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祖坛经启示录026:为什么说成佛先要悟空 悟空方能成佛

 新用户17779036 2023-02-15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六祖慧能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还说“世人妙性本空”,这个空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出家人为什么喜欢讲四大皆空?为什么说成佛必先悟空,悟空方可成佛?心经上哪句话对空的注解最精彩?那些看破了的人,到底看破了什么?又因为接纳了什么而让自己活得自在?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在上一讲,我们一起精读的坛经般若品前三小段,六祖惠能大师在向大家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法的时候,尤其是在解释“摩诃”二字的时候,讲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还讲到”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佛土是空的!世界是空的!自性也是空的!
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人们要把出家到寺庙中去修行称为入空门?还有出家修行的人为什么总喜欢把四大皆空挂在嘴上呢?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大徒弟为什么要取名叫做悟空呢?佛家讲的空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成佛和悟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01
首先必须指出,佛家空的含义应该是没有办法完全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那应该是人开悟以后才会有的,只能自己心领神会的境界。
就如同老子《道德经》开篇中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佛家所谓的空,也一定是“空可言,非真空”,那应该是一种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
虽然真正的空性难以用语言描述,但证悟的那些智者们都留下了很多文字,我们用心去研读去揣摩,虽然不能直接让我们完全体会到他们心中的难言的境界,但却能够帮助我们校正方向,不至于盲目修持走到邪路上去,不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
而且这些智者的讲解就如同一把锤子多读诵,多思考,多揣摩,多追问,就相当于用锤子敲击我们心头厚厚的尘垢,能够帮助我们早日见到自性的光明。
因此,我们找来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的描述,一起来了解一下。
02
谈到“空”字,两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讲得最透,开头一句话就极为精彩: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绝大多数人都把“观自在菩萨”理解为观世音菩萨,这当然没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心量放大放大再放大,哪一位开悟成佛而得大自在的人,不是观自在菩萨呢?
我更愿意把《心经》开篇这句话理解为,只要是能够大彻大悟,运用自己本有的般若智慧,从妄想烦恼到达清净自在彼岸的觉悟者,都能够洞察到构成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来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都是注定要消失的,本质上也都是空性的,都是虚妄不实的。
03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较较真,就会发现,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大彻大悟的人悟到的就是五蕴皆空,而五蕴又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那么自然也就悟到了万物皆空。
只要我们认为的所谓存在,在本质上都不永恒存在,都注定要变化和消失,这不就是佛家讲的无常吗?
既然如此,我们喜欢的,我们讨厌的,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注定要变,注定要消失,那我们心中在乎的那些人和事,还有必要在乎吗?还有必要放不下吗?
和一个注定要消失,要变的东西较劲,本质上是不是自己在折磨自己祸害自己呢?
人这个时候不会恍然大悟、哭笑不得吗?不会对以往自己的执着而感到荒谬吗?这不就是突然之间看破了吗?
因为看破而能放下心中所有的执着,不再有任何的牵挂,这不就是放下了吗?
因为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心中再无烦恼之事,内心不就空灵?不就清净?不就自在了吗?不就从烦恼的此岸到了智慧自在的彼岸了吗?
所以,我们从《心经》的第一句话中就能看出,开悟的人一定能够证悟空性。如果没能真正证悟空性的人,谈不上真正开悟,更不能算大彻大悟。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佛必悟空,悟空方成佛。
04
而且,我们如果把《心经》中的第一句话换一个字,就会变得很有意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变。
我们把这个“空”字改成“变”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个“空”字了。
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
既然我们认为的存在不绝对存在,那么我们以为的消失就注定也不绝对消失。
所谓的存在和消失,都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片段而已。
如果我们理解到这一层,虽然未必大彻大悟,但也能够很好的理解《心经》后文为什么会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05
正是因为万物都是空性的,都在变化之中,生会变为死,死自然也会变为生。就像庄子讲的:方死方生,方生方死。
那么生与死都是暂时的,都不是永恒的,我们还贪什么呢?还怕什么呢?
人不贪生不怕死,心中不就没有了挂碍了吗?不就做到了《心经》后文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了吗?不就做到了放下,不就到了清净自在的彼岸了吗?
《心经》中讲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质上和“不生不死”不是一个原理吗?
我们以为的好和坏、得和失都是自己的心理作用。
如果看懂了万物的空性,得失好坏也都是暂时的,也都是在变化的,也都是要消失的。
这样人就知道,在乎也好,不在乎也罢,反正都是要变的,都是要消失的,那我何必去在乎它呢?在乎的话,只能是自己为难自己。
如果看破了,看开了,人就能够放下对人我、是非的分别与执着,也就不再会为个人荣辱得失而挂怀了。
什么事都能够想得开,都能够放得下,人不就自在了吗?不就从此岸到了彼岸了吗?能够做到这点,不就是拥有了般若智慧了吗?
说来说去,所谓悟空不就是看懂和接纳那个“变”字吗?要不然孙悟空怎么会有七十二变呢?想到这里,人真的会会心的一笑。
原来这个“空”字,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藏着一个不容易看见的“变”字。这个变还是万变,但是万变不离其空。
06
想到这些,我们也就更好的容易理解《心经》中为什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我们认为的有和无都不绝对,都不永恒,都要变化,有和无是世界、是万物的一体两面,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这不就是咱们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
我们把《心经》中的概念替换到《道德经》中,不就是“万物负色而抱空”吗?
把《道德经》中的概念替换到《心经》中,不就是“阴不阳,阴不阳;阴即是阳,阳即是阴”吗?
中国老百姓,把生叫活在阳间,把死称为去阴间,这不就是生不异死,死不异生吗?
07
老子的《道德经》中还说“有无相生”,并且明确地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本质上不就是《心经》中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吗?
换个概念不就是“有不异无,无不异有”吗?或者是色空相生,天下万物生于色,色生于空。
那些大圣人们,佛家也好,道家也罢,都是围着一个“变”字在阐述。咱们中国儒家五经之一,不就是研究变的《易经》吗?
以后我们可千万千万不要被佛家讲的空字给吓住,本质上讲的就是变,就是无常。
而所谓的悟空,就是让我们洞察变化、接受变化、应对变化,并且能够放下变化
这才是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最该用心的地方。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世界上的哪扇门不是空门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