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自正”的开始和过程都在“动”

 巨蟹座思考者 2023-02-14 发布于北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当某人违背“道”(自然规律)的时候,“道”一定会惩罚他。所有人内心都有对秩序的需求,若野心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制造混乱,人们迟早会反对他。野心家可以利用人们的战斗欲望,也可以激起饥饿的人们一起去劫掠,但却不能让人们长期处于担惊受怕的焦虑之中。说到战争,许多人乐见野心家遭受失败,那似乎意味着“道”是战争的对立面。然而事实上并不如此,人的天性中就有战斗元素,既然“道”决定人类的天性,那么“道”定不排斥战争。甚至野心家的“野心”也是“道”作用的结果,只是他们是“野心”过于强大的特殊个体。
那些缔造王国的、开疆拓土的,一定都是野心家,继承王侯封地和权位的倒未必,但有别人,或者也是王侯,或者有潜力成为英武之人的乡绅贵族,甚至可能是天赋异禀的庶人,他们也可能崛起而掌握最高权力。那么既有的王侯如何应对呢?他们采纳“无为”的管理方式,任由那些野心家逐渐壮大,并最终夺走自己的领地、财富和权位吗?过往经验和历史早已无数次警示掌握权力者要把威胁消灭在萌芽之中,当然结果是总避免不了权力轮替,或早或晚而已。
可见,掌握权力者为也不是,不为也不是。为是天性,不为却是遵循“道”;为是保护自己的权力,不为可以使百姓自得安居乐业,这里显然存在矛盾。问题在哪里呢?
无论王侯在主观上是否守“道”,万物都将自化,包括王侯自己。人的首要目的是生存,为此,“道”赋予人以欲望,由它推动人孜孜不倦生产或寻找食物,“静”不占主要。掌握权力者守“静”?风险太大,他们可不敢相信老子可以“镇”住“自化”之人的进击之心。
自然定律决定人是被欲望驱动而行为的。掌握权力的人的欲望是维持自己的地位,而还未掌握权力的野心家的欲望是夺得权力,冲突显然避免不了。
“道”可以被认为是朴素的,因为它无差别地决定每一个人,却也让人人都有所不同。由于不同,才有更多机会应对未来的各种可能。而推动个人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的也是“道”,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并不朴素。
“道”不朴素,因为它是多维的,充满了矛盾。为生存而合作,于是会分享;为争夺权力而分享权力,为“正”必须“动”。至少从农业社会开始,很难有人凭一己之力成为一个群体的领导者,他要不被众人推举,要不与人形成一个武力集团来夺取。天下开始“自正”的时候,一定存在混乱,“自正”的过程正是那些善于运用权力和武力的人主导的,这显然不能靠“静”而得到。
“自化”、“自正”的“自”其实就意味着“动”的动力是内在的,也即“动”也包含在“道”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