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条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学思
1、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白虎汤祛热,人参止渴、生津(健胃)。白虎汤不渴,只是口干舌燥。
3、程应旄曰:热在上焦,故用栀子豉汤;
热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热在下焦,故用猪苓汤。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都是指下之后的情形,这个阳明病是需要下的,但是呢还不到下的时候,你误下了、太早下了,造成的危害挺多,这个变证也挺复杂。(学思:这与李冠杰师解释的不一样。李师认为,本条应在“身重”之后。)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本白虎汤证它不那么渴,只是口舌干燥而已,由于下伤津液,那么它才渴欲饮水,当然也有口干舌燥了,所以这时候只用白虎汤不行了,得加人参,健胃滋液。
咱们也讲过这个方剂,这里就是用白虎汤加人参,这是第二段。
这都是在下后造成的这种变证。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第221条和222条、223条呢,在《康平本》里边是同一段内容。那么我们呢,读原文的时候把它们放到一块,那么学习呢,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若渴欲饮水、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那么这个条文呢,在《康平本》里边它是一个顶格排版的条文。
实际上在《宋本》里边呢,把这一整段条文分成了三段,分别是 221、222 和 223 条。
在《宋本》的,在每一条条文的后边,都附有相应的方剂和方后注解,《康平本》里边呢,没有。
下边呢我们解读一下:
那么这一段条文论述的呢,是以阳明病为主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状态,以及这种疾病容易出现的误治方法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相应的治疗方剂。
初看,这好像是三个独立的方证,但是在《康平本》当中,这个原文的作者把它写成一段,实际上这是一段内容,它们这些方证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说我们现在解读,在以前呢我们没有《康平本》做参照,咱们现在有了《康平本》了,我们也证实了《康平本》的真实性,所以说我们呢,就应该按照《康平本》的结构,整体地来解读这一段条文。
......
(见前第221条解读内容)
接下来是第222条这一部分: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那么这个条文的内容,应该衔接哪儿呢?
它从意思上说,咱们行文不像列表,别说古人当时那种写作条件了,我们今天如果说写的话,可能词语的表达上比文言文要清晰一些,但是你也得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写,不可能在后边把所有的方面都加在一块,同步进行,那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这个地方的内容就是衔接的哪儿?衔接在“身重”之后的。前边论述的那个到“身重”为止。“身重”之后你再接上“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它是指什么?就是指,这一段条文当中,“身重”之前所论述的那些阳明里热证在未经其他的误治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没有治疗的时候,同时要如果说再伴有“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的,它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之证。
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一个什么问题?误治之前的证,就是白虎汤证。也就是说,“身重”之前的那些症状,就是白虎汤证。
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的话,那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了。因为它有了津液虚损这么一个因素在里边。
......
(见后第223条解读内容)
四、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下后,邪热客于上焦者为虚烦;(学思:为什么热“客于上焦者为虚烦”?)
