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玉泉”?《千金要方》云:“玉泉者,口中唾也。”就是指由口腔内大、小唾液腺,主要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所分泌的一种无色稀薄的液体,即唾液。中医学认为,常食“玉泉”,能洁齿牙,明耳目,益颜色,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古医籍记载服食“玉泉”的方法较多。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言:“每旦初起,……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令人延年不聋。”隋朝巢元方说:“朝未起,常咽津”,能“补益虚劳,令人强壮”。唐代的孙思邈说:“每食讫,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如此则津液流通,“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他还把这种方法称为“饮玉浆”,由此足见其对这一养生法的重视程度。明代的《胎息铭》则认为半夜子时的咽津尤为重要。还说常咽津“非只治病,决定延年”。 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至老仍身坚体健,才思敏捷,面色红润饱满。据其自述,是得益于每天嚼服二十粒芡实。咀嚼芡实与吞津咽唾也有关系吗?《孙升谈圃》作了如此解释:“盖人之食芡,必咀嚼之,终日嗫嗫。……食之者能使华液流通,转相灌溉,其功胜于乳石也。”这就是说,食芡必咀嚼,咀嚼可生津,相随而咽则有益于养生。 苏东坡对咽津养生法颇有考究。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苏氏还把咽津与叩齿、闭息、内视、按摩等功法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很有实用价值的养生法。 其功法是:“每夜于子(时)后,披衣起,面东或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自我默念的暗示法)。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三咽津乃止。” 他还指出,这种方法不必拘泥于子夜,白天无事时,“亦时时闭目内观,漱炼津液咽之。”若能坚持不懈,则“去仙不远”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