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朝官员谥号赠赐初探

 思明居士 2023-02-14 发布于河北

引言

封爵谥号在中原的传统礼仪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逸周书·谥法解》中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即人死后之称,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

契丹人始于朔漠之乡,北方以水草为食,而他们的传统社会却没有爵位和相应的体制。

文章图片2

辽建国以后,受到中原汉族的影响,在国家体制上不断地加强,到了辽中叶,“谥”就逐渐被契丹王朝和辽王朝所认可。

《辽史·礼志》并未提及“谥法”,但据史文记录,认为辽沿袭了中原“有名、有谥”的礼仪,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封爵。

在中原古代,逝者的封爵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国家册封,二是由个人册封。

文章图片3

鉴于辽代民间册封的文献尚无记载,故本论文拟以辽代朝廷赏封的官方封爵为重点。

结合现有汉文文献的有关内容,检视辽代封爵的详细状况,并对辽代的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粗略的梳理。

辽朝官员获赐谥号的概况

从《契丹国志》、《辽史》、《辽代石刻文编》、《辽代石刻文续编》等史料中,可以看出,自太宗时代开始,契丹勋戚赠赐封爵的例子就是在辽王朝。

文章图片4

比如,太宗时,谥耶律倍为元皇王,耶律羽去世后,封为文惠公。

辽代以后,官员册封的情况很多,甚至还发生了改变封爵的情况,比如,阿保机他就是被封为皇太子的,虽然在政坛上战败,但也有了改变封爵的机会。

太宗即位后,依然保留了他的封号,封他为“文武王”。不过,耶律倍子登基之后,世宗继任,将耶律倍谥为开国之君。

文章图片5

把太宗时代“皇王”改为“皇帝”,把“让国”作为封号,既承认耶律倍是他的封号,也承认他是天子。

而“让国”这个名字,则是非常的光明正大,不管是为了什么,都表明了他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表明了他儿子世宗的正统性、合法性。

因此,辽世宗改变耶律比的爵位,是一种政治上的正当手段。

文章图片6

李胡是阿保机的三儿子,曾经被册立为军中大帅,但在最后一次的大权之争中落败,圣宗统也有对钦顺皇帝的加冕,重熙二十一年也改了谥号,改为章肃,后为和敬。

道宗年间,朝廷赏封官爵的次数最多,除了皇族之外,还有一大群汉族人,在他们的死后,还被授予爵位。

文章图片7

这既反映出了辽朝后期的国家体制和文化的逐渐健全,也反映出了其正式封爵的范围。

《辽史》中并未提及辽代的正式册封过程和具体实施机关,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辽代册封的具体过程。

然而,从现存的碑文中可以看出,辽政府在赐谥、议封、赏赐等过程中,对逝者的谥封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文章图片8

比如,在道宗皇帝的旨意下,说:如果你能记住你的功绩,就把你的功绩传给你。“将葬请谥”,是由礼仪官员根据爵位而定的,由皇上下令赐封。

另外,“太常议行”是《耶律宗政墓志》的一部分;“太常考行”一词也见于《耶律宗允墓志》。

由此可以看出,在辽时代,对于某些等级的官吏的封爵,必须按照先人的亲属到相关机构申请谥,然后通过太常寺议行、考行。然后由礼官议谥,上报皇帝批准等程序,才能够获得谥号。

文章图片9

赐谥亦须有对应礼节,通常是由天子派使者,在哀悼或葬礼期间进行。在《辽史》中,没有正式册封的官职等级。

按照唐制,死于三品以下的人,由尚书省上报,由太常寺的大夫提议,由尚书省决定,然后上报皇上。

文章图片10

宋制也有明文规定,三品以下的官员死,可以上报尚书省,通过考试,由礼部决定,由大夫撰写。

如果是有考取功名,由都省集合省官员主持,由中书大臣批准,然后开始记录。

辽代建立的官制主要是受到唐、宋两代的熏陶,在议谥、赏赐等方面与唐宋的体制有一定的一致性。

文章图片11

所以,辽制也有可能参照唐宋的规定,把谥的级别限制在三品之上。

而且,根据碑文记载,这座寺庙应该是辽王朝册封的一个主要机构。

《辽史·百官志》记载了辽王朝的中心太常殿,设有博士,赞引,太守,奉礼郎,协律郎等。可见,辽中后期以后的册封过程与宋代大体类似。

文章图片12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有些疏漏,但仍能看出辽王朝封爵的大体状况。而且,到了辽中叶,国家的封爵和封爵体系都比较完善。辽朝官员谥号赠赐的特点。

