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简史:拓跋鲜卑

 广州玉 2023-02-15 发布于广东

提起鲜卑一般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因为北魏强大拓跋部就独占了鲜卑这个名号,那么拓跋鲜卑又是如何强大起来并入主中原的呢?

拓跋鲜卑的来源与迁徙

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鲜卑是黄帝小儿子昌意的后裔: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魏书·序纪》)

按照《魏书》的说法,昌意受封于遥远的北土,因而作为其后裔的拓跋鲜卑才一直生活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统辖幽都以北的地区,世代为君长,没有文字,刻木记事,过着游牧生活。

对“拓跋”名称的来源,《魏书·序纪》说: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魏书》认为,按照传统的五行与五方相配的观点,东方色青,为木;南方色赤,为火;西方色白,为金;北方色黑,为水;中央色黄,为土。黄帝有土德,北方习俗称土为“托”,称君主为“跋”,所以有土德的君主即被称为“托跋”,即“拓跋”。

据《魏书》说,昌意的后裔始均曾在尧时为官,后因三代以及秦汉战乱,所以拓跋鲜卑“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早期拓跋部的三个历史时期

《魏书》记载中的拓跋先祖,其历史是辉煌和久远的,他们带领拓跋鲜卑进行了史诗一样的迁徙。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其第一位皇帝为毛:“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魏书·序纪》)。毛及此前六十七世的拓跋历史,为拓跋鲜卑的大兴安岭北部即大鲜卑山时期。

文章图片1

拓跋部早期生活地方

毛之后,又历经四帝,至第六代皇帝“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魏书·序纪》)。学者普遍认为,推寅带领拓跋鲜卑走出大兴安岭所至的“大泽”,就是今天的呼伦湖(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宿白先生说:“'南迁大泽方千余里’的大泽,应是呼伦池,池东南一带迄今尚有面积广阔的沼泽(沮洳)区域。”呼伦湖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之西南边地,也正是大兴安岭北段之西南。湖面是西南—东北走向,南北长二百余里,东西宽百余里,周围五百余里,按古代小计量之“里”,正所谓“方千余里”,这“方千余里”的呼伦湖畔,自然“厥土昏冥沮洳”,是一片低洼沼泽湿地了。宣皇帝第一推寅时期的拓跋历史,为呼伦贝尔大泽时期。

文章图片2

宣皇帝推寅其后历经六帝,至第十三代皇帝:“献皇帝讳邻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魏书·序纪》)。据《魏书》记载,第十三代皇帝献皇帝邻,蒙受神灵指引,拓跋鲜卑又继续开始迁徙进程。

此时的献皇帝邻由于年老,为了更好地领导拓跋部完成迁徙,传位给圣武皇帝诘汾。献皇帝邻责令诘汾“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魏书·序纪》)。这里的“匈奴故地”,其实就是为匈奴所盘踞的漠南阴山一带。

对此次南迁,史书并没有明确地记载具体的迁徙经过,只说“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学者曾经推拟出两条可能的路线:第一,呼伦贝尔地区→(西南迁徙至)西辽河下游→漠南阴山地带(内蒙古中部地区)

第二,呼伦贝尔地区→(西南迁徙至)蒙古高原(蒙古国境内)→阴山地带(内蒙古中部地区)

文章图片3

从《魏书》“山高谷深”的记载来看,拓跋部的南徙很可能是由呼伦湖附近南下,沿大兴安岭山麓向西南方迁移。其迁徙路线,不一定一直是向西南方向,中途可能经历了多次曲折,这样才会一次次经历翻越高山、跨越深谷的险难。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拓跋部自呼伦贝尔草原南下后,曾经穿越锡林郭勒草原,在南杨家营子(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北约35公里处)一带做过短暂停留,第一条路线较为学者所认同。

拓跋鲜卑的南迁策略,主要出自宣皇帝推寅和献皇帝邻,由此,拓跋鲜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步一步走入了历史的舞台。《魏书》说拓跋鲜卑“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魏书·序纪》)。他们将最美好的名号,共同赋予自己部落的两位杰出首领。由此,献皇帝邻又被称为第二推寅。经过这次大迁徙到达漠南以后,从此开始以“拓跋”为氏。

马长寿认为,献皇帝邻即第二推寅,就是檀石槐鲜卑部落联盟时期的西部大人之一的日律推演。王沈《魏书》中提到,檀石槐三部中的西部大人有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认为:

《魏书》曰: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东西三部,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曰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推演,盖即推寅也。按魏收《魏书·帝纪》:毛死,贷立;贷死,观立;观死,楼立;楼死,越立;越死,推寅立。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也就是,胡三省认为,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日律推演,就是拓跋鲜卑首领宣帝推寅。马长寿认为“这种见解是有卓识的”,同时做了一点修正,认为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拓跋鲜卑的宣帝推寅,而是第二推寅献帝邻。此后,这种观点渐成为学术界的通说。

拓跋鲜卑进入漠南以后,“建国拓跋,因以为氏”(《资治通鉴·魏纪九》),从此开始以“拓跋”为族称,称作“拓跋氏”或“拓跋鲜卑”。此时正值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举为“大人”,在草原建立军事联盟,进而“尽据匈奴故地”,并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第二推寅当即在此时成为大联盟的西部大人之一,此为拓跋部历史的漠南阴山时期。

北魏始祖诘汾与力微

据《魏书》记载,在拓跋部圣武皇帝诘汾率领部众南迁的过程中,曾经带数万骑在山泽间田猎。田猎时,一位美丽的天女从天而降:

初,圣武帝尝率数万骑田于山泽,欻见辎姘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侍卫甚盛。帝异而问之,对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寝宿。旦,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及期,帝至先所田处,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魏书·序纪》)

这位天女自称是天帝之女,受命与诘汾结为夫妇。天女与诘汾同居,生下一个儿子,将其托付诘汾之后飘然而去。天女所生的婴儿就是拓跋部后来的神元帝力微。因为天女不知所踪的缘故,所以拓跋部流传着“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的谚语。

诘汾死后,公元220年力微即位。力微即位之初,受到周围其他部众的侵袭,部众离散。力微被迫投奔当时居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的没鹿回部大人窦宾,成为依附没鹿回部的部落。

文章图片4

投靠没鹿回部落后,窦宾为力微攻伐西部大人,结果兵败,战马走失只能步行。力微派人将所骑乘的骏马给窦宾,窦宾因而获救。回到没鹿回部后,窦宾寻找赠马之人,力微隐而不言。很久以后,窦宾才知道是力微赠马。窦宾甚为感激,想要将自己控制的地区的一半分给力微,但是力微拒绝了,窦宾因此将女儿嫁给力微。力微又请求率领所部北居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积十数岁,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魏书·序纪》)。因为力微治理有方,旧部重来归附,拓跋鲜卑再次壮大。