此下后,邪热不客于上焦而客于中焦者,是为干燥、烦、渴,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润燥。
五、清·吴谦《医宗金鉴》
本条与第221条、223条同讲。
【注】
此承前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
前条表证居多,戒不可误下;
此条表里混淆,脉证错杂,不但不可误下,亦不可误汗也。
若以脉浮而紧,误发其汗,则夺液伤阴。
或加烧针,必益助阳邪,故语烦躁,怵惕愦乱不眠也。
或以证之腹满,恶热,而误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心中懊,舌上生胎,是皆误下之过,宜以栀子豉汤一涌而可安也。
若脉浮不紧,证无懊憹,惟发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为太阳表邪已衰,阳明燥热正甚,宜白虎加人参汤,滋液以生津。
若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阳明饮、热并盛,宜猪苓汤利水以滋干。
然阳明病,法当多汗,因汗出多,致小便少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盖以汗多胃燥,无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便少,非水蓄之小便不利也,恐猪苓汤更利其小便,则益竭津液而助燥矣。(学思:最后这一段非常好呀!好在让你分清小便不利的原因还有“亡津液”故也。非水蓄之小便不利也。)
【按】
太阳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大青龙汤证也;
小便不利者,小青龙汤去半夏加花粉、茯苓证也。
太阳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桂枝合白虎汤证也;
小便不利者,五芩散证。
阳明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宜葛根汤加石膏主之;
小便不利者,以五芩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之。
阳明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宜白虎汤;
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
少阳病寒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
小便不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加茯苓。
太阴无渴。
少阴阳邪,烦呕小便赤而渴者,以猪苓汤;
少阴阴邪下利,小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汤。
厥阴阳邪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
厥阴阴邪,转属阳明,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则愈。
证既不同,法亦各异,当详审而明辨之。
【集注】
喻昌曰:发热以上与前条同,而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四者皆阳明之见证,所以汗、下、烧针俱不可用。舌上胎,则膈热甚,故涌以栀子豉而微去其膈热,斯治太阳而无碍阳明矣。
若前证更加口干、舌燥,则宜用白虎汤以解热生津;
更加小便不利,则宜以猪苓汤,以导热滋干也。
其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者,以热邪传入阳明,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复夺之于外,又利小便更夺之于下,则津液有立亡之患,故示戒也。
程应旄曰:热在上焦,故用栀子豉汤;
热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热在下焦,故用猪苓汤。
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上文是阳邪自表入里,此条则自浅入深之证也。咽燥、口苦、恶热,热虽在里,尚未犯心;愦愦、怵惕、懊憹,虽入心尚不及胃;燥渴欲饮,是热已入胃,尚未燥硬。用白虎加人参汤,泻胃火而扶元气,全不涉汗吐下三法矣。
七、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本条与第221条、223条同讲。
阳明病,脉浮而紧,有太阳证,咽燥舌干,有少阳证,腹满,有太阴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则胃热外发矣,但有太阴腹满,则土湿颇旺,未免身重耳。
湿盛阳虚,汗、下、烧针,俱属不可。
若发汗,则阳亡躁生,神败心惛,而反谵语。
若加烧针,汗去阳亡,必休惕烦躁,不得眠卧。
若下之,则阳亡土败,胃中空虚,不能堤防阴邪,下焦客气,遂逆动于膈下,拒格胸中之阳,心中懊憹,而生瘀浊。心窍于舌,瘀浊在心,舌上苔生者,宜栀子豉汤,涌瘀浊而清烦热也。
若下后阴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也。
若下后阳败而土湿,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猪苓汤。二苓、滑、泽,利水而泻湿,阿胶润木而清风也。
土湿木遏,郁生下热,是以发热。
木气堙塞,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
木郁风生,肺津伤耗,是以发渴。
风气发扬,是以脉浮。
腹满身重之人,下之阳败湿增,故见证如此。
八、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本条同第223条同讲。
此承上节汗、下、温针而为救逆之方治也。
上节为湿热内蕴,浮阳外越之证,若阳不外越而津液内伤,则有渴饮、口干、舌燥之变。
若浮热在表,水湿内蕴,则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变。
此二证并较前证为轻。
津液内伤,则以清胃热、生津液主治,故宜白虎加人参汤,用人参者,为燥气留于气分也。
热浮于外,水郁于里,则以导水邪、清血热主治,故宜猪苓汤,用阿胶者,为湿热留于营分也。
九、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承上条,论述热邪由上焦胸膈入于中焦的证治。
如果邪热入于中焦,伤了胃阴,就会口干、舌燥,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用白虎汤清热,人参生津液止渴。
十、子恒注
此条紧接在第221条之后,作为误下后出现的变证之一。
如果误用下法治疗之后,出现口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说明津液因误下而耗损,同时阳明燥热邪气本就容易耗损津液。津液不足,邪热内盛,主方应该选择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邪热,救耗竭之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