德”出现过16次,“性命”12次,“精神”8次,共计36次,然而内篇一例都没有。 0:36,二者的差别很难归之于偶然,同时36例复合词分别与十三篇中出现,其中外篇九篇,杂篇四篇,分布相对均匀,也很能够归置于个别作者的写作习惯。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在汉语词汇中首先出现的是单纯词,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复合词才逐渐出现。 打个比方,说荣华富贵这四个字。古代最早的百科词典《尔雅》,上面写草谓之荣,树谓之华,也就是说,草长得很茂盛叫荣,树长得很茂盛叫华,中国古人讲富而不贵,所以荣华富贵每个词都是一个含义。 再比如贫穷二字,贫是指一个人财富的缺失,自己的生活处于一种物质上很困顿的状态,但穷不是,穷是指一个人郁郁而不得志,一个人可以很富有,但仍然很穷。 在公认的战国中期以前的著作如左传,论语,孟子,老子,墨子都没有“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在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三部曲中,这三个字词的就比较多了,这也说明了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词,使用有年代先后的意义。 苏东坡在庄子祠堂记中也明确表达,《盗跖》《让王》《说剑》《渔夫》(皆出于外杂篇)四篇恐非庄子所做( 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 除此之外,对概念的使用思想的源流,完成的整体度,文章的体例,特殊词汇的用法很多方面,对庄子内篇和外杂篇进行比勘考察,无不证明在外篇和内篇之间只有内篇才可能在总体上为庄子所做 而外杂篇中虽有可能是庄子的残言断语,但从整体来看则不是庄子的作品,我们研究庄子思想应该以内篇作为基本材料,之后也会围绕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对《庄子》文本进行深入探讨。 想要理解庄子浩如烟海的思想,就不得不对其学说的重要概念加以阐述,下一篇,开始正式的庄子哲学探讨,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哲学概念:“道”。 部分参考资料: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演变》 杨立华《杨立华讲庄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王东岳《中西哲学启蒙课》 ![]() |
|
来自: 新用户5477KoT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