力微在位的第二十九年(248),窦宾去世。窦宾去世前,曾经叮嘱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侍奉力微,但力微的两个儿子阴谋发动叛乱,力微召而杀之,吞并了窦宾的部众。在吞并了没鹿回部落后,力微的部众更加强大,其武装力量达到“控弦士马二十余万”。

力微在位的第三十九年(258),将部落迁移到定襄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四月间举行祭天大典,各部落的首领都来助祭,只有白部的大人旁观而不肯前来。力微派人把他召来后杀掉了,于是,远近部落都对神元皇帝十分恭敬。力微以拓跋部为中心,建立起一个部落大联盟,确立了自己的大酋长地位。

力微时代,檀石槐部落大联盟已经解体,拓跋鲜卑的势力发展迅速。力微在盛乐建立部落大联盟成分异常复杂,除去拓跋部的“帝室十姓”外,还有“内入诸姓”(75个非拓跋鲜卑的部落)和“四方诸姓”(东方宇文、慕容氏二部,南方茂眷氏等七部,西方尉迟氏等十六部,北方贺兰氏等十部)。

神元皇帝力微在位五十八年,对拓跋鲜卑事业实具开创之功。他是一位有着雄大野心的领袖,积极推进拓跋鲜卑的社会改革,而且力主与中原地区的曹魏政权保持友好关系。他在盛乐举行祭天大典时说:

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仇,百姓涂炭,非长计也。(《魏书·序纪》)

力微借鉴了匈奴的教训,转而与曹魏和亲。其在位的第四十二年(261),“遣子文帝(沙漠汗)如魏,且观风土”。沙漠汗在中原魏都洛阳前后居住达七年之久,经历了曹魏到西晋的改朝换代,对中原文化非常熟悉,为“魏宾之冠”,“在晋之日,朝士英俊多与亲善,雅为人物归仰”。

拓跋氏与代国

力微共有四个儿子,沙漠汗是长子,以下依次为悉鹿、绰、禄官。

其中,沙漠汗久在中原,受中原文化熏染,由晋归国后,鲜卑元老以其“似得晋人异法怪术,乱国害民之兆所忌”(《魏书·序纪》),向力微进谗言,力微言:“不可容者,便当除之。”由是被害。

力微死后,其汗位兄弟相传,公元277—286年,拓跋悉鹿即位,公元286—293年,拓跋绰即位。在此之后,沙漠汗之子拓跋弗成为拓跋鲜卑的最高首领,但在位仅一年,便被其叔拓跋禄官杀害篡权。

拓跋禄官在位时,拓跋鲜卑的疆土被划分为东、中、西三部:

昭皇帝讳禄官立,始祖之子也。分国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东,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长子桓皇帝讳猗[插图]统一部,居代郡之参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讳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魏书·序纪》)

拓跋禄官自己统治东部,沙漠汗的儿子拓跋猗㐌、拓跋猗卢分别统治中部和西部。

拓跋鲜卑分为三部以后,中部拓跋猗㐌的势力迅速上升。公元306年,拓跋猗㐌病逝,其子普根即位。普根的能力不及其父,其控制下的中部拓跋鲜卑逐渐式微。两年后,拓跋禄官病死。西部的拓跋猗卢乘机“总摄三部”,重新统一了拓跋鲜卑。

拓跋猗卢统一三部后,北方黄河流域面临着两大乱局:一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引发“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二是匈奴刘渊(后赵)灭亡西晋,东晋南渡,掀起了十六国之乱。

拓跋猗卢在位期间,坚持通好西晋王朝。当刘渊乘“八王之乱”起兵反晋,并州地区遭受围攻,西晋王朝可危之际,拓跋猗卢大力援助时任并州刺史的刘琨,同反晋势力作战。其援晋之功屡受朝廷晋封,由此为代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晋怀帝永嘉四年(310),依附刘渊汉国的“白部大人叛入西河,铁弗刘虎举众于雁门以应之,攻琨新兴、雁门二郡。琨来乞师,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将骑二万,助琨击之,大破白部”(《魏书·序纪》),“白部”指慕容鲜卑;“西河”即西河国,属并州;“铁弗”系匈奴单于后裔;“新兴、雁门二郡”均属并州。为击退白部、铁弗,刘琨向拓跋猗卢求援,拓跋猗卢发战骑二万,“大破白部”,“次攻刘虎,屠其营落”,解除了并州之危。

战后,“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以代郡为拓跋猗卢封邑。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属幽州。于是拓跋猗卢“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为由,要求入据今代县句注山岭以北之地,刘琨将雁门所属陉岭以北之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之人民至南,重建城邑。拓跋猗卢据有了“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的并州北部地区,疆域大大拓展,实力也大为增强,建立代国的条件逐步成熟了。

代国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拓跋鲜卑政权——代。

文章图片5

拓跋猗卢即位后,拓跋鲜卑再一次出现继承问题。拓跋猗卢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比延,想要传位于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拓跋猗卢命令长子拓跋六修出居新平城,同时废黜了其母的皇后地位。拓跋六修又有名马,拓跋猗卢命其将马给予比延。后来拓跋六修来朝,猗卢又命令六修参拜比延。凡此种种,积怨成怒。

文章图片6

公元316年,拓跋猗卢召拓跋六修朝见,六修不还,猗卢遂兴兵攻伐,然而战败。战败后,猗卢微服出逃,死于民间。拓跋猗卢另一个儿子普根发兵打败六修,成为拓跋部的最高首领,但仅仅一个月后,普根就去世了。拓跋猗卢一系拥立刚出生不久的普根之子继承汗位,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普根之子也莫名其妙地死去。最后,拓跋弗(拓跋猗卢之弟)之子拓跋郁律夺取了政权。

然而,拓跋郁律最终被拓跋猗卢一系的势力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拓跋鲜卑的首领几十人。拓跋猗卢之子、普根之弟拓跋贺傉即位。在拓跋贺傉去世后,他的弟弟拓跋纥那即位。后来,拓跋猗卢一系的势力衰退后,拓跋纥那出逃到支持自己的宇文部。贺兰部以及支持拓跋郁律一系的鲜卑诸部大人,共同拥立了拓跋郁律的长子拓跋翳槐做了可汗。

