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奇方妙法| 湿疹 带状疱疹 荨麻疹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14 发布于内蒙古

《名中医治疗难治性外科病奇方妙法》

湿疹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疹皮炎的病名,一般根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水极多者,称“浸湿疮”;               

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

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

于乳头者,称“乳头风”;

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            

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透风”;

发于头面部、头发,皮肤多脂发亮,头发油腻,头皮屑较多,称“白屑风”;

发于面部皮肤上,出现鲜红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有不同程度瘙痒者,称之为“面游风”;                  

因接触生漆或闻到其气味而发病者,称之为“漆疮”;

因敷贴膏药或橡皮膏而发病者,称之为“膏药风”;

因接触马桶而发病者,称之为“马桶癣”;               

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敛疮”。

尽管病名各异,但总属于“疮、癣、疥”的范畴。

中医认为,湿疹、皮炎的发病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虫、毒等阻于肌肤而发。

1.湿热蕴结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停久化热,湿热内伤,复感风湿热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而发。

2.毒邪蕴结 禀赋不耐,肌肤腠理不密,接触漆毒、药毒,辛热之毒动风,风火而生或辛热之毒与内蕴之湿热搏结而发。

3.胎火湿热 怀孕时母多食辛辣炙!鱼腥海味或情志内伤,肝火内动,遗热于小儿或生后喂乳不当,饮食不节,脾胃薄弱,过食肥甘,湿热内生。

4.风热血燥 素有血热或阴血不足,而生内风,加之风热之邪外袭,风热燥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而发。

5.气血两虚 平素体虚或久病、大病,或冲任不调,以致阴血两虚,化燥生风,血虚风燥,肌肤甲错。

6.情志内伤 精神紧张、焦虑、忧郁等致心经郁热化火,血热偏盛,络脉壅郁而发病。             

总之,本病病位在肌肤,但常与脏腑气血阴阳密切相关,内因不外心火脾虚,外因则为风湿热毒

急性期多由风性数变,往来肌肤则瘙痒,热性炎上,熏于体表则出现红斑;

湿性重浊,聚于肌肤则有水疱、大疱、糜烂、渗出,又因湿性黏滞,故病程缠绵难愈。

慢性期则湿热久羁,耗伤阴血而肌肤失养,故表现为皮肤肥厚、干燥、鳞屑或皲裂。

图片

名家名方:

(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王静安

《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王静安运用黄连消风散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疹。    该文报道,药用:               

黄连,

大青叶,

紫草,

苦丁茶,

白鲜皮,

土茯苓,

蜈蚣5条,

全虫5条,

僵蚕,

丹皮,

赤芍,

虫壳。

10/30/10/30/15~30/15~30/10/10/9/30

方中以黄连为主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味苦,导湿热从大便去,使湿毒解,夙根去;

配以大青叶、紫草、丹皮、赤芍,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消斑,使疹去皮肤复原;

白鲜皮、土茯苓、苦丁茶、虫壳等祛风渗湿,使湿去痒止;

再配以蜈蚣、全虫、僵蚕以祛风通络解毒,使风祛疹消。

三组药物相辅相成,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效。                

 作者认为:古今皆称小儿脾素不足,苦寒伐胃,中病即止。此言病势衰减其大半而止,或谓病证十去其七为中病。

苦寒方药治病,不必尽愈而止。

而验证于临床,对于小儿顽固性湿疹,多需应用苦寒解毒泻火之品,方能取效(使用黄连、大青叶、紫草、赤芍、丹皮皆苦寒之品)。

若遵苦寒中病即止之诫,湿疹稍退而停用苦寒,往往造成余热余毒久久不能祛除,或稍时又复燃,此皆治病不彻底之故。

在苦寒之品中佐以益阴扶脾之品,也未必克伐脾、胃,此为“有病病受,无病人受”之故。因此,对苦寒药的使用应针对具体病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2金起凤

《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金起凤自拟龙蚤清渗汤治疗本病,疗效较佳。                 

该文报道,药用:                