辽王朝的封爵是一种荣耀,通常都会写在墓碑上,与爵位、官职一起出现在显眼的地方。

文章图片13

比如《耶律宗允墓志》的第一段记载:契丹开国功臣,监察御史,鲁王,食邑一万五千户,食实封一万五千户,进封郑王,谥曰恭肃,耶律王的墓志铭。

《梁援墓志》第一行题字是:邦忠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上柱国,赵国公,食邑一万户,赠侍中,谥号忠义,梁公墓志铭并无记载。

文章图片14

按照中原制度,宗室是最早获得谥号的一个群体,到了唐代,宗室的爵位审核更加严格,宋代的宗室爵位也沿用了唐代的传统,一般的亲王都会被册封为王有谥,其他的都是没有爵位。

辽代的封爵制度有借鉴中原制度的一面,而皇族又是第一批得到封爵的一批人。

然而,辽代初期,封爵并没有扩展到所有的官吏,而只是在皇族内部进行了严密的限制。

文章图片15

此外,封爵与契丹政权之间的斗争也存在很大关系,比如太宗和世宗对耶律倍的封爵等。

在景宗帝后,随着王位制的有序发展,封爵制度逐渐削弱了政治上的竞争。

兴宗年间,对封爵的封赏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改进,使封爵的封赏从宗室扩展到了皇亲国戚。直到后来,同样也将汉人也包括在内。

文章图片16

在道宗之前,被册封为王的汉族很少。到现在为止,只有圣宗时韩德让被封为谥文忠,而马保忠在兴宗后被封为刚简。

耶律隆运的封爵应该属于皇族的范畴。耶律隆运的生父曾佐佑,五代韩匡嗣,是十大将军之一,被册封为一字王爷。

文章图片17

他死后,虽然受到了远胜寻常的赏赐,但因为他不属于皇族,所以没有被册封为亲王。

但道宗以后,有更多的汉族官员被册封,这意味着契丹人的封爵制度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包括了一群进入了国家最高权力阶层的汉族官员。

比如杜防,姚景行,赵徽,这些被封为大臣的人,就是其中之一。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辽代政府对封爵的管理非常严格,而且有了明显的阶段性和民族性。

文章图片18

在辽初,封谥的人都是皇亲国戚,到了兴宗,更是将封爵的对象扩展到了皇亲国戚,而在太上皇之后,更是将某些等级的汉族官员也列入了封爵的行列。

所以,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也就是那些身份尊贵的人,才会被册封。

根据册封的流程(请谥、议谥、定谥、赐谥等几个步骤),都要根据逝者的身世情况,举行议谥仪式。

文章图片19

目前《辽史》中并未保存辽王朝正式的谥号制度,而在碑文资料中仍零星地保存着有关的资料。

比如辽道宗大安十年所作的《耶律庆嗣墓志》,就记录了他封爵的过程。

礼部尚书对耶律清嗣的一生进行了考察,认为按照封号,为贞,为国亡者,为哀悼。于是,册封为“贞愍”。

根据《辽代石刻文编》的记载,《辽史》上的耶律仁之子,耶律庆嗣的外号是“贞悯”,这是《辽史》的一部小说。

文章图片20

就现有资料来看,辽朝文臣的封爵大多都是夸赞他的功绩,没有任何贬义词,这就是以美谥为主,不见恶谥的特点。其中,忠、恭、懿、肃等字的使用最为频繁。

比如“忠懿”,按照苏洵的《谥法》,荣辱不忘,危难不忘国,推贤尽忠,廉方公正,等等。温柔、善良、柔克刚等,都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在道义上的忠贞和性格上的纯洁。

