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老照片之餐饮老字号

 cgarts 2023-02-15 发布于湖南

长沙作为湖湘首邑,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湘菜”的发源地,餐饮业十分发达,有着许多著名的餐饮名店,如湘菜名店玉楼东、火宫殿、曲园、奇峰阁,饮食名店杨裕兴、黄春和、德园、和记等等。这些照片,即是当年几家餐饮老字号的留影。

1、民国时期曲园酒楼

2、民国时期火宫殿牌楼

3、1977年五一广场长沙实验餐厅

4、五一广场拆除前的玉楼东酒家

5、黄兴北路半雅亭面馆

6、解放路老楊裕兴面馆

7、湘春路老和记粉馆

8、登仁桥老黄春和粉店

9五一路老新华楼

10、蔡锷路奇峰阁酒家

11、奇峰阁烤鸭招牌

12、又一村饭店

13、1986年曾一度又恢复的曲园

火宫殿作为庙宇,本是一座火神庙,而作为一个商号最初是由火神庙庙会董事会掌控的、以经营地产为主的行会。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经营餐饮铺面为主,1957年火宫殿庙坪内各饮食店合并公私合营,成立火宫殿饮食店。今名为火宫殿饮食有限公司。火宫殿传统小吃源自民间,出自民食,经历市民大众口味检验,而不断丰富、提高、发展,特征鲜明。火宫殿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多由师徒之间口手相传,有许多独到的技术特点和复杂的工艺要求,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手工技艺瑰宝。臭豆腐、荷兰粉、姊妹团子等小吃品种极富地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独具个性。

曲园酒楼,位于走马楼,1913年由长沙黄翰林创办,初设于黄氏公馆的花园内,池塘曲径、亭阁长廊,故名曲园。1919年,曲园扩建为三层楼面的大酒楼,并请著名湘菜厨师霍云渠任经理。其时,三层楼的店堂,设施齐备,华丽典雅的大厅,可同时开席80桌,另辟有单间10余间。这张照片,即为民国年间所摄的曲园门面。这是一座重檐牌楼形式,上檐下悬挂着“曲园酒楼”牌匾,下檐斗拱重迭,精雕细刻,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的厚重。初兴的曲园,由湘菜名师袁善诚掌厨,另有名师丁云峰、史玉和等掌勺,可谓高师云集。曲园酒楼的菜肴,选料精当,制作讲究,风味独特,如奶汤生蹄筋、花菇无黄蛋、松鼠活鱖鱼、炒冬笋尖等名菜,不仅深受一般顾客赞赏,即众多美食家亦为之称道。由于曲园酒楼声名远播,一些湘菜名师又走出省境,在南京、重庆、昆明开设曲园酒家,接待了不少中外名流政要,后来在北京、台北也打出了曲园的旗帜。

地处五一广场的长沙实验餐厅,其名颇有现代意识,而其前身却是名副其实的湘菜名店玉楼东。玉楼东酒家,始名“玉楼春”,1904年创办于青石桥(今解放路),后迁东茅巷。初由长沙人饶石顽创办。清朝末年,饶石顽在任清廷内阁中书期间,曾护送中国学生赴欧美留学,亲身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菜肴的浓厚兴趣,因而产生了经营饮食业的想法。回长后即集股在长沙青石桥创办了玉楼春酒家,主要经营湘菜酒席。饶石顽虽然出身于封建官员,但具治国思想,他曾亲自撰写一副对联贴在店门上:“宰天下当如是肉;治大国若烹小鲜。”又传说清末曾国藩之孙、翰林曾广钧曾登楼用膳,大快朵颐,留下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1920年,时称“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担任经理,遂将店名改为玉楼东。谭氏曾为湖南都督、著名美食家谭延闿的家厨,烹饪技艺高超,又善于经营,酒店很快即名声大噪,甚多名人贵客都曾来此品尝佳肴。以后,玉楼东几度迁址,几度更名,先后称“奇珍阁食堂”、“广场饮食店”、“实验餐厅”等。这张照片,就是上世纪70年代设于五一广场东南角的实验餐厅。虽然名称变了,在革命化的年代也不甚讲究佳肴美食,但他毕竟保留了玉楼东的遗脉,而传续至今。改革开放后,实验餐厅恢复玉楼东之名,又迁址五一路、车站路和万家丽路,继续发扬湘菜名店的传统,其影响也远非昔日可比了。

奇峰阁酒家开设于1937年,原址在水风井怡丰斋隔壁,由长沙县云田(今属株洲)人唐晓珊与人合资经营,抗日战争时店被炸毁。1944年在原址重建门面,经营面食、饭菜、甜品等,生意颇佳。1947年唐又在蔡锷路顺星桥北口建一栋二层新楼,名晓记奇峰阁。中山路之店改为桂记奇峰阁,由唐之弟经营,后因经营不善倒闭。1956年公私合营时,调整网点,晓记奇峰阁与协和茶馆合并。1968年因长沙市政府将店址划给长沙晚报社而停业。1984年,市饮食公司将蔡锷中路19号原回民餐馆改建装修,恢复奇峰阁酒家,聘请了包括徐长兴烤鸭制作传人、长沙著名油案厨师黄桂霞等5名湘菜老厨师。他们制作的传统湘菜“一鸭四吃”,以烤鸭为原料,将鸭皮、鸭肉、鸭架、鸭油四者分别采用不同配料和调料,经过精心烹调,制成风味不同的美馔佳肴,成为奇峰阁的名牌产品。奇峰阁虽几经变化,但“烤鸭”这块金字招牌没有丢。这张照片,就是奇峰阁在门前高高挂着的招牌。2010年因奇峰阁所处地段被划入“东牌楼棚户区”而拆除。