龙胆草,

蚤休,

黄芩,

炒山栀,

丹皮,

鲜生地,

赤芍,

白鲜皮,

地肤子,

苦参,

六一散(包)。        

10/30/10/10/15/30/12/30/30/15/5

本方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佐以祛风止痒。

按语:湿疹急性期多由于湿热内感,侵及营血,壅搏肌肤而发。

临症多见皮损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出等症。故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法。

王静安方中考虑小儿顽固性湿疹,长期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乃风邪侵袭人体络脉,而非单纯客于肌表。

因此,用普通的祛风解表药效果较差,选用虫类药的蜈蚣、全虫、僵蚕,取其搜风通络之效,使深入络脉之风邪得解。

若湿盛者尚可加茵陈、苦参、连翘;风盛者可加乌梢蛇,热盛者可加银花、蒲公英等品。

金起凤方中用龙胆草、黄芩、蚤休、炒山栀、六一散清热利湿解毒;

鲜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渗湿,祛风止痒。适合于一般的湿疹。   

(二)温脾透邪法

《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中高体三运用此法治疗顽固性湿疹。             

该文报道,药用:

茯苓,

白术,

附子,

白芍,

猪苓,

泽泻,

黄芪,

桂枝,

生姜,

大枣3~6枚。

20~30/10~15/10~15/10~20/10~15/10~20/30~60/10~15/10~15/

配伍变化:初诊寒湿重者,可加干姜10~15;如肌表有郁热者,可加少量麻黄及连翘、赤小豆各10~15;服药后证减轻者,可去猪苓、泽泻。服至症状消失为止。

按语:湿性属阴,顽固性湿疹性质属于湿寒。本病系常见难医病之一,一般多从肌表皮肤论治,着眼于内在因素论治者少。

湿疹症状虽表现在皮肤,但其病根内连脏腑,究其病理机制,实为卫气内陷而营血寒湿不能外透久病。盖脾主生化气血,气血循行周身内外,内行脏腑称气血,外行经络名营卫,营卫即经络之气血也。

营卫如气血之枝叶行于表;气血似营卫之根本发于里。气血是营卫之后盾,气血内足则营卫外发;气血内虚则营卫内陷。

阳气内虚致卫不外发,阴寒内盛致营郁不达,卫陷营郁发为寒湿顽疹。然湿归于脾,寒司于肾,脾肾阳虚不以温化内外寒湿,寒湿郁滞经络肌表营卫,卫气内虚无力使营透邪外出,此乃形成顽固性湿疹之关键所在。

由此可知,表为卫虚营寒,里系脾肾阳虚。

治以温肾健脾利湿,补气充卫透表。以真武汤、五苓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

《名中医治疗难治性外科病奇方妙法》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其特点以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本症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中医文献中称本病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火腰带毒”、“白蛇串”、“火带疮”等。                    典型症状发生之前常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在即将出现皮疹的部位不适,局部疼痛,以后皮肤出现群集的小水疱或丘疱疹。疱液澄清或血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基底常绕以红晕。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皮损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区,亦可见于腰腹部、四肢及耳部等。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严重者可伴高热、肺炎、脑炎等。               

图片

(一)泻肝清热法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赵炳南运用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

该文报道,药用:       

龙胆草,    

连翘,    

生地,   

泽泻,

车前子,     

黄芩,       

栀子,        

丹皮,      

 木通,       

生甘草。

9/15/15/6/12/9/9/9/9/9

有高热者,可用生石膏30至60,煎水煮群药,或加生玳瑁9;

疼痛甚者,加郁金、延胡、丹参、没药、乳香;       

皮损潮红疼痛明显者,加大黄以清热破瘀,并有釜底抽薪之妙;          

内有食滞、湿滞者加枳壳;

后期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       

发于颜面者加菊花;

侵犯眼、眉者加谷精草;            

发于下肢者加牛膝;         

发于腰部者加桑寄生、杜仲;       

发于上肢者加姜黄以引经。

按语:本病的发生,可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发于肌肤,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泻肝清热,利湿解毒。方中龙胆草、黄芩清利肝胆;连翘、栀子、生甘草清热解毒;生地、丹皮凉血活血,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

带状疱疹起病急,在辨证施治上,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本方据此立选药,效验甚佳。