文章图片21

《耶律宗政墓志》中说,耶律宗政的爵位,是根据耶律宗政八凯之德而定,既有八元之德,又有耶律之德之称。

辽王朝正式册封的封爵多为两个字。除了耶律倍的封爵和萧孝穆的封爵,都是两个字封爵。

与唐代相比,封爵的数目发生了一些改变,与当时的朝廷册封封爵的字数大致相符。

文章图片22

此外,耶律羽之的封号“文惠公”也是比较特殊的。其中,“文惠”是他的封爵,“公”是他的谥号。

而在汉朝,则更加严格地按照《仪礼·士冠礼》所说的生者不受爵禄,而死者不受封号。卿有爵位,以谥为尊,所以有封爵和谥号并用的情况。

唐代以后,没有爵位的官员也可以获得正式的封爵,因此,官衔不能和封爵一起使用,而宋朝则继承了唐代的制度。

文章图片23

根据《宋会要辑稿》卷五十八章八节,可以看出,只有那些年长的、有道德的人,或者是有功勋的人,才会被册封为“皇子”。

这表明了辽初皇帝册封的正式册封,以及沿用了汉朝封爵和封谥号的传统。

辽朝赐谥制度的影响

首先,封赏制度体现了封建专制势力的意愿与立场,对强化统治、维持社会秩序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

文章图片24

在中原的文化的熏陶下,辽王朝确立了“封爵”,把“谥号”视为巩固契丹统治阶层的一种主要方式。

据现有文献记载,自兴宗以后,至迟至道宗时,辽王朝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封爵制度,并且对封爵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情况下,只有功勋显贵的人才有资格封爵。

辽朝封爵制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封赏的对象局限于皇室,也是为了维持契丹政权的政治位置。

文章图片25

随着辽中后期王朝的稳固和政权的稳固与扩展,封爵的谥号范围随之扩展。封爵的封赏幅度的改变,体现了辽王朝强化王权、维持社会阶层的体制和文化。

其次,封爵自身具有很强的品性评价功能,在现实中具有“明善恶”的功能。

而正式册封则是为了达到教育和警醒的目标,与当时的社会伦理规范相适应。

所以,在历朝政府中,朝廷对于封爵的封赏都非常的看重,并且把封爵制度列入了国家礼仪之中。

文章图片26

契丹人是辽王朝的开国元勋,发源于北方的大平原,以狩猎为生,他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勇武,中原人曾经说过,他们是“蛮横跋扈”。

然而,伴随着辽王朝的确立,契丹的君主自觉地吸收了中原民族的传统体制和文化,并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体制的建构,其中就包括了封爵和封谥号。

文章图片27

此外,辽朝的封爵与封谥号制度也明确了辽朝社会道德规范,从辽历代官员的谥中,“忠”、“恭”、“文”等词语的频率来判断。

辽朝的封谥制度仍然起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对契丹社会“尚勇武”风气的改革,树立符合国家实际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文章图片28

所以,在辽代,封赏官职,一方面可以达到对逝者良好品德的嘉许,另一方面又可以劝诫和惩治社会风气。

在《萧琳墓志》中,“家帐日增,桂玉恒赐之”,是因为萧琳“孝亲父母、兄弟和顺、信义之友、礼乐乡闾”。

又比如《耶律弘世墓志》,说他是“有孝悌之吉德,有忠心之顺从”,谥号以恭谨,以示他的“奉公守法”。

文章图片29

而这种被广泛认同的德行,在契丹传统的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都源于儒家的伦理思想。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民族礼节中,对忠贞、良善等品德的推崇,在强化了皇帝的威严、维持了辽王朝的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其实也促进了契丹人的伦理观念的转变。

结语

综上可知,笔者认为在中原的礼仪和文化的熏陶下,辽中晚期,建立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封爵谥号制度体系。

文章图片30

从辽王朝封爵的特定条件来分析,尽管受到了唐、宋两代的熏陶,但其在实际执行中表现出明显的时序性和民族性。

而且,册封制度在实质上也是为了巩固皇族地位,维护皇朝统治。

文章图片31

它主要是以封赏为名,这也反映出了辽王朝从上到下,对忠、孝等品德进行了表彰和赞赏,从而达到了教化习俗的目标,使辽王朝在顺应民族利益的时代的道德风气得以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辽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辽代石刻文编.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谥法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隆平集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