又一村饭店位于中山西路又一村地段。“又一村”为原位于此处的清湖南巡抚衙门花园,后成为地名。该店所在地为20世纪40年代中岳楼茶馆和明明面粉馆。1956年两店合并,更名为“又一村饮食店”。“文革”中,改名为“五一饮食店”。1978年,将相邻的为康药店及清泉池澡堂并入,复名又一村饭店。又一村饭店建成开业后声望日增,首先得助于烹饪名师主理。尤以蔡海云和蔡金彪父子(人称“父子双虎将”)著称。蔡海云生于1915年10月,15岁时从长沙县入长沙市杏花园酒家学徒,得助于湘菜名厨师龚保生等人指点,3年学成出师后,先后在玉楼春酒家(玉楼东酒家前身)、奇珍阁食堂等正式掌勺,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帮派的名老师傅,精采众长。

长沙的饮食名店分布四处,亦各有千秋,至今深得爱戴。杨裕兴面馆是一个长沙家喻户晓的面食名店,1894年,由轿行老板杨心田创办于长沙三兴街,始营米粉。以其汤粉质地上乘,油码品种多样,味道鲜香,人人称誉,而生意兴隆。1934年,杨氏之子杨菊村继任老板。1937年,乃在青石街附设支店,复增汤面、卤腊味、煎饺等,渐以汤面为主,经营规模日大。1938年长沙大火中,杨裕兴二店俱焚。火后,支店搭棚屋复业,1945年二店合并于青石街,后又加盖楼房,生意日益复兴,成为省城著名面馆。黄兴北路的半雅亭面馆也是一家颇具名声的老店,其店面也与其名一样,古香古色,堂室雅致,陈设美观。该店名师荟萃,长为省城面粉业之魁首。其经营,以四时品种齐全,味道鲜雅而著称。

和记粉馆则是长沙一家颇为有名的米粉店。和记最初出现于1929年,系一位孀妇吴有珍带着两个儿子李益和、李福生,在长沙北门外摆的一个米粉摊。由于汤粉货真价实,接待热情,生意颇兴,便于次年在附近租得一个铺面,开设了这家米粉店,取名“和记”。开业之后,该店仍保持诚实经营本色,讲究质量,渐渐卖出了名气。无巧不成书,开业一年,店后种的一根南瓜藤,结了18个色泽金黄的南瓜,其藤首的大南瓜上竟长出两根蔓,恰似龙须,而整个瓜藤又好似一条卧龙,一时广为流传,咸来观赏,和记之名遂不翼而飞,生意也更加兴隆。但是李氏兄弟并不取巧于这偶得的名声,而是以其诚实经营,质量取胜。其米粉制作必用优质大米,解切均匀,火候适宜,油码讲究,甚得顾客青睐。1956年公私合营后,和记改为国营,依然红火如故。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早年任教长沙市第八中学,最喜欢吃和记米粉,喜快之余,常乘兴为该店挥毫泼墨。这些宝贵的书画作品,现在不知落于谁手。上世纪90年代,和记迁到湘春路经营,虽口味尚佳,但已无复当年的兴盛了。

旧时,“老长沙”每谈到长沙米粉,总不外乎“北有和记,南有黄春和”。黄春和粉店,是1938年长沙大火以后,一位叫黄春和的贫苦农民开办的。起初,这位来长沙谋生的中年农民,带着妻子,挑着担子,游走于南门口一带,做卖米粉。由于夫妻俩手脚勤快,米粉质优价廉,赚了一点钱,一年后即在一家绸缎铺边搭一棚屋,建了一个摊位。两三年后,黄氏夫妇就在织机街租得门面,开设起米粉店,命名“黄春和”,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竟成为长沙一名老字号。解放后,黄春和一度平淡。改革开放以来,长沙饮食业发扬传统,“黄春和”重振旧业,再度在南门口一展风姿,后来又在市区各处开办不少分店。这张照片就是登仁桥的老黄春和,仿古的门楼、前檐,又略显新时代的色彩,今已不存。

与上述传统的饮食业名老字号不同,五一路的新华楼,则是另外一种类型。这家饮食店创始于1953年,其前身为一个小小的仁和粉馆,1978年底更名新华楼。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华楼引进山西传统饮食刀削面,并加以湖湘饮食风味,别具一格,颇受欢迎。这里的刀削面,片片粗细均匀,油码配以酱、醋、葱、姜,堪称晋风楚味。自开业以后,每日宾客盈门,座无虚席,也成为长沙的一家餐饮老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