(二)增液逐瘀法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选用段行武的增液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该文报道,药用:

秦艽,  

桃仁,  

红花,   

鸡血藤,   

没药,  

五灵脂(包煎),   

地龙,   

生地,   

元参,   

天冬,   

麦冬,

疼痛发于头部加川芎,  蜈蚣3条;    

发于躯干部加元胡,   香附;

于上肢者加姜黄;    

发于下肢者加牛膝。  

 10/10/10/15/6/6/10/20/15/10/10/10/10/15/10/10

胃脘部不适,大便溏泄可酌加砂仁6, 山药20以开胃健脾;

大便干结可加酒川军6以通便泄热。         

临床常见部分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在皮损消退后,后遗的神经痛往往顽固难治,甚至经年不愈。运用本方经1~3个月的连续治疗,疼痛可完全缓解,总有效率达89.5%。

按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痛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现代研究还表明,养阴可补充人体多种营养,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之作用,有助于受病神经的修复。因而,益阴扶正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重要作用,在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     本方以增液汤配合《医林改错》的身痛逐瘀汤加减而成。用桃仁、红花、鸡血藤、没药、五灵脂、秦艽、地龙等活血通络止痛而不伤阴;   再配以滋而不腻,滋而能通之生地、元参、天麦冬以增其液,使阴液充,经络通,损伤复,从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三)清热解毒止痛法

《上海医学》报道徐丽英运用芍甘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

该文报道,药用:

白芍,

郁金、延胡索

金钱草、当归、赤小豆、白花蛇舌草、马齿苋、蒲公英各,

炙甘草、紫草、车前草各,

泽泻,

土茯苓。儿童剂量酌减。

30~50/15~30/30/15/12/20

服7日疼痛未愈者,改用芍甘活血汤:

白芍

郁金、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各,

延胡索,

丹参、当归各,

乳香、没药各

柴胡,

炙甘草、紫草各15。均每日1剂水煎服。

30~50/30/15~30/20~30/6/

按语:本病的发生,偶因兼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方中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带状疱疹病程一般为2~3周。泛发或复发者常提示有免疫功能缺陷,应注意有潜在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可能。

《名中医治疗难治性外科病奇方妙法》

荨麻疹

图片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时隐时现为主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是由各种因素致皮肤和黏膜发生血管扩张、大量液体透出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皮肤局部水肿性损害。它本身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


中医称本病为隐疹、风疹、赤疹、白疹、赤白游风、风丹等。俗称鬼风疙瘩、风疹块、风包等。

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发病突然,以风团为特点,消退迅速,反复发生(1天数次),剧烈瘙痒和灼热感,部位不定,常泛发全身,也可局限某处。愈后不留痕迹。风团特征为大小不等,扁平隆起,色红或白,越抓越多。

急性荨麻疹经治疗1~2周痊愈;慢性荨麻疹常反复发作,病程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不愈。

本病的并发症:如消化道被累,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喉头和支气管受累时,可导致喉头水肿、咽喉发堵、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

图片(一)清热祛风止痒法

《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中任继学用祛风止痒,清热解毒治本病。

该文报道,药用:

葛根,

桑白皮,

蝉蜕,

白芷,

白鲜皮,

栀子,

地骨皮,

苦参,

竹叶,

大黄。

30/15/20/10/10/10/10/10/10/2~3

如风热盛、疹色红赤、遇热加剧、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者,加生地、丹皮以祛风清热;

如风疹盛而疹色暗红、遇冷或受潮湿加重、脉浮缓、舌质淡、苔白腻者,加苍术、黄柏以祛风利湿;

如风毒盛者、身热头痛、瘙痒、局部溃破流水、脉弦数、舌质红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以祛风清热解毒。

本方中大黄的使用必须斟酌,随证加减。如便秘、身热、口渴、脉数,大黄可用10~30,以荡热解毒;如大便溏,微热不渴,可酌减至2~5,借以清理湿热。

按语:本方祛风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疹块成粟粒状丘疹,瘙痒难忍之荨麻疹。

方中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清宣肺卫;

蝉蜕、白芷祛风止痒;