从拓跋部此段的历史来看,惠皇帝拓跋贺傉、炀皇帝拓跋纥那、烈皇帝拓跋翳槐都不是大有为之君,而仅能守土自保。在内外动荡的变乱之下,地位更迭频繁,代国走向中衰。

拓跋翳槐在位的时期,中原地区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实力正强。为了改善与后赵的关系,拓跋翳槐让自己的弟弟拓跋什翼犍去后赵做人质,住在襄国,后来又迁往后赵的新都城邺城。公元338年十月,拓跋翳槐病重,临终留下遗命:“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魏书·序纪》)。拓跋翳槐死后,鲜卑众臣认为国家新丧,内外未安,且拓跋什翼犍在南方,是否能够顺利前来承接地位不能确定,在他到来的间隙中,恐怕会生出新的变故,因而应该确立君长来安抚上下。

当时在盛乐的拓跋翳槐的兄弟有两人,论年长当推其三弟拓跋屈,但拓跋屈本人刚猛多变,不如四弟拓跋孤宽和柔顺,于是鲜卑大人梁盖等杀拓跋屈,推举拓跋孤即帝位。拓跋孤说:“吾兄居长,自应继位,我安可越次而处大业。”于是,拓跋孤亲自到邺城迎接拓跋什翼犍,并向后赵政权请求自己留为人质,换取拓跋什翼犍返回代国。后赵的石虎被拓跋孤的行为深深打动,遂让二人一同返回。公元338年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在繁峙(今山西浑源西)即代王位,作为报答,将代国领土的一半分给拓跋孤管理。即位第二年(339),拓跋什翼犍“始置百官,分掌众职”(《魏书·序纪》)。即位第三年(340),将都城由繁峙迁回旧都盛乐。即位第四年(341),在盛乐城南八里修建了新城,从此有了稳定的政治中心。即位第五年(342),按新制训练军队,军队开始正规化。经过几年的整顿,代国一步步走出中衰,重新走向振兴。

文章图片7

拓跋什翼犍即位后,对当时的后赵和前燕采取友好交往之策,为代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和平环境。此后,自建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363—370)八年间,拓跋什翼犍在国内安定、政权巩固、代国实力大增的基础上,开始对外征讨:

建国二十六年(363),拓跋什翼犍第一次征讨高车,“讨高车,大破之,获万口,马牛羊百余万头”(《魏书·序纪》)。

建国三十三年(370),拓跋什翼犍再次征讨高车,“大破之”。

建国二十八年(365),铁弗匈奴刘卫辰与代国为敌,拓跋什翼犍讨之,“卫辰惧而遁走”。

建国三十年冬(367),拓跋什翼犍再次征讨铁弗匈奴,“卫辰与宗族西走,收其部落而还,俘获生口及马牛羊数十万头”。

经过两次远征漠北的高车以及两次讨伐铁弗匈奴,代国的军事实力达到顶峰。然而,盛极必衰,建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371—376),是拓跋什翼犍在位的最后六年。这六年,是拓跋什翼犍统治下的代国由盛而衰最终灭亡的六年。

建国三十四年(371),“帝室十姓”之一的长孙斤(拓跋什翼犍侄儿,拓跋孤之子)谋反,最后伏诛。“斤之反也,拔刃向御座,太子献明皇帝讳寔格之,伤胁。夏五月,薨,后追谥焉”(《魏书·序纪》)。长孙斤的谋反,让拓跋什翼犍付出了太子殒命的代价。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灭前燕割据北方,国力达于鼎盛。苻坚志在经略四方,统一华夏,灭亡代国自然是他的既定方针。此后,苻坚支持铁弗匈奴刘卫辰反代。

建国三十九年(376),刘卫辰攻打代军,苻坚率20万大军辅助,代军大败。此时的拓跋什翼犍抱病不能出战,逃往漠北高原。然而,漠北又遭到被拓跋什翼犍征服的高车的反叛,高车对拓跋什翼犍四面寇抄。不得已,拓跋什翼犍退守都城盛乐,又遭遇庶长子拓跋寔君屠戮诸皇子的萧墙之祸,后暴崩。听到拓跋什翼犍已死的消息后,前秦大将李柔、张蚝迅速带兵攻破云中,拓跋寔君后被押解至前秦都城长安,车裂而死。由此,代国灭亡。

拓跋氏与北魏

公元376年,苻坚灭亡代国后,准备将包括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内的鲜卑贵族迁至长安。拓跋珪当时六岁,代国左长史燕凤痛感国家沦亡,怜惜拓跋珪幼弱,而欲为之计。

燕凤素为苻坚所敬重,于是燕凤对苻坚进言说:“代国的国王什翼犍刚刚死去,众大臣和部落大人都反叛了。他的孙子拓跋珪幼小无知,不能辅佐,南部大人刘库仁凶狠而有智谋,刘卫辰狡猾多变,都不可以为伍,我的意见是分代国为二,黄河以西之地由刘卫辰统辖,黄河以东之地则为刘库仁所有。这两个人素有深仇,且势力相当,谁也不敢先发难攻击对方,都想靠你的力量抑制对方,你可利用他们的矛盾控制他们,这是你治理北部边疆的上策。待拓跋珪长大之后,你立他为王,这是你施给拓跋珪大恩惠呀”(《魏书·燕凤传》)。

代国灭亡后,其疆土的统治对苻坚而言是一大难题。燕凤之意,是让苻坚暂时将代国分为东西两部,交给两个相互仇视的部落大人统领,二者可以相互牵制,维持暂时的统治。但是,二人都不是可以长久依靠之人,其后若谋逆反叛,不可控制。但是,若善待拓跋珪,待其长大后立其为王,必然报恩,可以成为前秦的守藩之臣。有拓跋珪的镇守,代国民心归之,刘卫辰和刘库仁的反叛就失去了根基。

苻坚接受了燕凤的建议,在其大军撤退以后,遂以刘卫辰和刘库仁分摄代国国事。代国南部大人长孙嵩及元他等人,将代国故民尽数交付刘库仁统理,拓跋珪与母亲也被迫投奔独孤部。刘库仁对拓跋珪予以礼遇,常常对自己的儿子说拓跋珪“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魏书·太祖纪》)。

公元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北方在失去霸主之后,又群雄纷起。公元384年,拓跋珪15岁,刘库仁被部将慕容文所杀,其兄刘眷代摄国政。公元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刘眷自立为主。刘眷欲害拓跋珪,商人王霸知之,在众人之中故意踩踏拓跋珪的脚,拓跋珪机警异常,于是迅速出逃。

