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人与天地自然相参应

 风声之家 2023-02-15 发布于江苏

“生气通天”,人是天地自然之子,受自然环境所影响和制约,正确认识和处理天人关系才能保证生命存在,保持身心健康。《内经》有关天人关系的论述亦成为其养生学说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天地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素问·宝命全形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人生活于天地自然之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界阴阳变化同步的生命节律,故养生必须效法天地自然,顺应四时阴阳。(四)"生病起于过用"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的病因观和发病观,不论自然界的过用——生活环境的异常变化,还是人体自身的过用——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失常,都是导致疾病,损害健康的原因。对此,《内经》有深刻的认识和论述: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灵枢·本神》)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忧思伤心……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灵枢·百病始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素问·痿论》)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灵枢·贼风》)邪风之至,疾如风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养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维护身体健康,因此,养生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协调,防止“过用”,使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中和”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灵兰秘典论》的"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灵枢·本藏》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等,都是对保持人体内部环境平衡协调的养生意义的强调。(五)防重于治

防重于治是"治未病"的主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指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理论体现了《内经》防重于治的养生防病思想,为各种养生方法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指导。

上述内容说明:《内经》养生学说是以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病因病机等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