苦参、栀子、竹叶清心热而利小便,使邪从前阴而解;

重用葛根调理肌腠,退热散风;

大黄泻火通便解毒,使邪从后阴而去。

症状以皮肤作痒为主且病因与风、湿、热有关的荨麻疹适用于本方。

(二)养血搜风止痒法

《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中李寿山运用养血搜风汤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该文报道,药用:

何首乌 ,

全当归 

白鲜皮 ,

粉丹皮 ,

白薇 ,

沙 ,

乌蛇肉 ,

白僵蚕 。

15~25/10~15/10~15/0~15/0~15/5~30/10~15/0~15

方中何首乌、全当归养阴补血润燥,而前者又有解毒之效,后者有活血之功,为方中主药;

白鲜皮、粉丹皮能清热透邪,而白鲜皮燥湿而解毒,粉丹皮凉血而祛瘀,二药合用清血分之燥热而无留瘀之弊;

白薇、蚕沙清热解毒,白薇入血分消痈肿火毒,蚕沙行气分化湿浊疗风痹隐疹,二药相伍清热化湿祛风透邪;

乌蛇肉、白僵蚕善搜剔血中伏风,二药相辅相成增强祛风止痒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养阴补血润燥以扶正,清热祛瘀搜剔伏风以蠲邪,为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的有效方剂。

按语:顽固性荨麻疹病程长,经年累月,迁延难愈。其难愈之因,约有两端,一是禀赋不足,易感风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本病,病后邪风乘虚内潜血分,郁而化热,燥盛伤阴,血虚伏风而根深蒂固,不易蠲除;二是久病入络,风邪内伏营血,郁久化热,耗伤气阴,导致阴虚内热,血燥伏风之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而缠绵难解。

其证见:皮疹平坦成块,色淡红或色同皮肤,瘙痒缠绵,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午后或夜晚加剧,过劳后加重或发病,伴有心烦易怒,寐少梦多,手足心热,口干不多饮,不耐冷热,舌淡红少津,脉沉细弦,本病用一般疏风透表,宣肺散邪之法不易奏效,需养阴清热,补血润燥,活血搜剔伏风为法。

(三)散寒祛风止痒法

《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运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本病。

该文报道,药用: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防风,

忍冬藤,

连翘,

丹皮,

蝉衣,

地肤子,

6/4/10/3/10/10/10/10/6/12

生姜3片,

大枣5枚。

按语:《医宗金鉴》称:“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其病原来自外因风邪所致,西医学认为,变态或非变态反应所致。病人主症在表,表不解,则病不除,以恶风,无汗,关节疼痛不舒,脉浮紧,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与“此当发其汗”吻合,以法治之必验。

(四)胜湿祛风止痒法

《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中赵子信自拟抗荨麻疹散治本病。

该文报道,药用:

胡麻、苦参、山豆根、威灵仙、甘草各

15。

方中胡麻仁养血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山豆根泻热解毒,威灵仙祛风胜湿;甘草调和诸药。合而为散,具有祛风止痒之佳效。

按语:赵氏精心筛选出五味药而成一方,构思极为严谨,集祛风、胜湿、解毒、养血、润燥于一统,并制成散剂服用,更增散邪之力。

古代医家认为:丸者缓也,汤者荡也,散者散也,即散邪之力较丸、汤剂为优。

(五)固表祛风止痒法

《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中黄文东运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本病。

该文报道,药用:

生黄芪,

白术、玉竹、连翘壳各,

防风,

生地、地肤子、豨莶草、金银花各,

15/12/6/9

红枣5枚。

症见入夜风疹频发,此起彼伏,瘙痒不已;夜不安寐,头晕,舌质红,脉细。方中以玉屏风散、大枣固表御风;

生地滋阴凉血;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地肤子、豨莶草清热祛风除湿。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滋阴清热,兼以化湿之效。

按语:黄氏以玉屏风散加大枣,侧重固护肌表,扶助正气;又因外邪搏于肌肤,每易化热,又当滋阴凉血,此乃“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治法,再加化湿之药,以增加其效。此方构思严谨细腻,兼及全面,用药要而不繁,为临床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剂。

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