拓跋珪的母亲是贺兰部首领贺讷的亲妹妹,因而拓跋珪在逃出独孤部以后,就投奔了舅舅贺讷。贺讷见拓跋珪少年老成,谈吐不凡,非常喜爱,对他大力扶持,希望他能重整河山,再兴拓跋一族。在得到拓跋珪在贺兰部的消息后,远近流散的代国旧臣相继前来归附,诸部大人也纷纷请求贺讷,表示愿意拥立拓跋珪为主,重振代国,贺讷表示赞成。

文章图片8

拓跋珪

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锡拉木林河)大会鲜卑拓跋各部,举行登基典礼,年号登国。同年二月,拓跋珪率部众回到代国故都盛乐城。四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自称为魏王,史称北魏。

北魏建国时,周围强敌环伺。北边有贺兰部,南边有独孤部,东边有库莫奚部,西边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有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永的西燕。处在夹缝中的北魏,只能大规模扩张以求取生存空间。

外部不宁方来,内部纷争亦起。公元386年五月,拓跋珪的叔叔,拓跋什翼犍的小儿子拓跋窟咄与独孤部的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拓跋珪在后燕慕容垂的帮助下,于同年十月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大败拓跋窟咄,内乱暂平。

内乱平定后,拓跋珪开始了扫平四方的军事征讨。

公元387年,拓跋珪乘胜追击,大败独孤部刘显和刘卫辰二部,占领了从五原到固阳塞一带的产粮地区。

公元388年五月,拓跋珪北征库莫奚部,六月大破之。十二月,拓跋珪征伐鲜卑解如部,大破之。

公元389年正月,拓跋珪率部西征高车部,大破之。二月,讨叱突邻部,亦破之。

公元390年,拓跋珪又率部西征高车袁纥部,获人口及牛马二十余万,又讨贺兰、纥突隣、纥西等部落,均破之。

公元391年,拓跋珪率众西征高车黜弗部,大破之。

在同一年,拓跋珪一举消灭了刘卫辰,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尽为其所有。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拓跋珪东征西讨,势力不断扩大,四周部落如高车、柔然、库莫奚等部纷纷被兼并,俘获其大量牛马人口,一跃成为塞北强国。

北魏在强大以后,与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渐成敌对之势。公元392年,拓跋珪派自己的小弟弟拓跋觚出使后燕。后来,后燕要求北魏进贡大量马匹,拓跋珪没能满足其需求,后燕竟将拓跋觚扣留在中山,致使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忧愤而死,北魏与后燕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灭亡西燕。公元395年五月,后燕慕容宝进攻北魏,于参合陂大败。公元396年三月,慕容垂亲率大军复仇,拓跋珪避其锋芒,后燕军因慕容垂病重不得已而退兵,慕容垂在归途中病死。七月,拓跋珪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八月,拓跋珪乘慕容垂新死,进军后燕,公元397年,后燕灭亡。

在灭亡后燕的第二年(398)七月,拓跋珪将都城迁址平城,北魏的统治中心进一步向中原地区靠近。

在北魏的统治区域内,拓跋珪仿效中原文化,开始了政权的各方面建设。

公元398年二月,拓跋珪“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魏书·太祖纪》)。同年十二月,拓跋珪又宣布行夏历,敬授民时。

公元399年春三月甲子,拓跋珪下令“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魏书·太祖纪》)。秋七月辛亥“诏礼官备撰众仪,著于新令”(《魏书·太祖纪》)。冬十月,“太庙成,迁神元、平文、昭成、献明皇帝神主于太庙”(《魏书·太祖纪》)。

公元400年二月丁亥,“始耕籍田”(《魏书·太祖纪》),进一步表明对农业的重视。

公元401年,“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魏书·太祖纪》)。

拓跋珪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四方中度过的,及至晚年,神志昏聩,渐露暴君之相。拓跋珪早年,在太医令阴羌的指导下服用寒食散(五石散)。后阴羌死,拓跋珪不懂药性,服用寒食散失节,逐渐出现中毒症状,“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魏书·太祖纪》)。在药性的作用下,拓跋珪喜怒无常,性情狂躁,多疑迁怒,胡言乱语,竟夜不止,经常因琐事杀戮大臣。朝廷上下人人心怀危惧,终于促成北魏王朝的内部动乱。

公元409年十月,拓跋珪之子拓跋绍因对其父久怀怨恨,且因为生母被拓跋珪无礼苛待,遂联络拓跋珪宠姬万人,冲进寝宫,将拓跋珪刺死,一代雄主不明不白地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北魏王朝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拓跋珪死后,废太子拓跋嗣返回平城,联络诸大臣杀死拓跋绍,平息了内乱,登基称帝。公元423年十一月,拓跋嗣病死,其长子拓跋焘继位。

拓跋焘与拓跋珪一样,同是一位以文治武功著称的雄主。

文章图片9

就武功而言,拓跋焘在其在位的二十八年内,进一步开拓了北魏的疆域。公元431年灭掉匈奴赫连氏的大夏,436年灭掉北燕冯氏,439年灭掉割据河西的北凉沮渠氏,公元449年,拓跋焘亲率大军击败北方的柔然,将其驱逐到漠北。南平江淮,北抗柔然,使北魏成为当时南北七千余里、东西一万二千余里的统一大帝国。其地理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流域,南至江淮一带。

文章图片10

就文治而言,拓跋焘在位期间,统一了文字体例,使魏体文字成为文字体例的一大流派。他兴儒学,办太学,儒术自汉武以后重现辉煌。他尊黄帝为始祖,确立鲜卑的文化地位,消除了民族隔阂。他封爵战场有功者,惩治临阵脱逃者,抚恤尽忠将士。他大力选拔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选贤举能。他兴道灭佛,将道教提升到国教的地位。他惩治贪官污吏,效法汉族,改定律制。

文明太后与拓跋宏汉革

公元452年,拓跋焘死于宦官宗爱之手。

宗爱,其人出身不详,曾因犯罪而成为宦官,后来历任闲杂碎职而进为中常侍。公元451年,拓跋焘南征而回,颁赏群臣,任命宗爱为秦郡公。当时,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已经开始监国,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是其亲随,二人曾经任权妄为,被拓跋焘知晓。宗爱天性险暴,多行不法,拓跋晃对之颇为不齿。另外,仇尼道盛与任平城二人与宗爱不睦。

文章图片11

宗爱

宗爱因为惧怕道盛等人追究其事,于是在拓跋焘面前构陷二人。拓跋焘震怒,将二人斩于街市。太子拓跋晃因此忧惧成疾,于24岁病逝。拓跋焘深为太子的去世感到后悔,宗爱因为恐惧被诛,遂起谋逆,趁拓跋焘酒醉将其刺死。

