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精要 (病 因 病 机)5.2.​3.【发病之生病起于过用】

 感悟_johnson 2023-02-14 发布于福建

【原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1】;阴之五宫【2】,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3】,脾气乃绝【4】;味过于咸,大骨【5】气劳,短肌【6】,心气抑;味过于甘【71,心气喘满!,色黑【9,肾气不衡【【10】;味过于苦【1i1】,脾气不濡【12】,胃气乃厚【13】;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1,精神乃央【15】。是故谨和五味,骨正【16】筋柔,气血以流,媵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17,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释】

「1】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精的产生,本源于饮食五味。阴,即阴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泛指饮食物。

2】阴之五宫∶化生和藏蓄阴精的五脏。五宫,指五脏。

【3】肝气以津∶因过食酸味而致肝气偏亢。津,张景岳曰∶"溢也。"

【4】脾气乃绝∶肝气偏盛。木气乘土,故脾气运化受阻。绝,止也,阻滞不通。

5】 大骨∶张志聪注∶"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

6】 短肌∶因脾所运化营养肌肉的水谷精气减少,故肌肉消瘦无力。短,衰少、不足。

7】 ;《太素·调阴阳》作"苦",形近而误,可从。

【8】心气喘满;苦味过度。反伤心气。故心跳急促及烦闷。喘,指心跳急促。满。通"满"。

「9】 色黑∶过咸伤肾,久则面色甚至肤色黧黑。

【10】 不衡∶肾气失去平衡。衡,平也。

「11】 苦;《太素·调阴阳》作"甘""形近致误,可从。

「12】脾气不濡∶脾失运化,水谷精气不能滋养润泽。

「13】 胃气乃厚;胃气纳降作用迟缓。厚,重也。重,迟缓。

「14筋脉沮弛∶筋失所养而败坏弛缓。沮,坏,败坏。

「15】 精神乃央∶精神受到殃及而损伤。央,通"殃"。

「16】骨正∶骨直有力。正。直、不弯曲。

「17】骨气以精∶谓人体的骨、筋、气、血、媵理均得到饮食五味的滋养而强健。精。强盛。骨气,泛指上文骨、筋、气、血和腠理。

【语译】

人体的阴精,主要来源于饮食五味;而藏纳精气的五脏,又常常被饮食五味所伤i。因此过食酸味,由它滋养的肝气就会太盛,脾气也就会随之衰竭;过食咸味。大的骨骼就会受到损伤i,亦使肌肉萎缩,心气抑郁;过食苦(甘)味,就会使心跳加速,胸口满闷,面色发黑,肾气失去平衡;过食甘(苦)味,脾气就会受到损伤、失去健运之力而造成湿邪凝滞,胃气也就壅阻病塞;过食辛味,筋脉就会衰败废弛,同时精神也会受到损伤。因此,合理地调配饮食五味。n以使骨散坚劲、筋脉柔韧、气血通畅、肤腾固密。这样。骨、筋、气、血、腾理均得到饮食五味的滋养而强健。总之,只要能够谨遵养生之道,按照养生的方法去做,就能够健康长寿,享尽天年。

【经文分析】

1.阴精的化生和贮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体的阴精化生于饮食五味,但五味偏嗜又能损伤五脏阴精。本篇强调了五味对五脏的双重作用,指出调和饮食五味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五味偏嗜不仅伤及本脏,还可破坏五脏间的相互平衡协调,导致病变。

2.五味偏嗜伤害五脏

饮食失调,五味偏嗜,也可成为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所伤,除能直接伤害肠胃以影响五脏外,还可因五味偏嗜引起相关脏腑气机失衡,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

酸味太过,则肝气亢盛。易乘脾土,致脾气衰竭。咸味太过,肾气偏亢,骨失所养而大骨气劳;气化失司,水邪偏盛,反侮土气则短肌,凌心则心气抑。苦味太过,心气偏亢,则心悸烦闷;心肾不交.肾气不衡,而水气上乘,故色黑。甘味太过,脾气壅滞,脾失健运,则湿阻中1 焦而院腹胀满。辛味太过,肺气偏亢,津液不布,肝之筋脉失养,故筋脉沮弛;肝主魂,肺主魄,魂魄失藏,故精神乃殃。

文中所言的五味太过、偏嗜的致病情况,既有本脏脏气偏盛致病,也有克伐、反侮他脏而致该脏受伤致病,具体情况当根据五脏间的具体生理病理关系而定。

3."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全身都能得到营养,脏腑阴阳协调,从而骨骼强壮,发育正常,筋脉柔和,气血流畅。腠理致密,身体健康,此即所谓"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临床运用】

饮食五味对五脏精气阴阳的影响及其意义

行味入力脏的理论,《内经》其他篇章也有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了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则不但无益身体,反而成为病因,而致生本篇所论之病候。《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胎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i味之所伤也。"同样说明五味偏嗜伤人,导致被克之脏脏气失常而发生病变。《素问。宣明五气》则提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这些论述,体现了. 脏与五味正反相关的关系,对分析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后世药物归经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五味入五脏理论对于指导病中饮食宜忌也有一定意义。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寒热温凉之气,辛甘酸苦咸之味。如生姜辛温,能外行肌表;梨子甘凉。能内生津液;雀肉甘温,能益气壮阳;鱼肉甘咸,能滋阴补血等等。辛味食物具有宣散之功,甘味食物具有补益缓急之功,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补阴之功,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之功,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消食之功。食物有阴阳之分,人体体质有阴阳之别,四时气候亦有阴阳之异,应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瘁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食。"同时也提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故不能食此五脏,尤顺天理。"所论虽然直观、朴素,但都是结合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按照五脏配五味的属性提出的饮食养生方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