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PV 鳞状细胞癌病例分享

 新用户52438720 2023-02-15 发布于山东

导读:

病史简介

女性,55岁。2月前无意间发现左侧颌下肿物,约鸽蛋大小,无红肿、疼痛及破溃,无颈部压迫感。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30年前阑尾切除术,20年前右侧乳腺囊肿切除术。

颈部磁共振示:双侧腮腺、颌下腺形态信号未见异常,左侧腮腺后下缘,下颌角下方囊性病变,神经鞘瘤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

左侧颌下区可触及一枚大小约4cmX3cmX3cm球形肿物,活动度良好。左侧腮腺未触及明显肿物。钝性分离肿物表面包膜,完整分离出肿物。

大体所见:灰红色结节样肿物一枚,大小3cmX2cmX 1.5cm,表面有完整包膜,切面囊实性,囊内壁不规则,灰红色为主,局灶略灰白色、质软。

组织学特点

1.病变为囊实性结构,主要由2种成分构成,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外侧为增厚的纤维性包膜;

图片

2.上皮细胞位于囊壁内侧及淋巴组织间,轻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像。

图片

3.部分上皮细胞鳞状分化,部分细胞胞浆透明呈小空泡状。

图片

诊断:

(左颌下)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伴囊性变及角化。HPV相关癌可能性大,建议补染P53P16及 检测HPV1618 ;

临床检测舌根及扁桃体(有无原发灶)

进一步检查

PET/CT检查结果:

 左颌下区肿瘤术后:左腭扁桃体肿大,代谢升高,肿瘤性病变待排,建议病理检查、治疗后复查。

诊断:

(左扁桃体)鳞状细胞癌。HPv相关癌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测HPV1618

小结:

本例以颈部肿物为首发表现,病灶较大且为囊性,容易误诊。辗转多家医院最终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癌,结合IHCOPSCC-HPV的形态提示原发灶可能为扁桃体,临床检查未发现扁桃体肿物,进一步行PET-CT检查提示同侧扁桃体局灶代谢增高,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得以证实。由此可见扁桃体肿瘤原发灶隐匿,转移灶有特点,掌握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

2017年新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将口咽部鳞状细胞癌(OPsCc)按照有无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感染分为: HPV 鳞状细胞癌,HPV-鳞状细胞癌。

HPV 鳞状细胞癌(OPSCC-HPV )

流行病学:男性、白人、高社会地位;患者中位年龄50-56;男女比例

部位:舌根、腭扁桃体

病因:口咽部鳞状细胞癌与高危型HPV相关; HPV16>90%; 性行为(口交)是口腔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多数原发肿瘤小,淋巴结转移率高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转移灶常是大的和囊性的。

病理特点

一般起源于扁桃体隐窝。

肿瘤呈巢状及分叶状生长,浸润至隐窝被覆上皮下,常伴有中央坏死。具有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特征(非角化、高核浆比、高核分裂像),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角化,或角化不明显,少数情况下可显示角蛋白形成肿瘤常嵌入于淋巴间质中,并可被淋巴细胞穿透。

强表达P16 ( 浆,>70%) ,弱表达P53

Ki67增殖指数高(60%~90% )

淋巴结转移灶可囊性或多灶性。

由于OPSCC-HPV 预后通常较好,目前不提倡再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

综上,日常工作中建议首先进行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初筛,但由Lp16不是OPSCC-HPV的明确证据,即使有鳞状分化及起始于口咽部,应避免此陷阱,引起过度治疗。因此需进一步采用RNAscope法检测高危型HPV1618 mRNA明确诊断。

(2017WHO)当无法进行P16HPV检测时,OPSCC可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HPV未检测,形态学高度可疑HPV相关癌’或'鳞状细胞癌,HPV状态未知’。

鉴别诊断

皮脂腺淋巴腺瘤:发病部位主要在腮腺,而颌下腺、小涎腺罕见。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上呈无痛性包块,增大缓慢,可活动,易误诊为“淋巴结肿大”、鳃裂囊肿、混合瘤等。肿块大小不等,多数直径<3 cm,包膜完整。镜下以上皮样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并有皮脂腺细胞分化,皮脂腺细胞呈团状分布,也可形成囊状,淋巴细胞可形成滤泡样结构。皮脂腺细胞,胞核小而圆,居中,胞质丰富透亮,细胞温和,分化好,核分裂象少见 ,组织Ki67增殖指数<5%, 透明细胞染色(-) 

图片

腺淋巴瘤(Warthin):由腺上皮及淋巴组织组成,上皮可呈腺样、乳头状、囊性,可鳞化、黏液化,上皮细胞可嗜酸性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