其后,宗爱依仗宦官势力,拥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登位后,众人都认为宗爱有秦代宦官赵高之志,拓跋余因此对宗爱起疑。宗爱大怒,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夜杀拓跋余。拓跋余死后,宗爱准备另立新君,却被源贺等人先下手除掉。源贺拥立拓跋余之子拓跋濬即位,是为魏高宗。

魏高宗拓跋濬在26岁时去世,其12岁的儿子拓跋弘即位。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是长乐信都人。她的父亲冯朗,是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亲乐浪王氏。后来冯朗因事获罪被诛,冯氏于是入宫,没错就是北燕冯氏王朝的后代。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是冯氏的姑姑,素有母德,对其进行抚养教育。在拓跋濬14岁时,冯氏被选为贵人。拓跋弘即位后,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丞相乙浑谋反,献文帝拓跋弘只有十二岁,正在守丧,冯氏设计诛杀乙浑,而后临朝听政。年轻守寡的冯氏耐不住寂寞,行为不正,在宫内宠幸情人李弈,拓跋弘对此深以为耻,因事诛杀了李奕。冯氏心怀怨恨,在其逼迫下,18岁的拓跋弘不得已禅位于5岁的儿子拓跋宏,成为太上皇。

公元47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已经10岁。当年,拓跋弘禅位后暴崩,时年23岁,“时言太后为之也”。冯氏被拓跋宏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拓跋宏的母亲李氏,在其被立为太子后,依照北魏“子贵母死”的定制被赐死,拓跋宏是在文明太后冯氏的抚养下长大的。因而,文明太后对拓跋宏有养育之恩。但是,拓跋宏的父亲毕竟传言被太后害死,所以文明太后一直对此相当忌惮,从如下两事可以得到确证:五岁受禅,悲泣不能自胜。显祖问帝,帝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显祖甚叹异之。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魏书·高祖纪》)

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魏书·高祖纪》)

拓跋弘在被逼禅位之时,曾经问自己年幼的儿子拓跋宏感受如何,拓跋宏悲泣不能自胜,说:“代替父亲王位的感觉,一辈子都会牢记于心。”拓跋宏的对答表现出惊人的天资,文明太后因而怀疑他以后将对自己不利,于是图谋废帝,更立他人。她命令拓跋宏在寒冬着单衣,将其软禁于宫内。后来,在拓跋旧臣的劝谏下,文明太后方才作罢。其后,有宦官在文明太后面前诽谤拓跋宏,太后大怒,杖责拓跋宏数十。这两件事情说明,文明太后对拓跋宏一直是深怀戒心的。

文章图片12

拓跋弘

文明太后一方面对拓跋宏深怀疑惧,故而大权独揽,政由己出。一方面杀伐决断,善用权术,朝臣无不拜服。北魏政权在其统治时期,总体政治清明,任人得当,保持了向好的发展态势。史书载: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故[插图]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王叡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以不死之诏。李冲虽以器能受任,亦由见宠帷幄,密加锡赉,不可胜数。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捶楚,多至百余,少亦数十。然性不宿憾,寻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在文明太后统治期间,朝政“多有不关高祖者”,拓跋宏实际已经被排除于决策之外,其职责无非是发布诏书,发号施令,图具帝王虚名而已。在文明太后任用的朝臣中,有其宫廷男宠,有内事阉宦,有办事能臣,人物品类不一,然而皆能各尽其用。文明太后恩威并施,生杀赏罚,不拘一格,因而“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虽然其私生活为人所诟病,但从政治方面而言,文明太后无疑是非常合格的。

文章图片13

冯太后剧照

在文明皇后专政、拓跋宏虚位的政治时段内,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确立。公元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在此之前的北魏初期,政府曾经在京城附近实行过计口授田,均田制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推广、改进而发展起来的。另外,中国古老的一夫受田百亩的井田制以及西晋占田制,都给了均田制以经验借鉴。在均田制颁布的同一年,又宣布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担任。三长制代替了过去的宗主督护制,改变了“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魏书·李冲传》)的状况,这使趁着管理混乱而荫庇大量人口的汉族大地主受到约束和打击,因此他们群起而攻之。但当时掌握朝政的文明太后很有识见,她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魏书·李冲传》)。在她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推行。

与均田制、三长制相辅相成的还有新的租调制。北魏原来实行的租调制很混乱。“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粟二十石。”由于户籍不清,人民负担重。实行新的租调制后,规定一夫一妻出帛一匹、粟二石;其他人口、耕牛就按此类推。家庭作为受田纳税单位,人民负担有了一定之规。故“事(指新租调法)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应当认为,如上一系列的改革,其实都是在文明太后的一手主持下完成的。经过这一系列改革,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最终摆脱了游牧生活的影响,开始成为典型的中国式的封建王朝。也正是这一系列改革,使拓跋氏的政权获得了中原汉族士大夫的认同,使之能够在中原地区存在下去,并被认为是中国正统王朝之一,文明太后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公元490年九月,文明太后病逝,拓跋宏亲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北魏自公元398年定都平城,到孝文帝时期,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平城再也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地理上看,平城地处偏远,不是全国的地理中心,不便于统治中原地区;从经济上说,平城地处雁门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灾荒多发,粮食供应经常发生困难;从军事上说,在统一了北方以后,北魏的战略方针已经转向南方,需要充分利用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平城地处北方边境地区,不具备向南开拓的战略条件;从政治上看,北魏统治者要实行汉化政策,实现与汉族地主的进一步合作,必须离开鲜卑守旧势力的集中地。而洛阳地处黄河、洛水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均很发达,且交通便利,迁都于此,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进而攻伐江南,统一全国。由于上述原因,孝文帝亲政以后便下决心迁都洛阳。

文章图片14

拓跋宏

但是,迁都是朝政大事,关系到众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贸然南迁,必定会遭受到阻挠。于是,孝文帝转而寻求他法,逼迫鲜卑贵族南迁。《魏书·李冲传》说:“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拓跋宏以南征为名,出师征伐,他说:

文武之道,自古并行,威福之施,必也相藉。故三、五至仁,尚有征伐之事;夏殷明睿,未舍兵甲之行。(《魏书·高祖纪》)

圣人之大宝,惟位与功,是以功成作乐,治定制礼。(《魏书·李冲传》)

