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首经典好诗,格律果真存在问题吗?读后对平水韵的理解会更深

 茶香飘万里 2023-02-15 发布于山西

本文结合三首流传千古的好诗,解答古人诗句中格律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读懂本文对鉴赏好诗、理解平水韵和平仄会大有帮助,废话不说,直入主题。

第1首 唐朝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意盎然,友情毕现,真是一首好诗!有网友问道:“日暮酒醒人已远,平仄为“仄仄仄仄平仄仄”,6仄夹1平允许吗?”

这是一首七绝,是格律诗,“日暮酒醒人已远”这句诗平仄是否合规,关键在于“醒”字。

在平水韵中,当“醒”字用在“酒醒”、“醉醒”时,“醒”字属于“九青”平声,因此“日暮酒醒人已远”这句诗的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属于律句,平仄没有任何问题。

第2首 唐朝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又是一首经典好诗,这是一首七律,属于格律诗。有网友问道:“一弦一柱思华年,是不是犯了三平尾之大忌?”

三平尾确实是仅次于“孤平”的格律诗大忌,自古至今的经典格律诗中犯三平尾诗病者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思”在平水韵中可平可仄,在“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中,“思”按照意思应该是平,因此这句确实犯了三平尾。

避三平尾的目的是读(唱)诗时避免声律单调,缺乏变化,但实际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思”可以按照仄音读,这样就能够去除三平尾的弊端。

其实诗最初本是用来唱的,平仄不符时会“拗嗓”,因此有时候为了避免“拗嗓”,就会人为的将某个位置的“平”音唱成“仄”,或把某个位置的“仄”音唱成平。

举个唱歌的例子更直观,“大河向东流”中的“东”字这里唱的是平音还是仄音?这句歌词起调高昂,后音下沉,这里面的“东”字本来是平音,但唱的时候根本唱不出平音,会“拗嗓”,“东”只能唱成“动”音,属于四声仄声,不信你可以唱唱试试。

唱诗如此,读诗也如此,因此这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可读成仄音,这就规避了三平尾之害。

平仄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为了看起来规矩,而是为了读起来或唱起来抑扬顿挫,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第3首 唐朝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同样很经典的一首诗,这句诗中“向晚意不适”是不是五连仄?按照平仄当然是,但实际读起来的时候,“不”这里读“fou”平声,平仄合规。

也就是说平仄只有在出声读诗或唱诗的时候才有意义,在“看”诗的时候毫无意义,平仄绝不是某些人心目中的“书面文章”。

第4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同样的道理,白居易这首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平仄为“仄仄平仄仄”,是不是平仄也不合规?其实这里的“不”字一样可以读平声“fou”,这句诗读起来或唱起来平仄是合规的,而跟很多专家所谓的“对句拗救”没有关系,其实是这些专家没有搞清楚平仄的本质。

有朋友又会问:“照你这么说,那写格律诗是不是就不用考虑平仄了,只要在读诗的时候按照平仄读就可以了?”

当然不是。这牵涉到一般规律和个例之间的关系,格律诗的平仄合规是一般规律,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要遵守的。个例仅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存在,只是为了避免“因形害意”的一种“补救措施”而已,切不可当作常态!

“行,成于思,毁于随”,多思考、多交流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才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才不会做“书面文章”。

朋友们,读完本文是不是对格律、对平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欢迎发表高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