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友兰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并于1949年获得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儒莲奖”,代表学术著作主要有《贞元六书》和《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享有95岁高龄,韩国前总统朴槿惠造访清华大学时曾获赠冯友兰晚年写的书法,并感慨自己在人生低谷时阅读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时获得了很大的精神力量。他出生于重视文化教育的家庭,先祖在清康熙时期由山西迁居河南。其祖父冯玉文因善于经商而富甲一方,因重视子弟教育,其膝下三子为“两秀才一进士”,成为远近闻名的诗文家庭。其父冯台异也生有三个孩子,除了长子冯友兰之外,弟弟冯景兰是著名地质学家,妹妹冯沅君则是著名文学史家。他留学于世界顶尖的哥伦比亚大学,在建造实用主义理论大厦的杜威等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杜威的理论注重研究民主与科学的互补性,冯友兰在留学期间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通过中西对比,他发现中国哲学是向内追求的,富于暗示,追求人性完满,西方哲学则是向外的,他也积极思考其中的相异性,甚至主动拜访泰戈尔来探讨相关问题。经过研究,他把世界的哲学整体分为“损道”、“益道”、“中道”三种类型,并认为三道其实可以并行不悖。他教学经历丰富,曾任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他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艺术创作理论上提出“本然艺术”的概念,他说:“若有合乎其本然样子者,即是好底;其是好之程度,视其与其本然样子相合之程度,愈相合则愈好。”“本然艺术”通形而上的自然之理,艺术家须“技进乎道”,“移情入境”和“超然旁观”才能达到艺术之“心赏”。冯友兰在行文之余兼擅书法创作,楷行隶篆诸体皆能。其行草书中宫收紧,点画连绵疏朗,大开大合,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之气韵性情;隶书、楷书和篆书则重规矩,厚重稳健,尽显端庄之美。因书法水平可观,他曾一度计划在西南联大教学生活困难时期卖字补贴家用。谈到冯友兰的书法赏析就不能不谈到“学者书法”这一艺术现象,相比较于职业书法家,学者书法的优势大约有三:一是文化积淀深厚,格调高雅;二是转益多师,书写路子更为宽广;三是书者淡泊名利,无心书写更易有佳作产生。具体来说,学者书法不过于计较用笔、结构等术的层面,而是重点考察书家气韵的雅俗之别。著名禅师星云大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一笔字”书法展,笔者在其展览序言中看到星云禅师语重心长地说:“请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苏东坡有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王阳明传世有行草书法珍品《何陋轩记》,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观之叹曰:“观阳明先生字,清劲绝伦,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文学家钱钟书对于“二王”和苏轼、黄庭坚、董其昌、颜真卿以及张廉卿的书法墨迹皆有观摩研临,喜文人书法之秀雅,作书抒怀畅快,不拘一格。香港饶宗颐为汉学泰斗,于敦煌学、古文字学、音律、词学、考古学等方面皆有很深的研究,旁涉书画亦展才情。他说“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当然学者书法水平的辨别也很重要,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应该辨明真伪学者,其学问成就如何?另外,对于毛笔书写研临的熟悉程度如何?冯友兰书法并非业余随性书写,他自幼练字,且日常皆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交游中有于右任、齐白石、邓以蛰、沈尹默等书画名家,来往最为密切的是邓以蛰,他们同时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邵雍在《观物内篇》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冯友兰说:“艺术可以从许多观点看,我是从哲学上的观点来看的。”(三松堂全集)他认为艺术分为“止于技”和“进于道”两种。“进于道的诗,必有所表显。他的意思,不止于其所说者。其所欲使人得到者,并不是其所说者,而是其所未说者。此所谓'超以象外’。就其所未说者,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其所说者说,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认同前清翰林吴震春所说的“翰林最不会写字”的观点,他认为风格最重要。冯友兰的成就主要在哲学方面,其书法作品虽不能在书法史上获得很高的地位,但其书法风格隽秀清逸,气韵自成高格,展示了一代学问大师之风采。可谓赏之愈久,滋味愈厚,化导心灵,有美育之效果。作者简介:杨江波,艺术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菲律宾永恒大学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