孝文帝以上古帝王自比,以建德立功为由,以统一天下为名,历举魏晋因不事征伐而国祚促短的历史,对群臣下定决心说:“南有未宾之竖,兼凶蛮密迩,朕夙夜怅惋,良在于兹。取南之计决矣,朕行之谋必矣”(《魏书·李冲传》)。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六月,拓跋宏正式出师南征,特命鲜卑贵族随行,兴兵三十万。时当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众人不堪其苦,但拓跋宏仍执意挥军前行:

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于马首之前。(《魏书·李冲传》)

在艰难的行军条件下,鲜卑贵族纷纷表示难以前行,在拓跋宏马前涕泣劝止。拓跋宏佯怒,说:“长驱南下之策,在朝廷已经议定,现在大军将要继续前行,诸位还有说什么呢?”大臣李冲回答说:“我们不能献上精密的谋划,让您坐有四海,而使南方有窃取帝号的贼子存在,这是我们的过失。但现在离都淫雨,士马困弊,前路尚遥,水潦方甚。在洛阳境内,小的水灾都足以导致大的祸患,更何况南方长江浩瀚无涯,如果准备南渡的舟楫,那么必须停留制造。现在军队疲惫,粮食缺乏,进退为难,正视困难回撤军马,这是目前最合适的做法。”

拓跋宏说:“进伐南方,这是我们一致的意见,前面已经说过。而眼下你们因天雨而犯难,然而天时也是可以了解的。为什么呢?夏天既然烈日炎炎,北方干旱,秋天必定雨水很多,而初冬时节,天必晴爽。等到下个月初十左右,如果淫雨仍然不止,这就是天意不许,假如在此间天晴,行军则无多大妨碍。古时的君王不讨伐不幸的国家,那指的是诸侯同辈的国家,而不是指作为王者统一天下而言的。今天已到这步,怎么能随便就不走了呢?”

李冲又说:“这次南征,天下之人都不情愿,只有陛下您一个人要这样做。汉文帝说,我独乘千里马,这是要到哪里去?为臣有请您回驾之意但一时无辞可说,唯以一死请陛下改变初衷。”

拓跋宏大怒说:“朕正要经营宇宙,统一海内,而你们这些儒生,却屡屡疑惑我的大计划,战事有它的常规,你们不要再多嘴!”打马准备出发。于是,大司马、安定王元休,兼左仆射、任城王元澄等人一起殷殷泣谏。

文章图片15

拓跋宏于是宣明群臣说:“现在兴动不小,动而无所成就,何以昭示后人?假如班师回朝,又无以垂名千载。朕仰思我魏远祖,世代居住幽僻的荒漠,当年不顾众人异议举都南迁,为的是享受无穷之美,岂是没有心计、轻率离祖宗陵壤的行为?今天的君子,宁是独有胸怀?当是由于人代天工、王业须成的缘故。如果不向南征伐,就当移都于此,光被中原,机会也是时运,王公大人们你们以为如何?讨论的结果,再不得出尔反尔,同意迁都的靠左边站,不同意的往右站。”安定王元休等人纷纷站到右边去了。

前南安王元桢说:“大凡愚陋的人鼠目寸光,不明事体,机智的人有先见之明,察事于未萌之中。施行大德的不听普通人的议论,成就大功的不让老百姓参与谋划,非常之人才能建就非常之事。开阔神都以延续帝王之业,在中土建造帝王之都,当年周公行之在前,如今陛下行之于后,所以这是很合适的事情。况且天下至为重要的,莫如皇帝居室了,大凡体贵之人,岂能裸体而立?臣等请求皇上安顿好玉身贵体,下以慰藉百姓所望,光被中原,停止南征。这是为臣想要说的和苍生百姓所希望的好事。”群臣都高唱“万岁”。

经过一番君臣的缠斗和心思算计之后,北魏最终定都洛阳。

迁都洛阳后,拓跋宏延续文明太后时期的政治态势,继续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第一,仿效汉族官制改革。

拓跋宏重用来自南方的世族王肃,参考魏晋南朝制度,对北魏的官制、军号进行改革,使北魏政权组织进一步汉化。在任用官吏方面,能够做到选贤举能,重视汉族人才,凡有才能,不论门第、出身、民族,都可以得到重用。

第二,仿效汉族定姓命氏。

鲜卑各部族姓氏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与汉族单姓有别。为了消除这一差别,拓跋宏诏令鲜卑的118个姓氏统统改为汉姓。拓跋宏以自己祖先源出黄帝,居五行之土德,土者吐也,吐生万物者也,为万物之元,所以在北魏太和二十年(496),诏令改拓跋姓为元姓。在其带动下,拓跋鲜卑部族一一改为汉族姓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

第三,仿效汉族衣汉服。

鲜卑民族的服装,短袄、窄袖、斜领、长裙,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为缩小民族差距,促进民族融合,在迁都洛阳后,拓跋宏下令着汉服。

第四,仿效汉族,定汉语为国语。

鲜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鲜卑语与汉语经常混用不分。拓跋宏定都洛阳后,一心想做中国皇帝。他审时度势,认为两种民族语言的混用,不利于他的统治,也不利于民族的统一,于是他在北魏太和十九年(495)诏令全国:“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纪》)

第五,与汉族通婚。

拓跋宏推动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他以身作则,率先娶大臣汉官李冲之女为夫人,娶卢、崔、郑、王四家汉族大姓的女儿为妃,又为自己的五个弟弟娶汉族大姓为妻,他的女儿也嫁给了汉族的大姓地主。在他的带动下,鲜卑贵族也纷纷与汉族通婚。

第六,仿效汉族,建立门阀制度。

拓跋宏还设法使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按照门第等级的高低,实行对等联姻,并以此为荣。他把鲜卑贵族、汉族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鲜卑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高,定为国姓,与汉族的崔、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余贵族亦各有门第等级,并按照门第来确定官职的高低。

在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拓跋宏遇到了强大的阻力。面对阻力,拓跋宏以铁血手腕平息了不和谐的声音,堵塞了悠悠众口。

先是,穆泰是北魏先代功臣穆崇的子孙,娶章武长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他掌管羽猎四曹事务。后来他担任尚书右仆射、冯翊侯,外任定州刺史。位高权重,极受恩宠。这种恩宠不是没有来由的,当初文明太后把孝文帝囚禁在另外的房舍中,将谋图废黜,经过穆泰的极力劝阻方才作罢。孝文帝因此感激他,所以宠信厚待隆重备至。穆泰自己陈述长久患病,乞求担任恒州刺史,孝文帝便答应了他,对之百般照顾。

