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寻思着今天要写什么内容,随手拿起一本大佬送的书,看完第一章,大为震撼! 《典籍里的中国:文人圣贤》有书出品。第一章说儒家,儒在孔子之前就有,孔子把它发扬成了一种学术流派。在此之前,儒是一种宗教职业,专管祭祀等宗教仪式。 孔子很讲“礼”,在这章里有这么个故事。一天孔子在庭院散步,儿子孔鲤从门前经过。孔子问他有没有学礼,孔鲤说没有。孔子语重心长地和儿子说:“不学习礼,难以立身做人。” 看完这段,我满脸问号???你儿子学没学礼,孔子你不知道?你自己开学校的,你没教儿子? 不可思议啊! 难道是因为儿子经过门前,没给孔子行礼,所以孔子要专门叫住儿子教育儿子??? 您老可真费心了!你儿子也够坦诚的! 孔子去世后,传承者有孟子,他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了“仁政”,将“恻隐之心”看作人人该有的善良。第二个故事出自《孟子》。 齐宣王有一天走路上,看到一个人牵了头牛。那牛瑟瑟发抖很害怕,齐宣王就问路人要把牛带去哪里。路人说要去杀了祭祀。齐宣王就劝路人放了牛,因为牛看起来好可怜。 路人不乐意了,反问齐宣王难道就不祭祀了?齐宣王就建议用一只羊来替代。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嘲笑齐宣王吝啬一头牛,孟子却夸他仁爱,有恻隐之心。 我第一反应,那羊要能说话,一定会大骂:你们善良吗?我白白被齐宣王害,就因为他看不到我害怕的样子! 嗯,这句话是孟子夸奖的原句:您将牛换成羊,是因为见到了牛没有见到羊。这就是您的仁爱之道。 不知道该怎么吐槽。这到底是夸,还是骂呢?书里写是夸奖,我看着有点奇怪。 大概孟子想说的是因为看到了,所以不忍下手是仁爱。问题是你看不到,就不算害人(动物)? 正如某些小说里,糊涂配角会说:这会害了xxx,主角你去吧。 敢情是从这里传承来的? 害谁不都是害,怎么好意思呢? 不知道孟子会怎么回答……说实话,我不想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