但是,当孝文帝迁都之时,穆泰不愿意迁移都城,暗中谋反,便和定州刺史陆叡以及安乐侯元隆等人,谋划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君主。元颐假装答应来稳住他们,秘密向拓跋宏上报这件事。孝文帝于是派任城王元澄率领并州、肆州的军队去讨伐他们。元澄先派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单人乘车进入代京,出其不意,穆泰等人惊讶诧异,不知如何是好。李焕晓谕作乱的人,向他们分析祸福,于是穆泰的党羽离心离德,没有人为穆泰所用。穆泰自己估计必定失败,就率领手下的几百人攻打李焕的城门,希望能取胜。攻打不下,便单人匹马跑出城西,被人擒获。不久,便被处死。

不仅北魏的功臣勋贵反对迁都,就连孝文帝的太子也对迁都洛阳极为不满。

孝文帝的太子元恂不喜欢读书学习,体形高大肥壮,很不习惯黄河洛阳地区的炎热气候,常常思念北方。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元恂对他深怀怨恨。公元496年,孝文帝巡行嵩山,元恂留守金墉城,在西掖门内与左右侍从密谋,打算征调牧马轻骑返回平城,于是亲手在宫中杀死了高道悦。孝文帝闻知,大为震愤。孝文帝对元恂重责,元恂被打得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囚禁于城西别馆。孝文帝意识到元恂一事的严重性,认为不对其予以严厉惩处,不足以平息内部对迁都洛阳的怨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日后元恂继位,恐怕会全盘推倒自己改革的措施,转而徙居北魏故都。其后,孝文帝前往故都平城,路过长安时,中尉李彪趁机密报孝文帝,告发元恂密谋反叛。于是,孝文帝不顾重臣劝阻,在长安命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带着诏书和毒酒前往河阳,赐元恂自尽。元恂死时才15岁,尸体仅用平常的衣服和粗木棺材收殓,就葬在河阳城。

诛杀穆泰和鸩毙太子两事,一时间震慑朝野,稳定了洛阳的局势,巩固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果。

北魏分裂

公元499年,南齐皇帝萧宝卷遣太尉陈显达攻入荆州。同年三月,孝文帝亲征,病死在南征途中。在临死之前,孝文帝赐死皇后冯氏,其次子年仅10岁的拓跋恪即皇帝位,史称宣武帝。拓跋恪在位的16年,是北魏王朝平稳发展的时期。拓跋恪在位期间,粉碎了咸阳王拓跋禧的叛乱,捍卫了皇权。同时,他延续了拓跋宏的各项改革措施,没有倒退走上回头路,维护了改革成果。另外,他继承了拓跋宏统一天下的遗志,攻占了南朝巴蜀的一些地区,但对南朝中心地带江浙在军事上并无进展。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拓跋恪死,其子拓跋诩即皇帝位,史称北魏孝明帝。登基的孝明帝年仅6岁,因此只好由他的母亲灵太后胡充华临朝听政。

因为同样是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所以胡充华每每以前朝文明太后自比。当然,前者在国政治理方面虽然远不如后者,但在淫乱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书》记载:

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淫乱肆情,为天下所恶。

郑俨污乱宫掖,势倾海内;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

为行淫乱,胡充华施展威权,采取“逼幸”的形式迫使大臣就范。北魏宗室清河王元怿,因为容貌俊美,被胡充华纳入男宠之列。郑俨、李神轨、徐纥并因形容壮丽,而为胡充华所亲幸。胡充华的男宠们一个个飞黄腾达,与其宣淫于朝,为天下所厌恶。

又《梁书》《南史》记载:

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焉。(《梁书·杨华传》)

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亦一时妙捷,帝深赏之。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瑰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南史·杨华传》)

结合《梁书》和《南史》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如下这样一段秘史:武都人杨白花容貌雄伟,少有勇力,其父为北魏名将。胡充华见杨白花轩朗不凡,便重施旧日故技“逼通之”。在胡充华的淫威下,杨白花不得不做了她的情人。后来,杨白花在其父死后,载着父亲的尸体,率领部曲逃亡南朝,改名为杨华。

胡充华思念远走的杨华,追思不已,为之作了一首《杨白花歌辞》,《乐府诗集》载其辞曰: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史书载,胡充华命宫人昼夜载歌载舞演唱《杨白花歌辞》,声音凄凉,公然思念情人,全无皇家尊严和体统。

胡充华的淫乱之行,不仅为朝臣所不齿,而且即便是其侄子僧敬都不堪忍受,他聚集亲族,涕泣上谏说:“陛下母仪海内,岂宜轻脱如此!”胡充华闻言大怒,自此不再召见僧敬。

为了防止泄露宫廷内部丑闻,避免引起孝明帝和王室成员的不满,胡氏一面自己拉帮结派,扶植亲信,一面把接近孝明帝的人,一个个加以谋害。有个蜜多道人,就是因为时常跟随在孝明帝身边而被杀死在城南大巷中。杀蜜多道人的凶手尚未捕获,孝明帝的亲信鸿胪少卿谷会和绍达又被杀死在宫廷里。胡氏男宠郑俨担心难逃孝明帝的惩罚,与胡氏商定,孝明帝的妃嫔潘充华本来生了个女孩,却说是生了个男孩,并大肆张扬,大赦改元。不久,孝明帝便突然死去了,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是被郑俨、徐纥等人串通胡氏谋害死的。在朝野一片愤慨声中,胡氏声言让潘充华生的“男孩”即帝位,几天后又不得不宣布实情,说潘充华生的其实是女孩,必须另行选择嗣君。结果,立了个年仅三岁的元钊(临洮王之子)。这种把立君主等同儿戏的做法,使天下人无不愕然。

胡充华治理下的北魏,崇尚奢侈,贪污腐败成风。《魏书》载:

后幸左藏,王公、嫔、主已下从者百余人,皆令任力负布绢,即以赐之,多者过二百匹,少者百余匹。唯长乐公主手持绢二十匹而出,示不异众而无劳也。世称其廉。仪同、陈留公李崇,章武王融并以所负过多,颠仆于地,崇乃伤腰,融至损脚。时人为之语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魏书·宣武灵皇后传》)

胡充华一次亲临国库(左藏,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陪同前往的王公、妃嫔共计有百余人。胡充华为了表示富有四海,让随行人等任意拿取布绢。陈留公李崇、章武王融因贪得无厌,负重过多,摔倒在地,一个伤了腰,一个伤了脚,丑态毕露。当时的人们,创作了歌谣讽刺二者的贪婪,由此亦可见胡充华时代的政治风气。

胡充华统治下的北魏,吏治败坏,卖官鬻爵成风,搜刮民脂民膏无度。

《魏书》记载当时的吏部尚书拓跋晖:

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出为冀州刺史,下州之日,连车载物,发信都,至汤阴间,首尾相继,道路不断。其车少脂角,即于道上所逢之牛,生截取角以充其用。晖检括丁户,听其归首,出调绢五万匹。然聚敛无极,百姓患之。(《魏书·昭成子孙列传》)

吏部尚书拓跋晖将官员的升迁当成了生意来做,按人所纳钱财多少来分配官职。大郡的主官用绢2000匹,小郡的主官1000匹,最小的郡的主官也卖到500匹。根据官职的大小不同,依次皆有等差,人们赠给他一个绰号“市曹”(商业区)。等到他改职冀州刺史之时,所携财物以车装载,自信都至汤阴之间,车队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在行进的途中,由于缺少盛车轮油的角(脂角),就将在路上遇到的农家田牛的角活生生地取下来以供使用。唐代张籍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牧童词》“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典故即源于此。非但如此,拓跋晖在任上核检人口,准许犯罪人员自首,缴纳调绢五万匹。由于聚敛无度,百姓都非常憎恶他。

而齐州刺史元诞:

在州贪暴,大为人患,牛马骡驴,无不逼夺。家之奴隶,悉迫取良人为妇。有沙门为诞采药,还而见之,诞曰:“师从外来,有何消息?”对曰:“唯闻王贪,愿王早代。”诞曰:“齐州七万户,吾至来,一家未得三十钱,何得言贪?”(《魏书·阳平王传》)

元诞在齐州之时,对牛马驴骡无不逼迫夺取。家中恶奴仰仗元诞权势,强娶良家女子。有一个替元诞采药的和尚自外归来,元诞问他说:“尊师从外面回来,听到了什么消息?”和尚回答说:“我只听到百姓说你很贪婪,希望您早日被取代。”元诞大为不平,说:“齐州有七万户人家,自我到此,每家所取还不超过三十钱,怎么能说是贪婪呢?”

在胡充华临朝听政期间,上层建筑、吏治风化即将腐朽坍塌。同时,更兼水旱连年,地震、瘟疫不断,到处发生农民起义,北魏已是天怒人怨,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但真正让北魏走向灭亡的,却是远离北魏统治中心地带的塞上“六镇之乱”。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于都城平城以北边境置六个军镇,自东而西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主要目的是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京都。天兴元年(398),道武帝建都平城。当时在蒙古草原上,有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北魏大军南下作战时,后方屡遭柔然骑兵入境侵袭,并严重威胁到京都安全。因此,道武帝时期“以移防为重”“拥麾作镇”,六镇初具规模,当时统称“北镇”,有的镇还没有固定治所。

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太武帝拓跋焘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大规模修建边防工程,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到今山西河曲一带。太和十八年(494)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诏谕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无子孙者,终身给其廪粟。凡七十以上家贫者,赐粟十斛。“六镇”之称自此始见于记载。“六镇”均为交通要道,地理方位大致是:

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故城,太和十年(486)迁至朔方故城,正始元年(504)又迁至乌加河(今内蒙古临河西南);

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原西,正光四年(523)改置为朔州;

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

抚冥镇,在今内蒙古乌兰花镇西南土城子村;

柔玄镇,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怀荒镇,在今河北省张北县。

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528)改镇为州。

文章图片16

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每镇都设有镇都大将及属僚,统兵备御。镇将人选或是拓跋宗王,或是鲜卑贵族,即使戍防士兵也皆拓跋氏族、中原强宗。但是随着太武帝拓跋焘击破柔然,原来为防范柔然而设立的六镇失去了原有的防卫功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留在北边的鲜卑贵族政治身份和经济地位日趋下降,前往六镇的不再是贵胄子弟,而是一群群发配边疆的犯人,一些照顾性的政策也逐渐取消,六镇官兵逐渐成为朝廷的弃儿。公元523年,柔然发生严重旱灾,首领阿那瑰向北魏求援未得到满足,于是率军三十万攻入怀荒等镇,掳走北魏军民两千余人,牲畜数十万头。

文章图片17

阿那瑰

六镇居民遭此劫掠,生计为难,于是请求边镇将帅开仓放粮,但被边帅拒绝。愤怒的居民杀死边将。同年四月,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发动起义,称“真王”,得到边镇居民的响应。

破六韩拔陵的起义后来被镇压下去。但就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却诞生了两个军事强权人物,一个是汉族出身的军事首领高欢,另一个是鲜卑宇文部的宇文泰。这两个握有军权的人在北魏王朝后期的内乱中,一天天强大起来,最终在公元534年,把统一的北魏王朝一分为二。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拓跋善见为帝,建立了东魏,建都邺城;宇文泰则拥立魏孝武帝入关,在长安建立西魏。

东魏与西魏建立的过程异常曲折,充满了权诈和阴谋。还是在公元528年时,孝明帝驾崩,灵太后胡充华诡称皇后生太子的阴谋败露,改立三岁的元钊(拓跋钊)。北魏边塞大都督、契胡人的首领尔朱荣知道了此事。他对部将元天穆说:“咱们刚死掉的皇帝,已经十九岁了,天下还说他是幼帝。现在立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子当皇帝,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准备率骑兵进京为先帝发丧,铲除奸佞,另立新君,你看怎么样?”元天穆鼓励他说:“如果真的如此,那你就是伊尹、霍光一样的人物。”后来,尔朱荣进军洛阳,在汤阴将北魏满朝文武一千三百余人召集到汤阴全部杀掉,同时将胡充华和其所立的元钊沉入黄河淹死,改立拓跋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公元530年,拓跋子攸不甘心被尔朱荣摆布,设计杀死尔朱荣及其僚属,由此引发了尔朱氏的反抗。同年十二月,尔朱世隆杀孝庄帝,立拓跋恭为帝,史称前废帝。当尔朱世隆立拓跋恭为帝时,高欢在信都立拓跋朗为帝。公元531年,高欢大败尔朱氏,活捉拓跋恭并将其杀死。不久,高欢又杀拓跋朗。公元532年,高欢控制了北魏朝政大权,立拓跋修为帝,史称孝武帝。

这时,宇文泰和高欢之间,斗争日益激烈,公元534年七月,宇文泰迫使魏孝武帝西走长安。同年十二月,杀拓跋修,立拓跋宝矩为帝,建立西魏。高欢见宇文泰窃走拓跋修,于是立年仅十一岁的拓跋善见为帝,建立东魏。

文章图片18

宇文泰

文章图片19

高欢

文章图片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